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教育的本質是彌平社會階級差異,但現在卻是最弱肉強食的舞台。
這議題複雜,有許多相互衝突的面向,適合不斷討論,卻不適合在競選中提出。比方說,大學學歷是自己受益,還是國家受益?這攸關錢該誰出,以及誰該上什麼學校?
私立中學,有地方的興學,也有薇閣和復興,都補助嗎?
提補助的人,亂提一通。批評灑錢的,也不明事理。總之,都是很粗魯的對待公共政策。只會灑錢搶選票,根本不在意社會國家資源的合理分配。
說說補助私校 謝金魚FB 20230622
賴清德提出了補助私校學費的補助,就有人開始靠杯說這不好那不好,尤其以頂尖大學的畢業生為主,攻擊私校生說沒有競爭力啥鬼的,我看了真的覺得廢到笑。
為什麼?頂大生在能有產值之前,都是納稅人養大的,招一個賠一個,而且一次賠四年起跳,一堆巴著台灣的奶水吃得肥肥胖胖的人,在那邊說其他自力更生的人沒有用、不應該補助,真的是好笑。
身為國姓爺大學跟賠款大學的畢業生,學姐我就來教教各位頂大生怎麼看自己學校的收支。
1. 資料來源:
寶山大學&賠款大學主計室,這些都是公開資料,一點都不難拿,其他學校也ㄧ定有這些資料。
2. 收支狀況:
寶山大2022年簡單說是賺錢,#總收入205億 ,#支出201億 ,大概賺3億多,但主要是業外收入補貼挹注,但要注意的是,寶山的總資產超過1500億~
賠款大2022年簡單來說是賠錢的,#總收入72億,#支出是77億多,#一年賠近5億,請問哪一個私立大學可以承受一年5億的虧損?2022年8月的新聞,44間私校虧30億就在那邊說要退場了,欸、國立大學一個比一個虧得多就沒人嘴?
當然,我必須說這有可能是作帳年度的問題,也許賠款大學沒虧那麼多,但這個我不確定。
那虧的錢怎麼辦?通常就從校務基金裡挖錢錢,這部分很多是學校操作的投資盈利,還有校友們的捐款,但成效如何,我不清楚。
3. 收入來源:
寶山大學的收入實在很多項,實驗林就貢獻上億,但 #學費收入才20億 ,建教合作68億,#政府補助將近72億 。
賠款大學主要收入看起來就三大塊,#35億左右的學費收入,25億左右的建教合作收入跟 #37億的政府補助 。
教育部是最重要的 Sugar Mom,一年抖內21億,其他就是常來往的一些老乾媽包含國發會、地方政府或其他部會。
建教合作我們先不談,光看其他兩項,我說 #在座的頂大生都是國家的賠錢貨
,要是沒有國家預算挹注,頂尖大學幾乎馬上就要關門,私校有誰能虧一年37億還不被校董會抓出來打死?
4. 支出部分
主要的成本就兩大塊,教學跟研究,教職員工的薪水、研究補助、學校的維運費、資料庫使用費、書籍儀器的購買費、水電瓦斯油費⋯⋯等等,光這兩大塊就噴掉72億/年。
以我在國姓爺跟賠款大的經驗,當研究生確實是非常幸福的,我一學期繳2萬多,但每個月至少有4000塊的TA或RA薪水,想多兼職的話似乎是不能超過3個還是不能超過2萬,總之,認真一點的話,光是在校內輕鬆打工就可以回本。
我們有四五個不同屬性的圖書館,冷氣免費吹到飽,可以申請研究小間,有各種影片音樂可以看,薦購研究用書幾乎沒有上限(那時候),我每個月都可以透過薦購系統買10本以上的高貴進口書,我寫論文的時候,學校幫我買了一套十萬多的伊朗文獻,然後在賠款大系統有超過300種不同的電子資料庫,免費下到飽看到爽。碩班每人至少有一次移地研究的機會,如果特別需要而且當年沒什麼人出國,也可多申請。我那時還有千里馬計畫,可以透過教育部補助去國外交換,也可以透過姐妹校交換,比如去哈佛耶魯,他們的學費一年一兩百萬,但符合資格的話,這個錢國家會幫你出,然後補助一定比例的生活費。
總之,那時候我就發現,我在賠款大學讀書,是學校虧本,而且虧很大,根本招一個虧一個,而這些費用通通都是全民買單。
所以,當頂大生在靠北私校生補助2.5萬太多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好笑,難道各位真的以為你們每年繳的那幾萬塊學費就可以付得起這樣優渥的環境嗎?都沒有想過自己幾乎是被納稅人全額補助,而且學校跟老師們還想盡辦法透過國際交流、透過校友捐款、透過寫研究計畫來生出各種資源來給頂大生找各種出路、各種補給。
但即便是國立大學,中字輩以降的經費就差非常多,不可一概而論。有些比較後段、改制升格的國立大學也有可能比大城市裡的前段私校更窮,因為在城市裡比較容易找到打工跟各種機會(也許也更容易照顧家人),反而位置偏遠的國立大學雖然便宜卻沒什麼人要讀。
不管怎樣,這些頂大的資源都是私校生根本想都不敢想的,我有一次去台南的一個私校找資料,我坦白說,我在頂大、中研院跟各種研究機構的圖書館泡過,我已經很久沒看過那麼破爛的圖書館了,珍貴的絕版書放在沒有任何空調的房間裡,積滿了灰塵,整層樓只有一個會議室有裝冷氣,因為電費太貴,學校負擔不起。
那時我一邊看書,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一方面灰塵跟黴菌讓我過敏,另一方面我真的沒有想過私校的情況這麼糟,窮到連給珍本吹冷氣都吹不起。
我相信頂尖大學裡還是有很多優秀而且心地善良的學生,也許這些發言的人只是少數、也許是真的不懂,但我希望所有進入頂尖大學讀書的學生可以摸著良心想想,我們在學術殿堂吃香喝辣,憑什麼說那些沒有資源的人不夠努力?
