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燃氣機組整體設施中,何者會產生爆炸(火災)
Grok:在燃氣機組整體設施中,可能導致爆炸或火災的部位主要與燃料處理、燃燒過程或相關系統的故障有關。以下是燃氣發電機組(包括簡單循環和聯合循環)中可能引發爆炸或火災的關鍵設施,以及其風險原因:
1. 燃燒室(Combustor)
- 風險原因:燃燒室是天然氣與壓縮空氣混合燃燒的地方,溫度極高(可達1000°C以上)。若燃料供應異常(如天然氣洩漏、混合比例失調)或點火系統故障,可能導致未完全燃燒的燃料積聚,引發爆炸或火災。
- 爆炸可能性:若燃燒室內壓力異常或燃料洩漏到周圍未受控區域,遇到火花或高溫可能引發爆炸。
- 興達電廠事件關聯:2025年9月9日興達電廠爆炸疑似因天然氣洩漏,燃燒室或其附近系統可能是關鍵風險點。
2. 燃料供應系統(Fuel Supply System)
- 組成:包括天然氣管道、閥門、儲存設施(如LNG儲槽)及燃料調節設備。
- 風險原因:
- 天然氣洩漏:管道破裂、閥門故障或密封不嚴可能導致天然氣洩漏,天然氣(甲烷)易燃,遇火花或靜電即可能引發爆炸。
- 壓力異常:燃料供應系統若壓力控制失靈,可能導致過量燃料進入燃燒室,增加爆炸風險。
- 爆炸可能性:天然氣是高度易燃氣體,洩漏後在封閉或半封閉空間內積聚,達到爆炸濃度範圍(約5-15%空氣混合比)時,遇點火源極易爆炸。
- 興達電廠事件關聯:台電初步報告指出爆炸與天然氣洩漏有關,燃料供應系統可能是主要問題來源。
3. 壓縮機(Compressor)
- 風險原因:壓縮機負責將空氣壓縮後送入燃燒室,若壓縮機故障(如葉片損壞或過熱),可能導致空氣與燃料比例失調,影響燃燒穩定性,間接增加燃燒室爆炸風險。
- 爆炸可能性:壓縮機本身較少直接引發爆炸,但其故障可能引發燃燒室或燃料系統的連鎖問題。
4. 熱回收蒸汽產生器(HRSG,僅聯合循環)
- 風險原因:在聯合循環燃氣發電中,HRSG利用燃氣渦輪機的廢氣加熱產生蒸汽。若HRSG內部有燃料殘留(如未燃盡的天然氣)或管路破裂,可能導致局部燃燒或爆炸。
- 爆炸可能性:HRSG爆炸風險相對較低,但若燃料洩漏到HRSG內部或周圍,遇高溫可能引發火災或小型爆炸。
5. 電氣系統(Electrical Systems)
- 風險原因:燃氣機組的控制系統、點火系統或發電機相關電氣設備若發生短路、火花或過熱,可能點燃洩漏的天然氣。
- 爆炸可能性:電氣火花是天然氣爆炸的常見點火源,尤其在燃料洩漏的環境中。
6. 其他輔助設施
- 潤滑油系統:燃氣渦輪機使用潤滑油冷卻和潤滑,若油系統洩漏,油氣混合物可能被點燃,引發火災。
- 通風與排氣系統:若排氣系統堵塞或通風不足,可能導致可燃氣體積聚,增加爆炸風險。
興達電廠爆炸事件分析
根據2025年9月9日興達電廠燃氣新2號機爆炸事件,台電指出事故與天然氣洩漏有關,發生在試運轉階段。可能的爆炸源包括:
- 燃料供應系統:天然氣管道或閥門洩漏是最可能的起因,洩漏氣體在機組內或附近積聚後被點燃。
- 燃燒室:試運轉中燃燒室可能因燃料-空氣比例失調或點火系統問題,導致未燃氣體積聚並爆炸。
- 電氣火花:試運轉期間,電氣系統的測試可能產生火花,點燃洩漏的天然氣。
總結
在燃氣機組中,最可能引發爆炸或火災的設施是:
- 燃料供應系統(天然氣洩漏風險最高)。
- 燃燒室(燃料燃燒不完全或壓力異常)。
- 電氣系統(火花點燃洩漏氣體)。 聯合循環的HRSG和輔助系統(如潤滑油系統)也可能有風險,但相對較低。興達電廠事件顯示天然氣洩漏是主要原因,燃料供應系統和燃燒室周邊設施是最可能的事故源。
