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上述的四法印,對佛教修行者而言,具有深遠的啟示。
第一法印說諸行無常。無常的問題,已經被經部宗解說得最為徹底。經部宗認為諸行的本質就是無常,因為因緣所生法本身就是無常,會隨著因緣改變而滅。如果一個事物是由某一個因所形成,就不須要第二個因讓它壞滅。在因緣和合而成一個事物時,壞滅的過程已然開始。所以,它的壞滅不需要其他的因。無常的精義在於因緣所生法是“他力控制的”,依待於因緣必然會改變和壞滅。 這很類似物理學家對於自然界萬物的說明: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
第二法印說諸漏皆苦。諸漏是指染汙行和煩惱心所產生的一切現象。上面說過,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是“他力控制的”。在“諸漏皆苦”中,漏是指我們的無明和煩惱。染汙行和無明構成負面的現象,這是一種對於實相的誤解,凡是受此一負面現象影響的,必然是苦。苦不只是外表的身苦,還包括內心的不滿意。
思惟諸行無常和諸漏皆苦,就可以發展真正的出離心,決意解脫痛苦。問題是有可能獲得這種解脫境界嗎?因此而有第三法印:諸法無我。
苦的經驗,以染汙行和無明為因緣,無明就是錯誤的認知,它缺乏有效的支持,因為它對諸法的瞭解與實際情況相違背,它是扭曲的、錯誤的、與實相衝突的。如果我們能夠清除這種誤解,就有可能息滅苦。如果我們能夠洞察諸法實相,就可以在內心證得苦滅,因此而有第四法印:涅槃寂靜。
當我們探討包括大乘在內的佛教各宗派思想時,就必須分辨哪能些是了義經,哪些是不了義經。如果我們只是依據經文做揀擇,就必須驗證經本是真的,如此必須做無窮盡的追溯工作,所以這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因此,我們應該依據邏輯來判定一部經是了義經或不了義經。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提到大乘各宗派時,必須依義不依語。
我們如何決定某部經是不了義經呢?不了義經有好幾種類型,譬如,有些經典說要殺死父母。因為這些經典不能從字面意義去解釋,就需要進一步的詮釋。這裏所謂的父母,是指引轉生輪回的染汙行和執著。
同樣情形,佛在《密集金剛》等密續中說,如來或佛應予殺死,如果你殺了佛,就可以證得無上正覺。
很顯然的,這些經典需要進一步詮釋,不過,其他經典就不需要什麼詮釋了。解釋十二緣起支的經典說,有因故有果。譬如內心先有無明,就會閣下染汙行。雖然這種經典的內容在某個層次上是真的,卻被歸為不了義經。因為當我們說“無明緣行”時,並不是指究觀點。諸法性空。因為這些經典並未提到更高更深的層次,所以也稱為不了義經。
佛在《心經》等了義經中說明諸法的究竟性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為這些經典說明諸法的究竟性質是空性,所以稱之為了義經。但我們也必須注意,佛教各宗派對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的判別方法各有不同。
總之,中觀應成師的論疏,尤其是龍樹和弟子月稱的著作,都是了義的,把佛陀對空性的論點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典藉所闡揚的空觀,並不違背邏輯推論,反而受其支援。
了義經還包括三轉法輪的經典,尤其是《如來藏經》,這是中觀論典中如《大乘無上續論釋》(寶性論)和龍樹十萬頌的根源。三轉法輪的經典還包括《解深密經》,西藏有些上師說這部經也是了義經。
覺朗派學者則持特殊的空見,稱為“他空”,提到不同的各有不同的空。世俗諦是自空。勝義諦是他空(空無世俗諦)。
你可以如此詮釋世俗諦自空:因為世俗諦並非他們自己的究竟性質,所以本身是空的。但覺朗派的詮釋卻不同,他們主張因為世俗諦是自空,所以並不存在。
我們從歷史可以知道,許多覺朗派上師對於密續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都有極高的悟證。但如果我們把空詮釋成諸法自空,故一切皆不存在,就好像說什麼也不存在。
因為他們主張世俗諦自空不存在,他們就主張勝義諦真實存在自性有。當他們談到這種勝義諦時,是指空無世俗諦。
勝義他空派大師裕摩彌掘多傑的獨生子法吉祥,在一本我曾經讀過的書中說:龍樹的空見是斷滅論。
因此,這些思想系統主張:世俗諦自空,唯一存在的是勝義諦,勝義諦是真實和自己存在的。
很顯然的,抱持這種哲學觀點,直接與《般若經》所解釋的空見衝突。佛在《般若經》中明白指出,空性沒有世俗諦和勝義諦之分。他用勝義諦的許多同義詞解釋勝義空,從色法到一切智,萬法都同樣是空。
雖然中觀應成派(佛教最高哲學理論)說諸法皆空,本具空性,這不是指一切皆不存在,而是不以自相有或自性有。事實上,諸法皆有因緣生的特質。因此,諸法缺乏獨立的性質,都是依賴於其他因緣的。這個事實正顯示諸法缺乏獨立的性質。因此,當中觀應成師在談空時,都是以緣起來談諸法的依賴性。所以,空的瞭解並不與世俗諦衝突。
因為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生,所以中觀應成師都以諸法的依賴性,當作建立諸法空性的最終基礎。緣起的推論非常有力,不僅因為它可以破除諸法實有的常見,同時也讓行者不墮斷見。
在龍樹的著作中,我們發現空性必須以緣起來瞭解。龍樹在《中論》中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不僅龍樹的作品,而且連後世論師的著作都顯示:龍樹空見必須從緣起的脈絡去瞭解。譬如,佛護的作品即精確又清晰;月稱亦然,包括《入中論》、《中論明名釋》、《入中論釋》、《四百論廣釋》等。如果你比較這些作品,就可以清楚看到,龍樹所主張的空見應以緣起來瞭解。當你在讀這些作品時,就會開始激賞龍樹。
以上簡述顯教的修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