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此案為單純民事案件,25年後才爭取交涉,時效消滅有理。
政權變更應不致影響民事法,1937年的此案仍應適用1929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民法,
或者加上1932年中華民國捕獲法規定(看兩船在何處、以何理由被捕獲,當然,也應參考當年日本捕獲法、總動員法之規定)。因此,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 之兩年期間規定,天生有問題。援引此條文來適用50年前的案件,更有問題。
注意到了嗎?順豐輪在1937年8月被拿補,早過了其一年租賃期(1937年6月)。怎回事?
這裡還有「徵用」與「拿補」的不同報導。
此事牽涉:契約、海商、總動員、拿補(戰爭法)、國有化、繼承、衝突法等等,非常複雜,絕非中國外交部所言的簡單案件!
陳順通在戰爭中自沉船隻阻止日軍,有可能是在氣氛下的被動愛國。
無論如何,假使兩船仍在陳順通之手,下場也是被陳「拿來愛國」,自沉於水底。但這不是法律問題。
中威方面:
陳順通獨資創辦中威輪船公司
1936年6月、10月,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與中國中威輪船公司在上海相繼簽訂合同,租用中威公司6000餘噸的“順豐”和5000餘噸的“新太平”兩艘輪船12個月。(1937年6月與10月期滿)
1937年8月:被日軍捕獲,日本政府在取得兩輪所有權後,又將兩輪返租於大同海運株式會社。
1938年12月:5000噸「新太平」北海道觸礁沉沒。
1944年12月:6000噸「順豐」南中國海觸雷沉沒。
1949年11月在上海病逝。逝世前,陳順通立下遺囑,責成其長子陳洽群繼續向日方索賠。
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移居香港的子陳洽群依照父親的遺囑,繼續與大同海運株式會社談判索賠。
25年後(1962年)起以日本海軍捕獲的說法為依據轉而與日本政府交涉索賠。1964年在東京地方法院起訴日本政府。1974年,法院以“時效消滅”為理由,判定中威公司敗訴。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佈施行規定,凡在法律公佈前民事權利受侵害未被處理的案件,在《通則》頒佈後的兩年內提起訴訟都有效。
鑒於1936年中威和大同的租船合同的簽約地和履行地均在上海,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此合同糾紛案理應受中國法院管轄。
1992年4月,陳洽群病逝前立下遺囑,責成其長子陳震﹑次子陳春秉承陳順通、陳洽群兩代人的遺願,繼續進行訴訟。
1996年5月20日,中威船案第四次開庭。在此期間,陳氏家族內部就陳順通遺囑真偽進行了另外一場訴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最終判定陳順通遺囑為真實有效。陳洽群及陳震、陳春兄弟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得以再次確認。
1937年8月,“源長”輪同其他10多艘輪船一起作為防禦工事自沉於江陰要塞;1939年6月為保衛寧波港,“太平”輪自沉於鎮海招寶山下。陳順通以全部船舶,破產而赴國難。
商船三井方面:
兩艘貨輪在1937年分別被日本軍方“拿捕”,後由日本政府佔有而導致租船合同終止,當時的大同海運株式會社在履行合同期間沒有違約或過錯,不應承擔任何責任。
上海海事法院方面:
日本軍方在1937年扣留兩艘貨輪的事實成立,但目前尚沒有可以界定“捕獲”性質的證據,也沒有兩艘貨輪發生轉移登記的證據。同時,1937年7月以後,在戰爭已經爆發的情況下,兩艘貨輪並未按合同約定被安排到安全的海域航行,導致輪船在合同期內被日本軍方扣留,大同海運株式會社對此有過錯。
Prize Law
During times of war, belligerent states may
attempt to interfere with maritime commerce to prevent ships from carrying
goods that will aid the war effort of an opponent. After ships are captured and brought to a
friendly port, a local tribunal called a prize court will determine the
legality of the seizure, 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ssel and cargo if the
vessel cannot be sailed to a friendly port. The bod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reaties that determin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ch actions is referred to as prize law.
Prize law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consistent in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tribunals that rule on the seizure of the vessel are national tribunals and
may refl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belligerent state in interdicting the enemy
war effort. The
expanding scope of warfare and the concept of total war have also blurr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essels subject to capture as a prize of war and those that
are exempt. Some basic rules
remain, however. All vessels of an enemy state are subject to seizure at any time by an
opposing belligerent. Warships may be sunk immediately, and private merchant
vessels are to be taken to a friendly port, if possible, for adjudication by a
prize court. A neutral vessel on the high seas or in a belligerent's
territorial sea may be stopped and searched, if it is suspected of
carrying contraband, and may be condemned as a prize of war if any is found. Finally the right
of coastal fishing vessels of any state to be free from seizure while plying
their trade is almost universally recogniz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