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他們「白羅斯」吧!不是「白 俄羅斯」
【縛雞之論】
「直到俄羅斯從烏克蘭接收克里米亞後,才有了需要稍微去俄化的警覺。」
這句話讓台灣人要認真以「白羅斯」(他們自己的稱呼)來稱呼他們。
國家正名有多難?看獨立29年都沒正名成功的「白羅斯」如何讓歐洲媒體自願改翻譯 林宜萱@The
NEwsLense 2020090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白羅斯(Belarus)在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後,就不再使用由俄語「白色俄羅斯」音譯成英文的國名Byelorussia,2014年也曾表示中文譯名應該去掉「俄」字。然而歐洲媒體這些年來仍以「白色俄羅斯」翻譯成本國語言稱呼這個國家,直到今年白羅斯人走上街頭抗議獨裁總統後,歐洲媒體開始更改譯名。
自今年8月9日以來,白羅斯(Belarus)在國際媒體難得佔據大篇幅版面。號稱「歐洲最後獨裁者」的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6度勝選,引發人民上街抗議舞弊、要求重新舉行公平選舉。在這些報導之中,白羅斯人姓名的英譯逐漸出現微調,由俄語音譯改回白羅斯語發音,而關於這個國家的名稱也引起不小討論。
白羅斯1991年獨立後都以「白羅斯共和國」(Republic of
Belarus)自居,「白羅斯」(Belarus)是白羅斯語「Беларусь」的音譯。但29年來,許多國家並未使用音譯,而採取意譯,將「Беларусь」拆解成「白色」和「俄羅斯」。
例如荷蘭媒體慣用的是「Wit-Rusland」、德國媒體用「Weißrussland」,皆指「White Russia」,也就是「白色的俄羅斯」(簡稱「白俄羅斯」)。白羅斯在2014年之前也並未積極對外宣傳正名,直到俄羅斯從烏克蘭接收克里米亞後,才有了需要稍微「去俄化」的警覺,但當時國際反響不大。
《歐洲新聞台》指出,在白羅斯今年大選之後,人民團結示威爭取公平選舉,部分歐洲國家媒體的報導稱呼明顯與選前不同。例如荷蘭《人民報》(De Volkskrant)在8月11日報導內說明,該報將改以「白羅斯」來稱呼這個國家,而非「白俄羅斯」(Wit-Rusland),以此清楚表明,白羅斯是一個主權國家。
翻譯有分音譯和意譯,但意譯要釐清文化歷史脈絡
《人民報》解釋,「白俄羅斯」這個名稱源自白羅斯過去被帝俄統治的時期,但1991年白羅斯脫離蘇聯獨立之後,一直都自稱是「白羅斯」。「Bela」指的是白色,但「Rus」並不是俄羅斯,而是位於東歐一帶的基輔羅斯,也就是現在烏克蘭、白羅斯、俄羅斯過去的共同源頭。
英國白羅斯裔協會主席帕奇卡耶烏(Mikalaj Packajeu)對《歐洲新聞台》表示,「白俄羅斯」一詞是帝俄時期的政治產物,但即使在當時,「羅斯」(Rus)也不等同於俄羅斯(Russia),因為沙皇政權是以基輔羅斯和羅塞尼亞(Ruthenia)這些民族地區溯源的概念來宣傳「羅斯」之定義。
德國媒體也有和荷蘭類似的翻譯修改。自1992年3月以來,德國外交部網站上一直都使用「白羅斯」的稱呼,但媒體仍常使用「白俄羅斯」。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在今年8月10日表示:
「為了清楚表明白羅斯是一個不屬於俄羅斯的主權國家,德國外交部使用『白羅斯』這個官方和現代名稱已有一段時間了。本週刊同意這樣的發展,未來也將寫『白羅斯』(Belarus)而非『白俄羅斯』(Weißrussland),稱其人民為『白羅斯人』而非『白俄羅斯人』。」
媒體通常跟隨本國外交部,譯為「白俄羅斯」也沒錯