Q:這樣說來,燃煤與燃氣,燃氣的「爆炸」風險較高
Grok:是的,從燃料特性與發電系統設計來看,燃氣發電的爆炸風險確實比燃煤發電高。以下從燃料性質、系統結構與實際案例分析,整理燃煤與燃氣發電的爆炸風險比較:
1. 燃料特性
- 燃氣(天然氣):
- 主要成分為甲烷(CH₄),屬於高度易燃氣體,爆炸濃度範圍為5-15%(與空氣混合時)。
- 天然氣洩漏後易在封閉或半封閉空間積聚,遇火花、靜電或高溫即可能引發爆炸。
- 儲存與運輸涉及高壓管道或液化天然氣(LNG),若管道破損或閥門故障,洩漏風險高。
- 燃煤:
- 燃料為固態煤,燃燒速度慢,爆炸風險主要來自煤粉塵(煤塵)在特定條件下(如高濃度懸浮、封閉空間)引發粉塵爆炸。
- 煤塵爆炸需較嚴苛條件(如高濃度粉塵與點火源),相較天然氣,引發爆炸的機率較低。
- 燃煤儲存與運輸過程相對穩定,無高壓氣體洩漏風險。
結論:天然氣的易燃性與洩漏擴散特性使其爆炸風險高於固態煤。
2. 發電系統設計
- 燃氣發電:
- 核心設備(如燃氣渦輪機、燃燒室、燃料供應系統)操作於高溫高壓環境,天然氣直接在燃燒室內點燃,系統對燃料洩漏或壓力異常極為敏感。
- 燃料供應系統(管道、閥門)若有微小洩漏,可能迅速引發火災或爆炸。
- 聯合循環系統的熱回收蒸汽產生器(HRSG)若有殞地氣體殞留,也可能增加局部爆炸風險。
- 燃煤發電:
- 燃煤電廠主要使用鍋爐燃燒煤粉,燃燒過程較緩慢,爆炸風險多集中於煤粉儲存、研磨或鍋爐內部。
- 鍋爐爆炸通常因壓力控制失靈(如蒸汽壓力過高)或煤粉塵積聚,頻率低於燃氣系統的氣體洩漏事故。
- 燃煤電廠的燃料處理系統(煤場、輸煤帶)風險多為火災,而非爆炸。
結論:燃氣發電的高壓氣體系統與快速燃燒特性,較燃煤鍋爐系統更易引發爆炸。
3. 實際案例對比
- 燃氣發電爆炸案例:
- 2025年9月9日興達電廠事故:燃氣新2號機試運轉期間疑似天然氣洩漏,導致爆炸與火災,顯示燃氣機組在燃料供應或燃燒室的高風險。
- 國際案例:如2010年美國康乃狄克州燃氣電廠爆炸(天然氣洩漏引發),造成6死50傷。
- 燃煤發電事故案例:
- 燃煤電廠事故多為鍋爐壓力異常或煤塵火災,爆炸案例較少。例如,台灣興達電廠燃煤機組歷史上未有明確爆炸紀錄,主要事故(如2021年5月13日大停電)為電網或操作問題,而非爆炸。
- 國際案例:燃煤電廠的爆炸多與煤塵或鍋爐超壓相關,如2007年中國某燃煤電廠煤塵爆炸,但發生頻率低於燃氣電廠。
結論:燃氣電廠的爆炸事故頻率與嚴重性高於燃煤電廠,特別與天然氣洩漏相關。
4. 風險管理比較
- 燃氣發電:
- 需要嚴格的天然氣洩漏檢測(感測器)、通風系統與緊急切斷閥。
- 試運轉或新機組啟用(如興達2025年事故)因系統尚未穩定,風險更高。
- 點火與燃燒控制系統需精準,任何誤差可能放大爆炸風險。
- 燃煤發電:
- 煤塵管理(如除塵、濕化)可有效降低粉塵爆炸風險。
- 鍋爐安全閥與壓力監控技術成熟,爆炸風險可控。
- 燃煤系統操作較穩定,爆炸需多重條件同時滿足。
5. 總結
燃氣發電的爆炸風險確實高於燃煤發電,主要原因在於:
- 燃料特性:天然氣易燃、易洩漏,爆炸濃度範圍廣。
- 系統設計:燃氣渦輪機與燃料供應系統的高壓高溫環境,洩漏後後果嚴重。
- 實際案例:燃氣電廠爆炸事故(如興達2025年事件)顯示其風險顯著高於燃煤電廠的煤塵或鍋爐事故。
Q:整理一下興達電廠20210513的故障與大停電
Grok:興達電廠2021年5月13日事故整理
