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08-24

世界其實並不存在?認知心理學家挑戰物理學根本基礎 洪裕宏@鳴人堂 20220817

【縛雞之論】
超過我們的知覺之外,還有物理事物存在」嗎?
認為有的,就是中觀;認為沒有的,就是唯識。

世界其實並不存在?認知心理學家挑戰物理學根本基礎    洪裕宏@鳴人堂 20220817

當你看到一朵花時,你相信眼前有一朵花。問題是當你閉起眼睛時,那朵花還在嗎?大家都聽過王陽明山中之花的故事。山中有一棵樹開花了,如果沒有人看到這朵花,此時這朵花存在嗎?在《傳習錄》中,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陽明說的「此花不在你心外」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核心問題是你心之外有沒有一個客觀的世界?所謂客觀世界指獨立於意識或心靈而存在的物理世界。

霍夫曼這本書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他的結論是世界不在你心之外,所有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因為有人觀察才存在。山中之花沒有人看時不存在。你眼前的花,在你閉眼時不存在,你一睜開眼睛,它又存在了。這樣的想法看起來違反一般常識。通常我們認為外在世界客觀獨立於我們的感覺經驗。世界物兀自存在,毋需我們的觀察,我們的經驗。

霍夫曼要處理的是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心物問題(The Mind-Body Problem。他的觀點比較接近主觀唯心論(subjective idealism),有點像英國經驗論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的「存在即被知覺」的說法。不過,霍夫曼有時也說他的想法不是唯心論。唯心論主張個人的感覺、經驗、意識、心靈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礎,是最根本的存在,物理事物都是從意識或心靈衍生出來的霍夫曼認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物理事物,萬物都是一種意識體都是非物質,所以不存在由意識或心靈衍生出來的物理事物。

物質不是萬物最根本存在?

霍夫曼為什麼要提出這麼奇怪的說法呢?他探討這個問題的背後,有兩個動機。其一是「意識的艱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現今主流學界多認為意識是腦的作用產生的,意識是物理現象。可是從上世紀八零年代,意識成為科學界的熱門問題之後,將近四十年來,沒有人能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主流學界流行物理論(physicalism),也就是現代版的唯物論(materialism)。物理論主張世界最根本的存在是基本粒子,是物質

實在界(reality)中除了物理事物之外,就沒有其他東西了。意識與心靈是大腦的作用。腦神經系統的作用產生意識經驗。當你看到一顆蘋果時,光波打到你的視網膜,產生訊號,再傳到腦中的視覺區,因而產生紅色蘋果的視覺經驗。問題是,沒有人能回答大腦中的神經網路作用如何能產生多采多姿的各種感覺經驗。腦科學只能告訴你美(beauty)的評估,不能告訴你腦如何產生美感經驗。這個難題讓霍夫曼認真思考物理論是錯的,世界最根本的存在不是物質。

其二是量子物理學的衝擊。雙狹縫實驗大家耳熟能詳,微觀粒子如光子、電子等在實驗中會產生干涉現象。如果一次打一個光子,這個光子應該會通過其中一個狹縫。照理說不會產生干涉。但是實驗顯示,即使一次只打一個光子,還是會產生干涉現象。這表示一個光子會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光子打出去之後,以波的方式前進,才可能發生一個光子同時穿過兩個狹縫。如果我們用一個偵測裝置,在光子通過狹縫前測量它會怎麼走法,這時光子的行為就像粒子,干涉現象也消失了。物理學家惠勒(John A. Wheeler),做了一個實驗,在光子通過雙狹縫之後再去偵測它到底走那個路徑。結果發現光子似乎會回到過去,再以粒子的形式走一個路徑,干涉現象就消失了。這個實驗似乎說明了觀察會影響粒子的行為

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的貓大家都很熟悉。薛丁格做了一個思想實驗,要你回答密閉盒子裡的貓是活或死。貓有一個機率會吃毒魚而死,也有一個機率沒吃毒物而仍然存活。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貓是死是活?薛丁格的答案是既死且活,兩者皆真。但是當你一打開盒子,貓就不是死就是活。觀察會決定貓的存亡。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好奇心會殺死一隻貓。

