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09-19

學者提6大原因 籲五角大廈放棄「拒止性嚇阻」戰略 自由 20230918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拒止,根本不是中文。不如說是殲滅。主要是大國對戰,容易升級到核戰,而且殲滅戰成本很高,也無法對應灰色地帶作戰。

學者提6大原因 籲五角大廈放棄「拒止性嚇阻」戰略    自由 20230918

在討論台灣防衛手段時,「拒止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常被視為最佳戰略之一。然而,美國軍事新聞網站「防務一號」(Defense One17日刊出學者專文,提出6大原因呼籲五角大廈放棄此一戰略,指這個在美蘇冷戰後受到青睞、至今仍受到國防官員、智庫研究和政府戰略大力支持的想法,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俄國並未因此在入侵烏克蘭行動上卻步,中國仍繼續透過「灰色地帶」行動重塑南海和東海的安全環境,而五角大廈自身兵棋推演也顯示,要完全嚇阻中國入侵台灣是行不通的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兩名資深研究員克拉克(Bryan Clark)及派特(Dan Patt)共同撰文指出,隨著美國即將開始新一輪總統大選,以及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局勢惡化,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某些支撐美國國防政策的傳統智慧了,其中瑕疵最多、最未被充分檢視的正是「拒止性嚇阻」戰略。據報導,該戰略意指防守方發揮對抗武力,藉由「拒止行動」阻絕敵軍,讓入侵者意識到自己可能在攻擊行動中遭遇奮力抵抗,進而挫敗、付出代價,因而不敢輕易發動攻勢。兩位學者舉出「拒止性嚇阻」無法繼續支撐美國戰略架構的6個原因。

一、「拒止性嚇阻」概念模糊。

「拒止」表面上看似美國和盟軍將阻止或扭轉侵略者的行動,但要是人口多達14億,且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海軍、海岸警衛隊、船隊和火箭軍的中國準備入侵台灣,該戰略或許就不可行。認為可行的人經常主張,「拒止」意味替侵略者製造不確定性,但這與此一戰略應傳達的確定性正好相反。如果要製造「不確定性」,提高美軍的創造力和靈活性反而更有機會做到

二、「拒止性嚇阻」針對的目標有誤。

若戰略本身實際上是想動搖潛在侵略者的信心,並重塑其風險衡量,那麼美國國防部就應該依據美國情報界對敵方的隱憂,來追求自身能力、戰術和姿態,從而最大限度地創造「不確定性」。然而,五角大廈的預算安排,都是為了說服美國國防官員和國會相信美國和盟軍有能力拒絕侵略,因為這樣更容易對外解釋。

三、「拒止性嚇阻」扭曲美國的部隊規劃。

運用戰略進行作戰分析,探討部隊如何阻止侵略是很好,也有助於證明防禦計畫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一支有能力在72小時內擊沉350艘船艦的部隊,像中國這樣的對手可能早就擬好對抗計畫,由此提高不了多少「不確定性」。此外,建立能夠滿足「拒止」的能力,可能也會排擠應對其他侵略手段的能力,例如長期封鎖、網路和資訊戰或準武裝部隊擴大攻勢等。

四、「拒止性嚇阻」在對抗新形式侵略上或許行不通。

拒止戰略取決於要拒止的對象,隨著「灰色地帶」行動、網路和資訊戰的效率不斷提高,我方將需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來嚇阻刻意放緩或採取迂迴行動以達成目標的敵方。以中國為例,美軍可能得參與「灰色地帶」的對抗,並採取行動影響北京領導層,避免局勢升級。

五、「拒止性嚇阻」損害美國信譽。

此一戰略會造成快速、大規模的損失,導致在面對擁有核武的對手時,局勢出現災難性升級。鑑於美國在烏俄戰爭以來,一直避免對烏方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不能排除美國領袖迴避採取「拒止性嚇阻」戰略的可能性

六、「拒止性嚇阻」為美軍帶來不成比例的成本。

要在海外維持一定的軍力,以便臨時對數百艘軍艦或數千輛戰車做出打擊,對於已處在崩潰邊緣的軍隊來說既昂貴又深具挑戰性。更糟的是,像中國那樣只需對目標進行有效打擊的對手,所負擔的成本要比美軍低得多

文中指出,當美國佔據主導地位時,「拒止性嚇阻」很有效,但現在反倒讓美國的國防計畫和投資走向更大的「可預測性」,不再是替對手帶來「不確定性」,該是放棄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