興達電廠(位於台灣高雄市永安區與茄萣區交界)是台灣電力公司的重要火力發電廠,以燃煤為主,裝機容量約432萬瓩。2021年5月13日發生的事故,俗稱「513大停電」或「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並非直接的「爆炸」,而是因操作失誤導致的輸電設備故障,進而引發興達電廠多部機組跳脫,造成全台大規模停電。以下是事件詳細整理:
1. 事故時間與地點
- 時間:2021年5月13日下午2時37分(14:37)起。
- 地點:高雄市路竹區路北超高壓變電所(為興達電廠輸電線路擴充工程的一部分,非電廠本體)。
- 背景:該變電所正進行設備驗收測試,以配合興達電廠新機組未來輸電需求。設備安裝已完成,測試階段本應開啟編號3542隔離開關,但操作人員誤操作編號3541隔離開關。
2. 事故原因
- 直接原因:誤操作導致輸電設備匯流排產生接地故障,造成電網電壓驟降。
- 連鎖效應:
- 電壓異常傳導至興達電廠,導致4部燃煤機組(興達1-4號機)自動跳脫停機。
- 損失供電量約220萬瓩(2.2GW),全台電網頻率驟降(從60Hz降至59.5Hz以下)。
- 為維持電網穩定,電力系統自動啟動「緊急分區輪流停電」措施。
- 間接因素:當時台灣備轉容量率僅約4.2%(低於正常15%目標),供電吃緊,無法快速調度其他機組補位。事故發生在炎熱天氣,電力需求高峰期。
3. 停電影響
- 範圍:全台大停電,影響北部、中部、南部及離島,約393萬戶受波及(約800萬人)。
- 停電時程:
- 下午2時40分起,各地出現局部跳電。
- 下午3時起實施緊急輪流停電:
- 第一輪:15:00-15:50,限電300萬瓩,影響200萬戶。
- 第二輪:15:50-16:40,限電300萬瓩,影響193萬戶。
- 部分地區停電持續至晚間,北台部分區域至深夜才恢復。
- 具體災情:
- 交通:捷運、高鐵、台鐵部分線路停駛;多起電梯受困(約200件),消防出動救援。
- 醫療與公共服務:醫院啟動備用電源,但部分儀器受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斷(當時正值COVID-19疫情高峰)。
- 民生與經濟:工廠停產、網站當機(包括政府網站)、冷凍食品損失;估計經濟損失約新台幣數十億元。
- 其他:台北101觀光客受困、部分地區水壓不穩。
4. 後續處理與調查
- 恢復:下午4時後逐步恢復供電,全台於晚間7時基本穩定,但部分區域至隔日仍有餘波。
- 台電回應: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公開道歉,承認操作失誤,並啟動內部調查。事故非電廠本體爆炸,而是變電所故障引發的連鎖停機。
- 政府措施:
-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率隊調查,確認為人為錯誤。
- 行政院成立「513停電事故調查小組」,建議加強操作訓練、備轉容量管理。
- 台電罰款及內部處分:涉事人員記過,相關主管停職。
- 長期影響:事件暴露台灣電力系統脆弱性,促使政府加速能源轉型(如增加再生能源、燃氣機組),並提高備轉容量目標。公眾對台電信任度下降,引發缺電議題討論。
5. 與「爆炸」的澄清
- 這次事故無實際爆炸發生,網路上可能有誤傳(如將停機照片誤為爆炸)。相較之下,興達電廠在2022年3月3日及2025年9月9日才有類似「爆炸」事件(前者為開關場氣體填充失誤導致停機,後者為燃氣新2號機天然氣洩漏起火)。513事件純屬操作故障導致的停電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