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日本人努力為村上春樹加油,現在落得一場空。豈不當然!
他們恍然大悟:「對呀!歌詞也是詩,當然是文學。我們怎麼沒想到?」
會這樣反省表示:日本還是二流國家。
不僅反省錯誤,而且接下來,他們會努力找歌詞作家。
但台灣是三流國家,因為當「美國大學文學課程便將他的作品列為教材」,台灣還在努力返祖文言文。
返祖,是中華文化的慣性與基因。
詩人歌手巴布狄倫 獲諾貝爾文學獎○自由 (2016.10.14)
〔編譯茅毅、記者楊媛婷/綜合報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大爆冷門,由七十五歲的美國創作歌手巴布.狄倫獲得,「瑞典學院」指出,其獲獎理由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富有詩意的新穎表現手法」。美聯社認為,狄倫可謂他的世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音樂家。
美聯社讚 所屬世代代表者
諾貝爾文學獎原本應於上週宣布,結果卻成為今年最晚宣布的諾貝爾獎項,外界研判顯然十八位評審有不同意見,最後考量了狄倫創作生涯的整體成就,而非頒給單一作品。
從一九六○年代開始,狄倫的名曲「隨風飄盪」及「蛻變時節」成為美國反戰與民權運動的代表性歌曲,半世紀以來,他的歌詩影響了每一位重要的音樂人,從「披頭四」到史普林斯汀都受到啟發。
瑞典學院:狄倫作品似荷馬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戴紐斯表示,「狄倫為聆聽而寫詩」,他的出線或許令人意外,希望不會引發批評,「當然,這是他應得的,他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五十四年來創作不懈,創造一個新的認同。」戴紐斯指出,狄倫的作品就如同五千年前古希臘的荷馬和莎孚所寫之詩文本,歷久彌新。
戴紐斯建議年輕人可從狄倫一九六六年的「金髮美女(Blonde on Blonde)」專輯入門,裡面的押韻、疊句和思想的圖像化,都顯示了他與眾不同之處。
外界反應則是褒貶不一。以「魔鬼詩篇」聞名的小說家魯西迪就讚許說:「歌和詩素來環環相扣,狄倫是吟遊詩人傳統的傑出傳人,(這是個)絕佳選擇。」自稱是狄倫粉絲的蘇格蘭小說家威爾許則在推特中,暗指狄倫為「老態龍鍾、口齒不清的嬉皮」。
「滾石合唱團」成員懷曼三年前就曾在紐約時報撰文,主張諾貝爾文學獎應頒給狄倫,因為「迄今各時代詩人的作品之影響力鮮能出其右」。
創作歌詩 啟發眾音樂大咖
文化評論人張鐵志指出,大眾熟知狄倫大名,通常是因為他是歌手,「狄倫在文學的成就早就被肯定,美國大學文學課程便將他的作品列為教材」。狄倫成為六○年代的代言人,「不僅反戰,他關注黑人民權運動,所譜寫的歌詞曲也關懷時代青年的困惑與焦慮」。張鐵志說狄倫最偉大之處就是追求創作的腳步永不停歇,邁入老年,創作仍然銳利,甚至敢於挑戰自我,例如「他就勇敢撕去公眾加諸的世代代言人標籤,拒絕再參加任何社會運動,作品也轉向複雜的內心自我探索」。
張鐵志表示,歌詞寫作早就該被列為文學創作的一部分,「狄倫的獲獎,看到新世代文學多元的可能性,是文類嶄新開拓定義的見證」。
被博弈網站視為大熱門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年再度摃龜,可能與瑞典文學界認為他的作品過於淺薄有關。
By SuSan
回覆刪除文學的定義與範疇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授與標可能並不是那麼重要.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 Herbert Simon 是因為他在決策理論與方法的貢獻(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ithin economic organizations" ). 其實他在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的成就更是廣為人知,影響更為深遠.諾貝爾獎從來不會因為單一作品或局限於狹隘的思維而授予桂冠.
若是為了得獎,努力運作或創作,恐怕都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