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400主題曲〈慢慢變臺南〉影片真的不錯,其中我對於一群人跳舞的印象最深刻。
近日燈節,又讓我思考台北的所謂「戰後中華美學」—為何台北總是一個最缺乏美感的城市?照說,台北匯集了最有國際視野的人、擁有最多政府掖注的資源,但台北公共藝術的表現為何是全台灣最差的一級?比甚至台東、花蓮都差。
直到看這部臺南400主題曲〈慢慢變臺南〉,終於懂一點。答案在:多元與兼容並蓄!原生動植物、原住民、閩客移民、清代、日本時代、中國北方建築等,在影片中平等呈現。
也是在文化是否「呈現事實」—事實是什麼,就呈現什麼而已。只有在這基礎上,文化才能繼續發展。也因之,文化才能不斷傳承與創新,而呈一種雙螺旋的發展,一如豌豆,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形成結構,也引導發展。
台北呢,就因為政治力一方面「刻意打壓」—打壓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歷史,與另一方面「刻意扶持」—扶持台灣未曾參與過的歷史。
被打壓的事物才是真實可觸及的生活,被扶持的樣版反而卻是想像的共同體。一真一假一實一虛,非常明顯。
於是,台北的文化失了根—失了根的文化,表現的美學就變成那樣:違章、得過且過。
所幸,文化自有重生的力量。這幾年台北透過重建的清代建築、日本時代建築,展現了與戰後「中華美學」迥然不同的可能性,但,這只是補課,補回失落的80年。補完課之後,台北才能向前走。但這時候,台灣各地已經不知又走多久了台北要更努力追趕不可。
可惜,台北不斷選出不夠格的市長,一次又一次~~
台灣登法國亞洲雜誌封面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