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11-14

台灣百姓對國防事務的「疏離感」與「無力感」 廖宏祥@自由 20211114

台灣百姓對國防事務的「疏離感」與「無力感」     廖宏祥@自由 20211114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近公布「兩岸軍事危機下的台灣民意」調查,顯示儘管解放軍軍機、軍艦經年纍月擾台,兩岸衝突一觸即發,國際間都非常緊張,但大多數台灣百姓卻不擔心兩岸會開戰,並認為開戰後美日將會馳援。為什麼台灣百姓會如此仍老神在在呢?個人認為與百姓對國防事務的「疏離感」與「無力感」有關。本文儘闡述七個可能原因如下:

一、蔣家威權時期軍隊扮演鎮壓民主運動的角色。加上省籍與階級的差異,一般百姓對國防諱莫如深。這種歷史因素在老一輩的人身上更為明顯。也就是說年紀大的外省人對中國有故鄉情懷,一般本省人則沒有。而資深的職業軍人則以外省人居多。加上軍人的歷練與生涯與民間完全不同,造成階級的隔閡。

二、過去徵兵入伍的經驗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因此「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觀念深植人心。儘管志願役的待遇比民間企業好很多,國防部卻仍招不足額。文人政府為了討好民意,缺乏道德勇氣恢復徵兵。而國防部也沒有改革其準則、教範、訓練、演習的方式。

三、台灣百姓長期受日本殖民與黨國體制的管理,已經被馴化為「相信政府,擁戴政府」的乖順文化。舉例來說,平民不被允許使用可以自保與抵抗的槍械。而孕育自由精神,在戰時可軍民兩用的航海、航空等運動,法令卻有諸多的限制。因此台灣雖然是海島國家,卻對這類的運動完全陌生。

四、時至今日,國防事務仍只屬於職業軍人的權限。「文人領軍」這個觀念在李登輝總統時代建立,而陳水扁與馬英九都曾任命文人為國防部副部長和部長。但文人領軍到今天似乎被蔡政府揚棄了。連文人政府都無法過問國防事務,更何況是老百姓。而台灣急需的國防事務改革,更渺無蹤影。

五、至於後備動員更是紙上談兵,大而無當之外更與現實脫節。比如說海島防禦作戰需要多少後備軍人,動員時期會對經濟產生多大的影響,如何增加動員的速度與有效性等問題,似乎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分析與做法。因此就算平民有心報國也無力介入。更有甚者,一般國家都有的民防體系,在台灣更是付諸闕如。

六、一個國家沒有後備也沒有民防,一般人民就不會有心防。比如說,儘管解放軍軍機持續威脅台灣,百姓除了憤怒與恐懼外,應該有的社區民防與救災體系卻沒有演練,因此更加深無力感。而非常時期的停水、停電、停話等所造成的民生不便,老百姓也無感。因此台、中軍事局勢再怎麼緊張,一般人也只能繼續過著鴕鳥般的生活。

七、更糟糕的是,在台灣除了少數大中國心態的人之外,還有一些可能認為假如中國併吞台灣的話,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而非民主制度的滅亡。也就是說國家認同與價值錯亂,導致台灣百姓敵我意識不足,進一步造成國家安全事不關己的現象。

可能還有其他更多的原因導致台灣百姓普遍對國防事務存在「疏離感」與「無力感」。假如有人民做國防後盾,國家安全將可倍增力量。可以作的改革太多了,兹舉幾個面向如下:

文人領軍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總理克里蒙梭曾說:「國防事務太重要了,不能完全委託給軍人。」軍文關係通常基於一種規範性假設,即國家戰略決策應掌握在文人政治領導階層,而不是軍人。李登輝總統任內啟動國防二法立法程序,在二○○○年生效後,確立軍隊國家化(政治中立)、軍政與軍令二元化、和文人領軍制度

文人領軍絕不應只是口號而已。美國的職業軍人有一百三十萬人,國防部有七十萬文職人員,其中還有卅位左右的高階政務官需經參議院聽證同意任命。相對來說,台灣的國防部組織法只有在國防部部本部設置約二百個文職職位。因此就算是陳水扁與馬英九曾經任命文人為副部長和部長,對絕大多數的國防決策,有時也有令不出(副)部長室的窘境。因此台灣應有進一步修法的必要。

恢復徵兵

近來與台灣友好的立陶宛雖然在二○○八年廢止徵兵制,但是八年後體認俄羅斯日益增大的威脅,又在二○一六年恢復徵兵。據「經濟學人」的統計,在一九九○ 年至二○一三年間,世界上有廿四國放棄徵兵制。但近年來,曾受外國侵略威脅的烏克蘭、卡達、和科威特等國正在恢復徵兵。同時挪威和愛沙尼亞也延長服兵役時間。

在現實政治的叢林法則下,軍事實力可決定國家命運。台灣面對中國的威脅與日俱增,但役男卻僅需服四個月的常備兵役訓練,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不但無法學到戰技、戰法,將來成為後備軍人也無法承擔應有的任務。更何況現行的募兵制經常有招不足額的現象。因此執政黨與在野黨應有道德勇氣恢復徵兵,並讓役期延長到足以承擔作戰任務;同時也應考慮對女性徵兵,雖然役期與任務不一定與男性相同。

專業訓練

台灣民主化至今已四分之一世紀,但仍沒有提升軍事院校素質、改革訓練體系、建立軍事專業精神,以促進社會對軍人的尊重與和諧互動。軍事教育應著重培養壓力下的獨立性和創造力。三軍官校也需廣泛吸納民間大學的數理師資,以使軍官能系統性地制定和實施複雜的戰術與作戰計劃。不符時宜的政治作戰任務也應全盤翻新

國防部把士兵當廉價勞工由來已久,經常執行一些非戰訓本務的雜務。就像蔡總統說的:「拔草不會讓國軍更好」。當初轉為募兵制,就是希望部隊訓練能專業化。但是多年後,制度不變,訓練方式依舊,老毛病沒改,文化也沒改。因此非戰訓本務的工作應當大幅減少,部隊的訓練應以增強戰技戰法,專業的科技武器操作為核心。

以色列國防軍的特戰部隊與空軍為該國的政治和專業人才孵化器。番號八二○○的信號情報單位專職電子戰和網路戰,其退役軍人更是該國科技公司爭相招募的對象。台灣的資通電軍似應以其為師,從制度和文化做根本的改變,吸引並培育一流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準備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戰爭。

民防與後備

如前所述,後備與民防是建立心防的基礎。台灣的後備體系改革雖已啟動,但似仍缺乏效率並與現實脫節。台灣可能需要採取類似波羅的海三國,為應付俄羅斯威脅的「全面防禦」國防策略;包括讓平民(含女性)自衛,並在戰爭爆發時可以救災,更能支援現役部隊作戰。其實普遍存在台灣各社區的巡守隊、義警、義消等組織,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民防架構。因此國防部除了進一步落實後備動員體系改革之外,更應規劃有效的民防訓練,使這些民間組織融入國防體系。同時戒嚴時期對射擊、航海、航空等運動不符時宜的限制法令,也應鬆綁並改造,以培養海島國家人民的尚武精神。

結論

美軍從阿富汗撤離後,其國防部的監察長作出結論:傲慢和隱瞞是美國失敗的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為投入巨額的資金,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但缺乏有效管理只會造成浪費和腐敗。第二為美軍執行許多計劃與評估。但當評估結果不成功時,則將它列為機密,使外界就無法一窺究竟。美國做出這樣的結論,並且進行改革,企盼台灣的軍政領導階層也能夠有這樣的勇氣與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