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因為以前該做而沒做的事,現在業力開始引爆。
缺蛋真相:落後、低韌性、費用補助優先後的業力引爆
Lin bay 好油 20230303
2003年台灣沒有受到禽流感影響是幸運,沒有居安思危的觀念面對未來禽流感的挑戰是不幸,2015年台灣開始大規模受到禽流感的影響,12年的緩衝期全數浪費,疫情之後一樣不肯面對。泰國花了8年的時間重新規劃產業,全面升級,15年的生聚教訓,如今已經成長到9.15億美金,泰國的家禽產業有韌性可以恢復進而再創高峰,台灣為什麼總是倒下了就起不來?
Lin bay 好油
這篇文章是我在2016年發表的,當初寫這篇文章,其實是一位農業界的長官希望我幫忙,寫一些外國的例子來對比台灣,讓執政者參考,藉以帶動產業升級。但快7年的時間過去,台灣的家禽產業沒有什麼提升就罷了,還愈來愈慘。一直以來,我不斷重申,台灣人熱愛自我精神洗腦,或是緬懷過去美好時光,卻從未意識到,那些早就回不去了,台灣再也回不到有李登輝、余如桐那樣具有遠見的農業官員,為未來30年的產業發展做規劃,只剩下像陳吉仲這種無能力、無見識、對台灣農業現況理解錯亂,也無推動改革的決心,但唯一長處是認真討好老闆的官員。不過他在農業界的歷史定位倒是獨一無二,畢竟,誰能將農委會主委做成一個沒人敢接、也沒人有意願接的屎缺這樣的新高度呢!
解決問題前先看清自己的問題
面對現況,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改善的空間。沉浸在台灣農業技術世界一流,不願面對我國農業是完全依賴補助的老窮殘的窘境,那麼要改變什麼?台灣不像部份落後國家,有許多國際AiD組織提供產業提升的協助,做通路的推廣,產業升級只能靠自己,若跟不上競爭腳步,受害的是一般民眾,面對愈來愈貴的物價,只會讓民眾生活愈來愈困難。
第一張圖是台灣家禽類的進口產值,WTO的資料最多只能回抓20年,可以看到2002年,台灣一年進口禽類的產值只有2500萬美金左右,之後逐年上升,在2020年達到2.35億美金的高峰。20年的時間成長9倍。
第二張圖是台灣家禽類的出口產值,2002年約為1400萬美金,趨勢上很清楚是往下,但2004年泰國爆發禽流感,讓龐大的日本市場空了出來,台灣因此分到一杯羹,所以成長到2500萬左右。只是有了市場不代表台灣禽類出口的競爭力有提升,等到泰國產業振作轉型後,台灣馬上被踢出市場,因此從2008年高峰的2700萬美金,之後像溜滑梯一路向下急墜,到了2021年只剩下84萬美金,與高峰期對比,只剩3%。家禽類進口的逆超也從2002年的1100萬美金,一路攀升到2020年的2.34億美金,突破天際,這就是台灣被進攻型產業的真相。
但政客們總是告訴大家:沒問題,我們很穩定,沒多久就能解決。實際上以台灣家禽產業的現況,根本沒有能力面對每年冬季的禽流感壓力,甚至因為毫無作為,使得禽流感在地化,即使是夏天,一樣有高致死病源的案例發生。
缺蛋的真相
台灣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缺蛋,而是2019年就出現短缺。2020年因疫情造成的消費緊縮緩解了缺蛋的壓力,讓民眾誤以為缺蛋是假消息,然而也是因為農委會對疫情消費緊縮的誤判,以致於規劃錯誤,才導致現在缺蛋的慘況。
不過。一如既往,農委會就只是死不認錯,一路高喊:沒有缺蛋,很快就會穩定了。前述這段話從2021年年底講到今天,只是2021年年底歸因於飼料太貴,隻字不提禽流感及相關的疫病造成的產蛋效率下降的問題。
一個月前,農委會一樣公開表示雞蛋供應到三月就會穩定,一切都是飼料太貴的問題,甚至誇口說台灣在禽流感防疫上做得比美國、日本還好,雞隻死亡數量很少,結果一個月後缺蛋理由馬上轉向,飼料還是貴,只是台灣受到禽流感影響,所以要進口雞蛋、要產業提升、要協助農民現代化。這種髮夾彎速度,過去也常見,對農委會官員已司空見慣,講起來自然臉不紅氣不喘。產業要提升、政府要協助農民現代化經營,這些話不是今天才出現,早在2016年蔡政府一上任的新農業方案裡就清楚寫道,只是然後呢?7年過去,產業一樣落後,一樣超過80%是開放式禽場。
有媒體問我這個問題能不能迅速解決?我認為不可能,因為家禽與植物不同,家禽飼養的週期來得更久,現在所有政策的推動,在最有效的情況下,能影響的也是幾年後的市場。
以下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告訴大家為什麼不可能:
如果一個規模20,000隻的露天場雞農,順利解決所有金流及其他問題後,想蓋一個50,000隻規模的密閉現代場,那麼需要多久時間才能開始供蛋?
