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04-02

台海中線多少事 朱江明 羅楊@新世紀週刊 20081021

台海中線多少事    朱江明 羅楊@新世紀週刊 20081021

台海中線有三條,不被承認,但被默認,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被熱炒
  美國凍結一年多的對台軍售一攬子計劃正式“解凍”。美國行政部門知會國會參眾兩院的外交委員會主席,稱準備出售大批“防禦性武器”給台灣。如果國會在30天內沒有異議,這個軍售案將就此敲定。美國國會一向支持對台軍售,此前行政部門還沒有動靜時,就提案要求“避開行政部門,由國會主動推進”。因此,這一軍售計劃,估計國會不會有爭議。

  這一筆高達64億美元的軍售案,讓原本慢慢升溫的中美關係再次如郭晶晶跳水般直插池底,濺起的水花雖然不大,但是造成的轟動卻有目共睹。此次台海軍售恢復之後,兩岸間的台海中線不免又變得緊張起來。

  戴維斯線:規範敵意,限定權責
  新聞媒體會經常談到台海雙方空軍在海峽中線上空展開角力的報道,但是卻很少有人詳細探究這條所謂的“台海中線 ”從何而來。台海中線不等同於國際法中的任何領水或者領空界線,沒有任何國際條約約束這條已經存在的但是不可見的線。這條台海默認的“紅線”,正是中國國共內戰後的軍事勢力對比變化的表徵。

  很多文獻都記錄台海中線又名戴維斯線。到底戴維斯是何許人,現在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美國第十三航空特遣隊司令戴維斯準將,另一種說法是美軍太平洋總部的參謀軍官。第一種說法,現今看來比較靠譜。戴維斯統帥的第十三航空特遣隊原駐防菲律賓,爆發朝鮮戰爭後,美國增加了對蔣介石軍隊的軍事支援,派遣第十三特遣隊進駐台灣協助其空防。在進入台灣後,畫了一條航空識別線。根據1958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公佈的201-1號作戰命令中的交戰規則規定,如果經過飛行員或者地面空中管制官判明為敵機,且已經進入戴維斯線以東而且判明有敵意的話,就必須迎擊且將之殲滅。如果不明飛行物在戴維斯線以西運動,則必須及時攔截和判明來意。如果在攔截監視過程中,特遣隊司令、副司令和作戰處長認為其敵對,即可予以擊落。

  由此交戰規則來看,中線以戴維斯準將訂立的概率比較大。畢竟此線的主要作用在於,規範當時的駐台美軍空軍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武力,而戴維斯準將本人的確是最有權力去決定這件事的人。

  另外一個戴維斯線的說法主要來自台灣海軍老人葛敦華將軍的訪談錄,其中記載台海中線系美軍太平洋總部一名參謀軍官的所為。但是文中並未詳細說明這名參謀軍官的軍銜及具體工作部門,而且訪談內容在史學中的證據可信度相對較低。不過朝鮮和韓國之間的三八線也是兩位美國陸軍上校參謀軍官的臨時手筆,可見美軍內部直接用筆在地圖上劃條等分線的傳統也是有的,所以也不能完全認定這個說法毫無根據。

  總之,在一開始,戴維斯線主要出現在駐台美國軍隊的交戰規則中,是用來規範在台美軍何時可以進入戰鬥的條件假設,與大陸和台灣軍隊沒有直接的關係。交戰規則對於中國人而言,並不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概念,解放軍所經歷的所有戰爭都是敵我明確的傳統戰爭,而交戰規則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敵我情況並不是十分明確的條件下使用。例如現在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區,美軍在日常巡邏和駐守的情況下,必須給行動人員一個明確的交戰規則,約定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武力。這是一種避免一線戰鬥人員因為精神緊張而實施過度暴力的必要措施。除此以外,交戰規則還有個好處,就是簡化指揮環節,提高效率。比如在和平時期但是可能出現衝突的任務時,公佈必要的交戰規則,可以避免因為突發事件後來回請示,屬於預案管理的一種分支。

  台海中線:沒有一方恪守
  台海中線有三條,不止戴維斯線一條。戴維斯線被定義為從北緯21度、東經119度到北緯2330分、東經1 21度,然後再到北緯26度向東延伸的一條虛擬線。除此以外,2004年台灣“國防部”曾經公佈了海軍和空軍使用的兩種不同台海中線坐標。台空軍的坐標為北緯27、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線,而海軍的中線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跟空軍略有不同。由此可見,現在所說的所謂台海中線,對台灣方而言,早已不是最初的戴維斯線。

  從歷史的角度看,台海中線並不是一條雙方都恪守的界線。比如公佈戴維斯線之後,正好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大陸方的海空力量為了避免無謂的損失,解放軍海空軍的活動都局限在自己的12海里領水線之內。而當時東南沿海尚有大量島嶼控制在國民黨軍隊手中,台灣除了禁止漁船及商船跨越戴維斯線作業之外,台方的海空軍幾乎每天跨過中線活動,甚至直接深入內地偵查也是很普遍的事情。隨著解放軍逐步收復東南沿海島嶼,到1958年爆發舉世矚目的金門炮戰,台軍對陸路的入侵突襲活動才被遏制住,但是海空軍氣焰仍然囂張。


  到了1965年,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年86日,爆發了一場解放軍海軍成立以來最大的海戰,當時台軍的“劍門號”和“漳江號”組成的特遣編隊抵近東南沿海活動,被大陸沿海雷達發現後,組織多艘以魚雷艇組成的海上突擊集群進行圍剿,終於擊沉了“漳江號”。當時並未想到的是,這場海戰對台海後來的局勢具有重大的影響。根據後來解密的台方文獻顯示,當時“劍門號”編隊的任務其實是一場登陸行動前的武裝偵察行動。1965年,蔣介石趁大陸剛剛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的洗禮,有了反攻大陸的決心,準備發動反攻登陸行動,這次武裝偵察活動直接影響了蔣介石的反攻決心。因此,在這場海戰之後,台軍作戰指導方向也從反攻大陸轉為防禦本島。到了1967113,終於爆發了台海上空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空戰,史稱“113空戰”。自此之後,台海上空再也沒有發生任何空戰。也就是從1967年之後,台灣方面除了例行對金門、馬祖地區的補給增援之外,其他的軍用機艦一律限制在台海中線以東活動。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台海中線才真正成了台海雙方的活動習慣界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