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覺林菩薩偈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時間有三個維度,空間只是時間的副產物?
袁珮閎@科學人 20250705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宇宙」這個字的時候嗎?《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所謂「空間」,是我們熟悉的上下四方,代表著三度的世界:上、下、前、後、左、右。而我們總以為時間是一條筆直的單行道,從過去指向未來,不能回頭,也無法繞路。
但有沒有可能,這只是一種幻覺?如果,時間才是宇宙的真正畫布,而空間只不過是後來浮現的顏料?
時間可能不只是單行道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班克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教授克萊特茲卡(Gunther Kletetschka)最近發表的新理論,提出一個特別的主張。他認為宇宙的基本結構不是「一度時間 + 三度空間」,而是「三度時間+三度空間」;時空結構的主體是時間,空間只是衍生的現象。克萊特茲卡解釋道:「空間仍然以三個維度存在,但它更像是畫布上的顏料,而不是畫布本身。」
這項理論刊登於《物理科學進展報告》(Reports in Advances of Physical Science),雖然顛覆了對時空的認知,但提供了與粒子質量、自然常數吻合的數學預測,有望為尋找萬物理論帶來概念性的突破。
三度時間:是幻覺還是必然?
「三度時間」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的概念。時間不是單一路徑的「過去到現在」,而是類似空間一樣擁有三個獨立的軸向。
一度時間概念可以想像成我們在某條單一時間方向的小徑上,感受日常事件的流動。但若有另一條橫向小徑,讓你停留在同一時間點卻看到事件的不同變化,那就是第二個時間維度。而能讓你在不同可能性之間穿梭的,則是第三度時間。
這種多維度時間的概念其實早已有學者提出,但克萊特茲卡提出的模型與以往停在數學模型的討論不同,他的理論提供了一種可驗證現實的框架,可以計算電子、渺子、夸克等粒子的質量,甚至能預測尚未觀測到的粒子性質。
三度時間可能是四大作用力統一的關鍵
目前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雖然能解釋大多數粒子與三種基本作用力,但始終無法納入重力這一環。這也正是物理學界長年追尋「萬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核心難題:如何將重力理論與量子理論統一?
某種程度而言,克萊特茲卡的理論克服了早期基於傳統物理學的一些問題。他的三度時間架構透過時間的多維特性,能產生粒子質量、區分基本粒子類型,並且不破壞因果律。他認為,這可能就是量子重力理論的雛形,是四大作用力統一的關鍵。
克萊特茲卡補充說:「通往統一的道路可能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物理性質的本質。把時間視為三個向度,透過統一的數學框架,自然地解決多個物理難題。」
三度時間如何不打亂因果律?
對於多數人來說,關於三度時間最大的疑問之一是:如果時間能「側向移動」或「穿越可能性」,那因果關係還能成立嗎?
克萊特茲卡解釋,傳統三度時間理論常面臨因果關係混亂的困境,但他提出的數學架構中,所有變化仍遵循「因在前、果在後」的原則,只是這個「先後關係」運作在更複雜的時間結構中。換句話說,即使存在多重時間方向,物理世界仍然維持邏輯一致性。
南加州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巴爾斯認為(Itzhak Bars),這種多維度時間的特性,可能只會在極高能的宇宙早期或粒子對撞實驗中顯現。或許,一般日常的「單一時間感」,只是這個多維結構的投影。
一幅重新描繪的宇宙圖像
如果時間才是宇宙的真正骨架,那麼我們習以為常的三度世界就像是時間的衍生波紋。這樣的觀點或許顛覆直覺,卻也提供了一條不同的思路。
或許,有朝一日,萬物理論的答案不在遙遠的星系深處,而在我們對時間本質的重新認識之中。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