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07-09

完全解體 爽?但頭真痛! To be strong or to be weak? that is a question!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TSURUOKA Michito,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Keio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European politics, has pointed out a dilemma of "strong Russia" versus "weak Russia" following the war in Ukraine. He highlights the risk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similar to what occurred in 1990 during the dissolution of the USSR.
However, instead of labeling it as a dilemma solely for Russia, it is more accurate to describe it as a dilemma for the West, which has take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naging the post-war world.
It is essential to carefully consider similar scenarios regarding China after Xi's leadership. This is why de-risking is a more practical approach in the long term compared to complete de-coupling.
Realpolitik among major powers, which involves navigating conflicting interests in the short, medium, and long term, should not be based on instinct alone.

慶應義塾大學國際安全與歐洲政治學專業的助理教授鶴岡路人指出,在烏克蘭戰爭後,出現了「強大的俄羅斯」與「脆弱的俄羅斯」的兩難情境。鶴岡指出了核擴散的風險,這一風險在1990年蘇聯解體時也曾出現。
然而,與其說這是俄羅斯的兩難,不如說這是西方所面臨的兩難。西方負責在戰後管理世界,因此必須仔細考慮在習近平時代後的類似情境。
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來說,「降低風險」比「完全脫鉤」更為實際的原因。
在大國之間的「現實政治」中,必須處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利益衝突,不能僅憑本能行事

「強俄羅斯」還是「弱俄羅斯」的兩難境地    鶴岡路人@自由 20230708

六月廿三日至廿四日,普利格津領導的俄羅斯瓦格納傭兵組織發起的兵變受到全世界關注。事實證明,看似堅如磐石的俄羅斯總統普廷體制實際上露出其脆弱性。普廷嚴厲譴責這場兵變是叛亂,甚至提到一九一七年俄羅斯革命引發的內戰,表現出了極強的危機感。

兵變部隊逼近首都莫斯科二百公里處,但普里格津停止了進軍,兵變在一天內得到平息。普里格津逃往鄰國白俄羅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以及這次兵變對今後普廷體制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什麼樣的中長期影響,還都是未知數。

但是,由於這次事件,對其他相關國來說,是「強俄羅斯」還是「弱俄羅斯」的二選一成為一大問題,也就是需要考慮「強俄羅斯」帶來的問題大,還是「弱俄羅斯」帶來的問題大

從結束對烏克蘭的侵略,即把俄軍趕出烏克蘭領土的立場來看,「強俄羅斯」很棘手。所謂強,直截了當地說就是軍事力量強,作為國家具有強韌性,還有一個強悍領導支撐。若要讓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敗北,有必要讓俄羅斯變為「弱俄羅斯」,也就是俄羅斯的弱化。

普里格津的兵變雖然在一天內平息,但如果這件事暴露出普廷體制的破綻,對烏克蘭以及對支援該國的各國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即使兵變本身得到平息,如果普廷政權中樞和俄軍內部持續混亂,也有可能影響俄軍在烏克蘭的戰鬥。

另一方面,此次兵變也向國際社會表明,俄羅斯的不穩定化暗藏巨大風險,事態值得憂慮。這不僅因為俄羅斯是一個大國,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也是擁核大國。在中央政府統治崩潰的情况下,國際上最需要擔心的是對核武器的管理。核武器是否會陷入危險的狀況,是否會洩露給其他國家或恐怖分子等問題浮出水面。

據悉,在此次兵變中,美國政府在多個層面上接觸了俄羅斯政府,傳達了「美國與兵變完全無關,這是俄羅斯的國內問題」、「希望核武器的安全得到維持」這兩點資訊,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的慎重態度

這也是對「弱俄羅斯」的擔憂。也就是說,俄羅斯陷於真正不穩定的局面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廿世紀九○年代初蘇聯解體時的擔憂,在美國政府相關人士的腦海中閃過也不足為奇。如果俄羅斯出現不穩定、分裂的局面,無論對美國還是對歐洲來說,或許「顧不上支援烏克蘭」

如果發展成這一步,對烏克蘭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對美歐自己來說,為了讓烏克蘭取得勝利、打敗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空前規模的武器支援,但如果說不應該過於削弱俄羅斯,就是自相矛盾。俄羅斯強弱度很難劃分。

雖然這不是新問題,但由於普里格津的兵變而重新認識到了這一點。另外,與此相關,普廷後任領導人未必比普廷強,展現了這一「不願面隊的真相」。例如,「擁有核武器的普利格津」是否會比普廷好?

圍繞「強俄羅斯」還是「弱俄羅斯」的兩難格局,與「強中國」還是「弱中國」的討論也有很多共同點。對中國的崛起和崛起後中國的強硬姿態的警戒和反感在世界範圍內蔓延,但如果中國的體制變得不穩定,走向崩潰——也就是走向「弱中國」會帶來經濟混亂、不景氣、甚至難民流出等風險,或許比「強中國」帶來的風險或許更大。那麼「強中國」就好嗎?

這兩個問題都只是程度上的問題,但無論是太強還是太弱都很棘手。國際政治的理論,依舊是大國的利益、形勢、問題,優先與小國家本應追求「弱俄羅斯」的各國,卻因為快要實現而驚慌失措。在烏克蘭看來,這就像是被撤了梯子一樣。這對於那些想要抵抗「強中國」的國家來說也並非事不關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