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01-27

別跟毛風 鄒景雯 20190127


Comment
Yes, Ko and Han, the two most popular politicos in Taiwan, are fluent using the skill of Maos language.
The more we exam their languages, the more we are sure of it.
It has to be trained to be so.  Where and when they learned the skill from? 




別跟毛風    鄒景雯 20190127
網路時代,隨著媒介工具的改變,對政治傳播帶來全新的影響,政治人物短暫的魅力塑造與群眾一時的盲從跟風,是一體的兩面,基本上,速度愈來愈快,時間愈來愈短,不管是喜歡也好,厭惡也罷,這個現象充斥在我們的眼前。

迅速傳播,一方面給了大家更高的效率,一方面也讓思考的沉澱措手不及,於是提供了政客更為寬廣的偷換語境、轉置概念的空間。什麼叫做偷換語境,要談起台灣較為熟悉的此中高手,當推中國的獨裁者毛澤東。

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部長張奚若,參與過辛亥革命,又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碩士學位,他曾經對毛澤東提出很不客氣的評價:「此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過去,迷信將來」,毛澤東聽到後,多次在重要會議上特地點名反駁:「難道要好小喜過,急錯近弊,迷信過去,否定將來」,一下子就把不少人的腦子給搞迷糊了,不但把張奚若直指核心的針砭給忘了,還讚聲毛主席的厚今薄古、反擊右派有道理。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偷換」。說穿了,就是愚民手法

現代社會,民智已開,再怎麼追求短線速食,都不必拷貝封建,更不該崇拜威權,因此千跟萬跟,千萬別跟毛風;但偏偏這類毛氏語句,最近幾年在台灣此起彼落,日趨沉淪,頗有教壞囝仔大小之勢,非常要不得,非得加以辯證一番不可。

例如,外界質疑「兩岸一家親」,有人回應「難道要兩岸一家仇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偷換語境。大家若對「兩岸一家親」有意見,斟酌的是「一家」,主張「兩岸兩家親」,不是親與仇的選擇,然有人巧妙的把它轉換為親與仇的對立,蒙騙了不少不察者。

又如,「最討厭喊獨立,又要在大陸做生意的人」,這個語句又在愚弄什麼?試問,有人會說「最討厭喊獨立,又要在美國做生意的人」嗎?恐怕不會,因為正常的國家誰管你要喊什麼,為什麼若在中國做生意就不能喊?喊了就最令他討厭?原來說這話的主人翁其實認為禁止別人喊獨立的中國不討厭,討厭的是喊獨立的,或者喊獨立的比中國更令人討厭。但是為了掩飾或迴避這樣的揭露,於是把喊獨立與在中國做生意兩件沒有因果關聯的事情連結起來,偷換語境再度登場

當代的台灣年輕人,是台灣四百年來普遍受過最好教育的一個世代,相信絕對不會成為愚民話術下的白老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