這不代表其他使用「白俄羅斯」的媒體有錯。《歐洲新聞台》指出,媒體通常會以本國的外交部作為譯名標準,不過無論荷蘭或德國,對政府機關或媒體都沒有硬性規定;荷蘭外交部也向《歐洲新聞台》表示,官方認為「白羅斯」和「白俄羅斯」都是正確的名字,前者用於條約等官方文件,民間可以持續使用後者,且實際上大多數荷蘭人對「白俄羅斯」這個名稱比較熟悉。
報導指出,白羅斯獨立後,在聯合國文件和其憲法都以「白羅斯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Belarus)自居。2014年和2015年,白羅斯外交部曾在歐洲議會等國際組織的推特上,要求這些組織依循聯合國標準,以「白羅斯」(Belarus)相稱,不過各國仍有自己的做法。
白羅斯在蘇聯時期的英譯「Byelorussia」、法譯「Biélorussie」,都是從俄語的「白色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音譯而來,可說是在發音和意義上都歸屬於俄羅斯。白羅斯1991年獨立後為英譯正名為「Belarus」,英語系國家如英國較快採納。
據法國駐白羅斯大使館2015年年初說明,在白羅斯自提建議後,聯合國文件法文版都使用「白羅斯共和國」(République de
Bélarus),但法國國內如外交部、教育部、地理研究所等,仍建議使用蘇聯時期的名稱「Biélorussie」。
《歐洲新聞台》指出,瑞典直到去年11月才從「白俄羅斯」(Vitryssland)改用「白羅斯」,當時是瑞典外交部長首次在白羅斯獨立後參訪該國。瑞典外交部長林德(Ann Linde)在推特表示,改稱「白羅斯」是為了承認白羅斯人民和移民的民族認同意志。瑞典新聞社的媒體語言組在今年春天同意外交部看法,並更改國名建議。
正名不容易,要先凝聚認同、認清他國不一定會接受
瑞典也推薦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為白羅斯正名。不過,正名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白羅斯新思想研究中心成員盧妮克(Alesia
Rudnik)對《歐洲新聞台》表示,瑞典的白羅斯僑民從提出正名請願、到獲得成功,花費了約10年。
盧妮克說,「很顯然,瑞典人不會立刻從『白俄羅斯』改用『白羅斯』」,但對於白羅斯時事的關注、以及各媒體的翻譯改變,都有助於提高「白羅斯」這個國名的知名度。
目前仍有許多國家政府稱這個國家為「白俄羅斯」,例如芬蘭外交部仍使用「Valko-Venäjä」、丹麥稱「Hviderusland」、與白羅斯淵源甚深的立陶宛也稱「Baltarusija」,在當地語言都是指白色的俄羅斯。
國家正名原本就不容易,並非一蹴可幾,也要參考辭源和各國意願。例如荷蘭去年提出正名為「Nederland」,但荷蘭在台辦事處也表示,中文名稱仍會沿用「荷蘭」,不會改為「尼德蘭」;依此狀況,台灣媒體續用「荷蘭」也就沒有爭議。
過去白羅斯所提出的中文正名,是由白羅斯駐中國大使館所聲明。白羅斯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也未認同台灣具有國家地位,台灣外交部仍稱其為「白俄羅斯」。台灣人要如何稱呼它,見仁見智。
不過,對於同樣因名稱而在國際常受到誤會的台灣而言,白羅斯的正名歷程或許可以做為借鏡。無論使用何種正式名稱,正名的過程都是在對外闡述一種集體意識上的自我認同,而外界不見得能立即接受,就好比白羅斯是獲得國際承認的獨立國家,但正名過程依然如此崎嶇。
有時候人們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才體悟到自己真正的處境和需求;也唯有在挺身為自己爭取權利時,才能從別人身上獲得原本沒有的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