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7-27

小笠原欣幸教授對大罷免結果分析試譯 張進逸FB 20250726

【雙魚之論】
小笠原觀察與判斷中時間卻是很明確點出的:6月上旬轉6月下旬。當然是賴清德的演講不止一次出錯。這表示其幕僚基本上不夠格,意見產生近親繁殖的現象。
小笠原提出「全稱命題」與「特稱命題」的對陣:在活動中稱,被罷免的國民黨立委「全是」親中、在野黨的行為「都是」破壞民主制度。顯然事實並非如此,選民也不這樣認為。
比較關鍵的是小笠原認為民進黨在太陽花以來的抗中優勢(抗中保台=所以要支持民進黨),已經結束。但他也說,台灣主體性並未轉為「統一」,反而是「長期讓一個政黨執政是危險的」,這是賴清德的原罪。最大的隱憂是:中共取得進一步滲透台灣的機會。

小笠原欣幸教授對大罷免結果分析試譯    張進逸FB 20250726

台灣罷免投票國民黨「全面勝利」 中國對台滲透工作可能有所斬獲

針對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24名立法委員的大罷免投票於26日舉行。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及台灣媒體的快訊,所有選區的反對票都超過贊成票,罷免案無一成立。就投票過程及罷免運動結果對台灣政治未來產生的影響,本報(產經新聞)線上專訪了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

——如何看待投票結果?

這次罷免投票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1月開始,主張罷免國民黨立委的公民團體活動趨於活躍,執政的民進黨也給予支援。大約到6月上旬為止,我認為罷免方占有優勢。

國民黨最初採取「以罷制罷」的方針,但在選民連署失敗,加上黨中央領導不力,情勢相當嚴峻。不過該黨立委動員自己的後援會,召開小規模的反罷免說明會之後,逐步重整旗鼓。

賴清德總統從6月下旬開始進行以「國家團結」為目標的10場系列演講,但其中出現被解讀為「在野黨是應該被過濾的雜質」的發言,激怒了在野黨的支持者。對於一直處於挨打狀態的國民黨而言,這成了「不能任由賴政府為所欲為」的絕佳反擊目標。

從投票結果來看,這成了轉捩點。最後階段國民黨在各選區扳回劣勢,與此同時罷免方的活流於表面。

——原本的勝負標準為何?

罷免方原本認為至少要成功罷免6人,最好能達到10。否則(罷免成立後3個月內舉行的)補選將非常艱困。由於罷免案全數失敗,自然也就沒有補選。這是罷免方的全面失敗。823日雖然仍有針對國民黨7名立委的罷免投票,但在連署階段就已經相當吃力,罷免成立的可能性不高。

——選民動向的關鍵為何?

目前台灣輿論呈現對賴總統的支持與不支持、朝野政黨支持率相互拮抗的「M型」兩極化結構正在強化。這次是在M型兩座山峰中,哪一邊有更多人實際去投票的格局。

活動現場來看,罷免推動方較有熱情,投票率看似也會較高。另一方面,相當多選民心中存有「以罷免形式推翻去年1月的選舉結果是否恰當」的疑問。這些有疑慮的民眾是否會出來投票,直到最後都充滿不確定性。國民黨成功挖掘出這部分選民,積累了不同意票。

——這次罷免投票的爭點是什麼?

國民黨主張,如果他們被罷免,民進黨在立法院取得過半數,將失去監督功能,民進黨的獨斷專行將更加嚴重。

國民黨和(第二大在野黨)民眾黨的支持者明確使用「獨裁」一詞批評賴政府。從海外角度來看,在民主獲得保障的台灣輕易使用獨裁這個詞彙是否恰當雖然有所疑問,但在野黨支持者間確實瀰漫著民進黨政府變得獨斷專行、利用司法權力壓制反對派,開始走向獨裁化的論述。

——投票的勝敗將如何影響台灣政治的未來?

這次進行罷免投票的選區高達24個,具有「迷你立委選舉」的意義

罷免推動方提出的爭點有兩項:立法院在野黨的行為正在破壞民主制度,必須予以導正;以及如果現在不罷免「親中派」立委,台灣就完了的危機感。既然設定了這樣的爭點,結果卻是罷免方敗北,就意味著台灣選民並不認同,影響將相當深遠。對賴政府而言,無疑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局面。

罷免案全數失敗的結果,將不得不解讀為「國民黨立委是親中派」的主張被多數選民所否定。雖然有人認為罷免失敗只是回到原點,但我認為並非如此。

在台灣政治中,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持續10年的民進黨優勢時代已經結束,去年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證明了這一點。(民眾黨創辦人)柯文哲的崛起打破了民進黨的優勢。從其後的民調來看,圍繞立法院攻防的輿論支持度是五五波。

朝野雙方的主張都未能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這次的罷免運動。這個結果再次確認了民進黨優勢時代的終結。對明年的縣市長選舉和2028年的下屆總統大選產生各種影響是必然的。

不過,即使民進黨優勢時代結束,重視台灣主體性的「台灣認同」並未改變。從持續進行長期調查的政治大學最新民調來看,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維持現狀的輿論結構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朝野勢力比變成五五波。

——台灣的年輕人是怎麼想的?

民進黨喪失優勢的背景,在於台灣民主理念中「長期讓一個政黨執政是危險的」想法。(蔡英文前政府的)8年對台灣而言是非常長的時間

現在強烈批判民進黨的是年輕族群。他們完全不是轉向中國認同,立場上是拒絕統一。但他們懷疑民進黨是高舉著「抗中保台」的大旗來掌握主導權,試圖讓台灣政治競爭格局對自己有利。

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之間,瀰漫著對民進黨政府未能回應年輕人切身期待的不滿,包括不穩定的就業、薪資成長停滯、房價高漲等問題。他們之間也廣為抱持著這樣的主張:「我們不希望統一,但認為與中國對話是必要的。也並不認為中國會立即動武。正是因為民進黨政府的對中強硬姿態才造成緊張局勢。」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年輕人支持賴政府不向中國壓力屈服的立場。年輕人之間的分裂也在加深。

民進黨迄今高舉的「抗中保台」路線在這次罷免投票中遭到否定。對中國而言,局面變得非常有利。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滲透工作可能會進一步有所斬獲。(採訪記者:西見由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