在這裡我只舉上述兩個例子,來說明量子力學中觀察的重要性。在本書中,霍夫曼非常詳盡的討論,說明量子力學中觀察的角色與重要性。他想要立論的是,這個現實世界其實是觀察的產物。有點類似惠勒的參與式宇宙的說法,認為我們所經驗到的宇宙是我們的觀察創造出來的,不是客觀獨立存在的宇宙。

如果物理論是錯的,霍夫曼的主張又是怎麼樣?如果不存在獨立於意識經驗的物理世界,我們熟悉的物理世界是我們意識的產物,那麼意識經驗就不會是物理作用的結果。視覺不是大腦作用產生的,所有的感官經驗、情緒、思想和意志等都不是因為腦的作用而發生,而是顛倒過來,意識產生大腦作用。意識產生世界,世界因我們的感覺知覺而存在。所以對霍夫曼而言,腦科學都走錯了方向,不應該去尋找意識的腦神經基礎,而是應該去找腦神經系統的意識基礎

意識是世界(實在界)的最根本存在萬物的存在和運作要由意識來解釋,物理學認定粒子是最根本的存在是錯的,難怪科學百尋不著意識如何發生,因為意識是最根本的存在,萬物因它而得到解釋。霍夫曼認為,意識是根本存在的假設從量子力學得到支持,因為量子力學支持觀察(意識)產生量子崩現(quantum collapse,從一堆疊加(superposition)的可能世界崩現出我們經驗到的現實世界。所以這個世界是意識的產物。

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霍夫曼如何一步一步地建立他的理論。首先他從演化論來論述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他認為演化論講的是適者fitness)生存,而不是真者truth)生存,這就是他的FBTfitness beats truth)理論。透過演化而來的知覺系統是追求適合生存,而非真理。他說我們要揚棄一個假定,即我們看到的實在界就是實在界本身的樣貌。他要揚棄形上的實在論(methphysical realism),也就是要揚棄意識經驗正確描繪了物自身(things-in-themselves)的說法。感覺知覺創造了個人的世界(personal reality),沒有公共的世界。

霍夫曼不認為,超過我們的知覺之外,還有物理事物存在,也不存在躲在我們的知覺之後,還有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無法觸及的世界。因此他的理論有別於康德的實在論。康德主張物理科學只能解釋我們的經驗世界,而且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透過十二個先天範疇(概念)而來,至於物自身則超出我們概念所能理解的範圍。我們雖然無法理解物自身,但是物自身的確存在。這點是霍夫曼反對的。

世界存在,但是這個世界是由意識建構起來的,因為意識是最根本的存在。霍夫曼反對的物理論說,世界存在,而且這個世界是由基本粒子建構起來的,因為基本粒子是最根本的存在。為了有別於物理論的實在論,霍夫曼稱呼他自己的理論為意識實在論conscious realism)。世界由意識子conscious agents)構成。「agent」的意思有代理人或行為者的意思。在這裡agent指具有感覺知覺,能感知到外界,並有行動能力的東西。我類比光子、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的名稱,將之譯為意識子。意識子是世界的基本要素

人類是複合的意識子,由許多其他比較簡單的意識子構成。霍夫曼用裂腦研究來說明一堆意識子可以結合成複合的意識子。史培里(Roger Sperry)發現,將連結左右兩半腦的胼胝體切斷,除了可以有效治療癲癇之外,病人原來的自我分裂成二個獨立的自我。對霍夫曼而言,既然二個我可以合成一個我,許多意識子也可以合成一個意識子

意識子有知覺,它到底感知到什麼?因為世界由意識子構成,所以意識子的感知對象也是意識子。可是意識子不能直接感知到其他意識子本身,而只能感知到其他意識子的圖標(icons)。當我們感知到外在世界,例如花、樹、岩石、狗、人、車子……等,這些東西並不是世界本身的東西,而是有用的圖標。什麼是圖標?霍夫曼用電腦螢幕上的桌面來類比。電腦的桌面上面是一些圖標,它可能代表一個檔案。你可以將它打開或丟進垃圾桶。桌面上的圖標是你使用電腦的介面,這些圖標簡化並效率化你的工作。你不必知道電腦內部怎麼運作。就好比演化的結果只是給你適者不會給你真者,我們不需要感知到世界本身,也不需要假設有個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事物本身,或實在界。意識子感知到其他意識子的圖標,不能直接感知到其他意識子。