第一,如果選擇原地重建,這段時間雞農的生計如何維持?若另蓋新雞場,光是找地、跑畜牧相關的申請,至少要一年以上,我們就算他神速,只花半年解決。開始蓋場後,50,000隻的場,工期抓9個月,也讓他神速,只花半年解決。進雞後開始產蛋,這時要怎麼訂到50,000隻的中雞?就算一蓋場就訂一樣要等,但我們假設這位雞農關係很罩,場一好就拿到中雞開始養,開始產蛋,也算他神速,只要2個月。那麼最快、最順利的情況總共要14個月後才能順利投入生產,可惜這種神速不可能發生同時發生。就我所知,有位雞農前幾年投了一個七萬隻規模的場,今年要開始產蛋,前後花了近3年的時間。禽畜場的更新就是要這麼久的時間,所以提前投入規劃,之後才看得到成效。
上述假設還是在政策有效的情況下,但現在的農委會有能力推動政策嗎?就舉今天公布的智慧永續設備導入方案來看,農委會預估三年補助環境感測器、控制器、作動設備等共100台,一年是33台,33台佔全國的養雞場的比例多高?不到2%,這就是農委會推動現代化的決心。而哪些人能拿到這2%的補助呢?再者,有了補助誰還會想貸款?不過農委會至少還做了點正事,也打算推動政策性貸款,雖然不是很理想,但至少有貸款而不是設備、廠房的補助。
先前的文章說到泰國在2004年爆發大規模的禽流感,禽類出口產值從2003年的6.3億美金迅速下降到2004年的1600萬美金,這對台灣來說並不陌生,就和當年台灣口蹄疫前豬肉出口產值有16億美金,隔年只剩幾千萬美金一樣。與泰國不同的是,20多年過去,台灣豬肉外銷再也無法恢復口蹄疫前的榮景,這是由於台灣產業的韌性(resilience) 非常之低,恢復期很長,甚至難以恢復。
2003年台灣沒有受到禽流感影響是幸運,沒有居安思危的觀念面對未來禽流感的挑戰是不幸,2015年台灣開始大規模受到禽流感的影響,12年的緩衝期全數浪費,疫情之後一樣不肯面對。泰國花了8年的時間重新規劃產業,全面升級,15年的生聚教訓,到2018年出口產值再次超越2003年,如今已經成長到9.15億美金,泰國的家禽產業有韌性可以恢復進而再創高峰,台灣為什麼總是倒下了就起不來?
落後、低韌性、費用補助優先,這就是台灣農業的現況,關係好就有大筆補助可以拿,甚至政府直接花七八億蓋來給你經營;關係不好的就連補助名額都搶不到。但補助的方式從來就沒解決過產業的問題,最多只有讓產業聽話:聽政府話的有經費補助優勢,可以和那些拿不到補助又不聽話的業者競爭,只要淘汰掉不聽話的業者,就不會再聽到雜音了。明知對提升產業毫無幫助,卻還是熱衷灑錢補助,原因無他,補助對執政者而言太重要了,沒解決的問題,那是下一任的事。在這樣的政策氛圍下,誰還有意願規劃長期的產業提升政策?炒政治短線就好,多花一點錢來開記者會,媒體效果更實在。
泰國飼料也是靠進口,地理位置也是禽流感候鳥會造成影響的範圍,為什麼泰國雞蛋那麼便宜?雞蛋還可以分級分選?台灣為什麼做不到呢?為什麼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會節節高升呢?
因為以前該做而沒做的事,現在業力開始引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