【Comment】
這篇能增加常識。
不過,最後的「中國航太處處嚴謹慎重」,可能有溢美。原因是,中國(韓國也是)是趁蘇聯解體,重金聘用與購入烏克蘭技術與成品,所以只是大號一點,實質並無顯著創新。
印度探月失聯對中國的啟示 趙爾東@旺報 20190915
在9月2日的一周內,航太界有兩則消息引起公眾注意,其一是某衛星要避免與另一衛星相撞,結果成功,其二是印度登月,初步顯示失敗。
成功的是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地球觀測衛星AEOLUS,成功執行了防撞的衛星姿態控制。美空軍公開預測數據稱,該兩星的相撞概率增加到1.69E-3,亦即大於1萬分之1,衛星AEOLUS成功執行防撞,避免了與美太空公司SPACEX的星鏈STARLINK 44號星的可能相撞,這該是非軍用的首次低軌LEO衛星防撞行為。
可能失敗的是今年7月發射的印度月船2號,於9月7日登陸月球時與控制中心失聯。這並不代表印度全然失敗,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最新資訊稱,繞月器已在月表發現著陸器,控制中心正試圖連繫,要再試14天,仍存希望。
印度把這次登陸月球當作印度崛起的標誌性活動,有萬眾注目的規模宣傳,如果成功,印度將成世界上第4個實現月球軟著陸,和第1個在月球南極著陸的國家。儘管軟著陸登月未能成功,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辨稱,月船2號已完成90﹪以上任務,這似是而非,因為軟著陸才是任務關鍵。
這次失聯,突顯了軟著陸是往太空星球(月球、火星等)時最難步驟之一,以色列與印度顯然還未掌握這項技術或能力,他們的登月軟著陸失敗,雖然可惜,卻不意外。
以色列的無人登月器於今年4月進入繞月球軌道,成為世界第7個成功進入繞月球軌道國家,其後軟著陸月球失敗,以及印度日前軟著陸月球失敗,都是在最終時刻才功虧一簣的。
兩國的登月活動,有幾點共同性:
一、以色列和印度的登月器,都是歷來最小者,主要是因運載火箭推力不足,但兩國都很聰明的利用小馬拉大車的非對稱省錢方式,和非對等的國際合作,用時間換取空間,在太空借力使力,以漸進方式進入繞月球軌道,堪稱一種創新,值得讚賞。
二、兩國均舉傾國之力,進行其太空活動,尤其是登陸月球(有些媒體標榜以色列登月是民營投資,這與事實不符),兩國的總理都親臨控制中心坐鎮登月,可見登月成功對其國家的重要性,失敗則是有口難言的極大失望。
三、以色列印度兩國的登月,完全離不開美國的技術大力支持,其登月器都動用美國深空探測網DSN、中繼衛星等的支援,都各帶有美太空總署NASA的先進測驗設施,這固然無損兩國的航太成就,並能增加其探月含金量,但終非完全獨立自主的航太。這是中、美、俄與以色列、印度等國在航太領域最大不同之處。
10年前印度GDP約為中國的30﹪,如今卻只有中國的17﹪左右,而印度精英階層有些種性制度之下的小心眼,只敢眼高手低望歐美項背,卻夜郎自大藐視南亞及中國,心態可議。
不過印以兩國不強調要等到萬事俱備、萬無一失才進行登月的權宜思維,與中國航太處處嚴謹慎重模式不同,倒可引為中國抓緊機遇、搶奪先機的平衡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