這個理論霍夫曼稱之為多重感官使用者介面(MUI理論。一個意識子的意識知覺經驗就是意識子與外在世界之間的MUI。換言之,意識經驗就是使用者介面能給你的。當你經驗到石頭,不表示客觀世界有個東西叫石頭,你只是經驗到石頭圖標,也就是使用者介面中石頭的圖標。經驗的對象不是公共的,換言之,你我都看到一杯水時,我們不會看到同一杯水。每個人的MUI都是私密的,不存在公共的東西。換言之,意識經驗是私密的,我無法經驗你的痛,反之亦然。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私密經驗世界。

日常生活如同與電腦圖標互動

最後,我們用日常語言來總結霍夫曼的理論。宇宙好比是一部超級電腦,時間空間就是它的桌面,這個桌面是立體的桌面,有別於一般電腦二維桌面。宇宙萬物就好比是這個三維桌面中的圖標。你的日常生活作息就是在與這些圖標互動。圖標代表什麼,能做什麼事,是演化的結果,這些圖標讓你適於生存,繁殖下一代。至於宇宙超級電腦是什麼東西,如何運作,我們不必知道,也不會知道,我們只活在圖標的世界。就像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有效率地使用圖標,卻不需要知道將一個檔案圖標丟到垃圾桶,電腦中的晶片是如何運作的。

所以我們認識的世界不是實在界本身的樣貌。這讓我想起陸九淵一句話:「四方上下曰宇,行古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就是時空三維介面中我的意識經驗;而我的意識經驗就是世界的全部。這會不會導致獨我論(solipsism)?我是不是孤獨地生活在我自己的私密經驗世界?也許霍夫曼會說他的理論近似萊布尼茲(G.W. Leibniz)的單子論(Monadology),沒有獨我論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就要留待另一篇導論來討論了。

本文為《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導讀,原標題為〈世界即意識經驗,意識經驗即世界〉


3 則留言:

  1. 這種不同見解,其實已出現在泰戈爾和愛因斯坦的對話中,年代已久,用詞驚人的巧合,泰戈爾認為如果沒有人,世界就不存在,美就不存在,因為要由誰來感知它存在。愛因斯坦則認為有一客觀世界,不因人的存在與否而轉移,就像上文說的一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請留下名號

      「如果沒有人,世界就不存在,美就不存在」,這說法不精確
      1. 不一定是人,其他生物也可能

      2. 「存在」可能講太多?應該可能是「意義」。沒有認知主體的話,是否有客體「存在」,答案是「不知道」——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但因為不確定,所以提問也「無意義」。)

      這有趣,中觀與唯識。
      如此種設想,各文化都有。
      但我們不知。
      於是,就接到下面「算命仙」的論述


      .

      刪除
  2. 這是笛卡爾式的推論:「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意識存在於前,之後才有認知,是故才有我的存在。

    這種論法,很危險,因為有個假設: 意識只能存在於人類,無法推延至其他具有意識的物種,所以也就無法成立。凡物,不限於人,皆有其物性與物理,此乃意識也!

    所以在沉思論(Discourse to Methods)一書中,笛卡爾就從這前提論證的「我思故我在」,也論證到上帝之存在。這下就讓整個哲學界起動亂好幾世紀了。這就變成叫理性信仰的一派。

    但後來之神學家們,哲學家們卻大大不贊同,因為馬丁路德以及喀爾文宗教改革,新教產生之後,基督教再度被拉回到信仰,理性就直接被包括在信仰內容了,這也所以教會容許許多科學研究,甚至容許無神論的辯證,這才讓爭議有個沈澱。

    畢竟:「信」,乃本能也,寧可用Trust,比 Believe 更妥當!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