私校生補助政策,我認為可以修正的是 #要設排富條款,但真的有需要的學生,應該要有機會可以接受教育。
———
#加碼補充 強者我學長在私校現場的觀察,相信能更幫助大家了解這個問題:
身為私立大學老師,身兼大學部雙班導師、研發二級主管、校級研究中心主任、招生與試務委員,其實我們幾位老師都對於這個政策,感慨不已。
臺灣確實公私立大學之間的資源給予差異鉅大,已經到了可說優厚與刻薄的差別了,這是從各方面檢視都不爭的事實。而私立大學的學生,出身有比較高比例來自社經較為弱勢的家庭,這也都是事實。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就短期間、立即性,也確實能夠改善一部份辛苦學生的家庭負擔,這是立意良好的政策,頂大畢業生的酸言酸語,真的是大可不必。
但是其實現在私立大學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學生學費這麼單純而已。特別是我們也有些學生家庭優厚,停車場裡學生開的車比老師還高價,日用品或假期旅遊也是一樣不少,如果沒有設置排富,真的是很難讓人信服(隔天陳建仁院長提出的說法與面向就好很多)。
以我個人的看法而言,私立大學的問題,其實是少子化下生源遽減,以後別說學費了,連學校都要退場消失。
教育部現在的作法是國立大學持續增加名額(搞到連國大自己都缺額)、私校獎補助與高教深耕持續減少、管制學費不得漲價。弄到私校間弱弱相殘、辦學績效與註冊率不成比率,財務惡化再來說你經營不善,不得不退場。
這有點像是我們在公司裡擔任營運二部主管,要與營業一部競爭同一個衰退市場,但總經理盡是讓一部增加各種新增預算、一邊削減二部預算、把表現比較好的新人給一部、二部裡成績好的人員也轉調一部、總經理與高階主管也都從一部裡挑人。我們二部再怎麼努力,也身陷泥沼流沙。最後再來跟你說,你作主管二部業績卻比一部差要你滾蛋一樣。
或許有朋友會批評我們,就是讀書時候沒認真、研究績效不出色,活該只能去私校任教。這個我虛心接受,因為教職本來就是個人選擇,更何況我們也培育出蠻多優秀貼心、在社會上發光發熱的安全衛生人才,也是蠻開心的。事實上,我們學校在2023年QS的世界大學排名裡是801-1000名,比去年1001-1200名還進步一個區段,跟我們同個區段的還有政大、亞大、高海科大。中原、逢甲、輔仁、東華、北大、東吳、東海、淡江、元智都還在1001-1200名區段。但如果用市場角度來評估,我們在112學年度個人申請的招生名額使用率(可以視為高估一些的註冊率)是62%,是不盡理想。各校名額使用率好壞姑且不論,但比起一些國立學校卻要好的多。用納稅人的稅金來辦學,結果名額使用率比私校來的差,但最後卻是私校要準備退場,這怎麼看都怪怪的。
所以我們幾位老師感慨,一年超過100億的預算,短期要用在補助私校學生學費當然是好事,但是再怎麼樣補助,也不可能公私立學費相同(這還不提硬體資源、研究資源、地域資源等等)。短期間雖然可能些許增加私校的招生,但是到最後私校還是只有縮減、倒閉一條路。
更具長期思維、更有效率、更照顧公平正義的作法,其實應該是應該完整規劃一個私立高教轉型計畫,把預算用在學校本身(特別是沒有財團支持),讓校方有更多開設工讀、增加獎學金、獎助清寒的機會。而老師們如果能夠有更多研究資源、不需要四處奔波招生與接服務型計畫、減少招生佔去的時間,也就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使用在學生的輔導、陪伴與教學上,這樣其實才是真正的提升教育品質,也能夠避免像是台大化學系徐教授說的學用落差等問題。(他們是台大,有自己的視野與偏誤,但是內容確實有些道理)。
教育的本質是彌平社會階級差異,讓每個人都有翻身乃至於過好生活的機會,補助私校學生學費當然是一個短期立即的可行作法,但是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案可以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