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藝術遇上大國政治:川普2.0的對華策略 Art
of the deal meets great power politics: Trump 2.0’s approach to China George
Yin@MERICS 20251107
喬治尹表示,美國總統將經濟和技術的考量置於任何對華戰略政策之上。這是否會增強他的談判籌碼,還有待觀察。
在萬眾矚目下,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後,川普稱讚這次會晤取得了成功,並表示:「如果以0到10分來衡量,10分是最高分,我會給這次會晤打12分。」儘管觀察人士可能並不認同川普的樂觀評價,但釜山會晤無疑標誌著川普新政府對華政策的首次真正考驗:與其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對華華裔戰略,不如說是快速解決與中國的戰略問題。
在川普政府第二階段,中國問題專家往往被排除在重大決策之外,對政策細節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僅在7月份,就有報導稱美國國務院解雇了其南海問題高級專家。因此,白宮對川普與習近平會晤的策略很可能是由與川普關係密切、專注於具體職能問題的專家制訂的,這些專家對涉華事務的專業知識相對較少——例如,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負責對華關稅政策,或者他的科技顧問負責涉及北京的技術政策。
川普經常就中國問題諮詢內閣成員——私營部門也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川普經常就對華政策諮詢內閣成員,尤其是他的兩位高級經濟官員——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據報道,貝森特之所以被任命,是因為他成功說服川普,他能夠「對不同的政策及其可能的結果進行誠實的分析」。而盧特尼克與川普的關係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和白宮顧問彼得·納瓦羅也發揮影響力,但貝森特和盧特尼克如今在政策討論中更加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與萊特希澤等川普政府首任官員不同,貝森特和盧特尼克似乎不那麼熱衷於與中國脫鉤,北京對此表示歡迎。這可能有助於美中達成協議。
私部門對川普的對華政策也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企業領導人,尤其是科技界和華爾街的領導人,在製定對華政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以及一些對沖基金經理人都曾參與其中。伊隆馬斯克過去曾頗具影響力,而他的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與JD Vance關係密切。
然而,川普政府內部的外交政策顧問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國務卿馬可·盧比奧和副總統約翰·迪·萬斯。盧比奧長期以來對華立場強硬,而曾將中國描述為美國「最大威脅」的萬斯則代表了更克制的立場。萬斯的影響力可能會左右美國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任何可能涉及台灣的美中重大協議方面。
「川普2.0」的對華政策通常受經濟問題驅動。
總體而言,川普高級顧問的背景表明,「川普2.0」的對華政策主要受經濟問題驅動,包括貿易和技術方面的考量。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總統在多大程度上系統性地權衡了這些不同的職能因素,以及協調了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我們知道的是,川普自認為是自己最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他在2024年初的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對華政策做得很好。」——而他的對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個人的判斷。從根本上講,川普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尤其是在經濟領域,他指責中國「透過貿易掠奪美國」。到目前為止,他似乎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或北京對獨立自主的台灣的武力威脅等問題較少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一直以自己有能力與中國達成有利的交易而自豪,並對自身與習近平這位領導人的了解和融洽關係充滿信心。過去幾個月,他對華語氣從對抗轉向達成交易,這實際上是承認了中國在談判中的影響力,此前北京曾利用稀土礦產作為籌碼,在中美貿易談判中佔據優勢。
專家和媒體對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持懷疑態度。
川普對華決策的個人化特徵以及權力中心的分散化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專家們對川普2.0政府的對華政策日益持懷疑態度。法國保守派報紙《世界報》在8月抱怨道:「白宮的對華政策完全令人費解。甚至連美國分析人士也批評川普的對華政策缺乏連貫性和混亂性。」
我們原本預期,如果川普的對華戰略被證明無效,北京會歡迎——甚至積極鼓勵——這種「缺乏連貫性」且「以議題為導向」的戰略。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頂尖的中美關係專家之一吳新波近期強調,川普需要制訂一個「對華框架」。吳新波建議,要妥善處理中美關係,「不僅需要解決具體問題,還需要建立一個總體框架——即利用峰會為雙方就雙邊關係走向達成共識提供契機,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處理貿易、台灣和南海等問題,避免被任何單一議題所束縛。」
吳的評論引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為何希望川普的言論更加連貫?北京或許正在參與一場經典的大國政治博弈,即透過討價還價和議題關聯來達到目的。具體而言,中國似乎正在利用從稀土到大豆等經濟議題,向美國施壓,迫使在政治上讓步,例如在台灣議題上。最終,正如吳所指出的,北京希望華盛頓能夠糾正其認為將中國定義為「主要戰略對手」的錯誤,轉而將美中關係視為「夥伴與競爭對手」的關係,並將「夥伴」關係置於首位。習近平在釜山會議上的演講恰恰反映了這種想法。這些想法聽起來或許無害,但本質上,它們意味著美國默認接受中國在習近平更為強硬的外交政策下所尋求建立的新現狀。
川普的決策風格——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可能使他更難接受北京的戰略。然而,如果川普想在下一輪與習近平的談判中佔上風,就必須理解中國的戰略邏輯。北京顯然有意以有利於自身國家利益的方式塑造世界政治格局。如果只關注具體問題,可能會掩蓋中國更廣泛的野心,從而導致華盛頓低估其傳統盟友的重要性——而這些盟友的集體力量對於遏制北京的擴張仍然至關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