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論】
作為基隆市、國防外交委員,這不是蔡適應第一次關切潛艦救難議題,但政府動作總是拖拖拉拉、緩不濟急。
所謂配套是什麼?建造潛艦就要建造救難艦,何況這是攸關人員性命的裝備。顯見規劃是相當不充分的。
僅及水下百米 國造潛艦救難艦深度不足
自由 20220608
潛艦國造原型艦預計於明年九月下水、後年交付給海軍,但建造中的新型救難艦,水下救援能力有限。長期關注此事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受訪指出,海軍兩年來只將相關需求列入「五年兵力整建計畫」,積極度無法令人滿意,既然現在MH-60R反潛直升機等軍購案未能如願採購,應挪出原先匡列好的預算,用於攸關人員性命的裝備上。
立委籲速建置能量
軍方官員指出,我國目前欠缺潛艦救難能力,新建的新型救難艦,水下救援能力有限,頂多只有水下三百呎(約九十一公尺),當初設計時也沒包含潛艦救援能量,後續同級救難艦若要納入完整潛艦救援能量,包含深海救難潛艇(DSRV)、減壓艙室等,還需要改變規劃,因此海軍稱潛艦救難艦的規劃,是納入「五年兵力整建計畫」。
然而,潛艦國造原型艦預計明年就下水,屆時台灣將有五艘潛艦,若發生潛艦事故,恐怕還是得依靠美國、日本等友好國家馳援,緩不濟急。
專家:可結合民用科技
國防院學者舒孝煌受訪指出,潛艦救難是極高的門檻,深海救難潛艇的技術沒那麼簡單,在籌建潛艦救難能力外,可以考慮在國造潛艦規劃增加遭遇事故時,提供水面船艦的救援訊號,或是相關自救設備。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受訪表示,深海救難潛艇籌購可能受到外交、預算等因素,較為困難,使得「吊放式潛水鐘」成為目前主要的救援工具,但潛深僅為一百公尺,救援能力受限。短期解決方案可參考各國潛艦救難艦的作業模式,加上鑽油井、深海打撈等民用科技也相當普及且具備「軍民兩用」潛力,因此我國短期內可評估採用。
其次,蘇紫雲建議,結合商業深水飽和潛水技術,自行培訓或與民間打撈公司簽約,潛水夫可在水下五百公尺作業,增加水下潛艦或機艦打撈救援能力。另外,也能結合聲納搜索、「水下遙控載具」(ROV)精確定位、飽和潛水作業、以及深海潛水鐘,可在短期內建立潛艦乘員脫出的救援能力,確保國軍潛艦部隊的作業安全,並大幅提升士氣。
蔡適應說,國防部除了給潛艦官兵「第一號海勤加給」,更要準備適當的自主救援能量,包含大型作業井、深海救難潛艇、深海潛水裝置(DDS)以及減壓艙室等,未雨綢繆是有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