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07-01

如實認知了,心靈就自由了

【縛雞之見】

Iseilio大,請放心,我完全知道這種宗教團體的「異化過程」。

所有的團體,在「成長」過程總會變樣。
它會先從人們的歡喜心轉換成「支持」($)。當「支持」($)太高,為了要消化「支持度」$,所以擴張「業務範圍」。從而進入「管理」的惡性循環。

對逐漸嶄露頭角的宗教師而言,最嚴重的抉擇,其實是在一開始接受大量「支持」的時候。改善場所、濟助近鄰、鋪橋造路都是當然。但當「支持」一直來,志業就會逐漸變大。

變多的「支持」需要「管理」,要將之效率化、戰略化,於是,有各式各樣的「安排」,信徒中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專家,有些是「支持」多,有些是能找到更多「支持」,也些能管理「支持」,有些專長於安排人的來去等等。
「管理」會產生「自我意識」,這個意識,會引導團體,也許走偏、也許變身、也許分化~
逐漸的,原先的宗教師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團體,變成只能道德引導團體(反過來體也需要這樣來維繫)。當然,此處不討論政治的影響。

10年多前?慈濟內湖的風波,著實讓我揪心。
我自認對理解靈性有興趣,雖親近佛教卻不限於一端,也對各大宗教哲學產生敬仰之心。
慈濟事件,讓我警醒一件事情:可以「謗佛」嗎?
但,明明事情很可議!為何社會,或信眾不可說兩句,而說兩句就是「謗佛」?

躲在心理暗處的「明明」(這個感覺),就是自己已經在告訴自己:對事物的「認知」錯誤了。

宗教團體是宗教團體、宗教師是宗教師、佛是佛、神是神。都是不一樣的概念。

「人」做錯事,不干神,也不干佛的事—後兩者,是我們心靈所需的設事,也是永遠無法理解(遑論企及)的概念與事實。

經過如此掙扎(內心聖戰?)最後體會:無論披著什麼外衣,既然做了世俗事(或身在世俗領域)就應該接受世俗規範的管轄。世俗規範,就是法律、一般習慣等。
因此,無論以什麼偉大名義、無論以前做過什麼偉大事情,「這件事情」做不好,人們就該針對「這件事情」率直討論。
「這件事情」的對錯,既不會也不該以前作對的事情。但離譜的「這件事情」多了,自然會影響「未來的事情」。

這概念,也是與以往:扁≠民進黨≠台灣的概念相同。以現在來說,就是:蔡≠民進黨≠台灣。或者,再擴大一點:馬≠國民黨≠台灣。

宗教師,不要想以神或佛,來綁架善良的信眾。同樣的道理,政客(與政黨),也不要想以高喊台灣或民族主義,來綁架善良的支持者。

無論什麼黨、派,高唱口號都是認知作戰,目的在塑造目標群眾,阻止其思考(特別是不同思考、補充性的思考),用了偏失的資訊爭取支持,還算宣傳手法,但用錯誤的資訊來誤導群眾,就是罪孽。

就像公共關係的第一原則:對某企業或某人,你可以進行有限程度的修飾,但無法全然顛倒黑白。因為,企業或人,畢竟要接受事實的考驗。因為,橘子就是橘子,西瓜就是西瓜。

西方國家的「價值」,並不是像許多台灣政客一樣的口頭禪。
它是在說:這些體制都是根據更恆久與上位的「價值」而逐漸產生的。
體制可以根據情勢轉變而做修正或短期因應,但價值是不會變的。我們只要謹守價值,其後的體制與運作,甚至我們個人的利益,就不至於受到大的傷害與變動。這樣,可以取得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因此,我們無須支持特定的個人,我們支持團體;我們無須支持特定的團體,我們支持台灣;我們支持台灣,使之朝向文明的價值。
這是一套朝向文明的發展過程。我們看中國,卻反其道而行特定個人站在體制與價值之上。

於是,貓大的疑惑,可以這樣理解:
縱使慈濟不是傳統佛教團體,它是新興宗教(佛系宗教),而更像的是,它是名符其實的慈善團體有一切慈善團體的特徵、優點、缺點。這點是無法否認的。

我們以「這事實」(慈善團體)來認知它、接受它(的優點與缺點)就好。

一個人想做好事,怕不知怎樣做,就適當的選擇一個可信賴的團體,捐輸支持或出力。
哪天,團體變了(或自己變了),緣也就盡了。我們再依靠自己或另尋團體,從善止惡。
這樣就好。
心境無須被綁架,心境不被綁架後,於是,心靈也就自由了!

因此,就一個慈善團體而言,台灣嚴重短缺疫苗,所以要捐贈疫苗給台灣,本來就是好事。
有充足疫苗與各種物資,本來是台灣社會該得的待遇,執政者若早早讓台灣人有充足疫苗與防疫物資,怎會淪落到要民間來捐贈的地步?
捐贈者怎會有罪孽?因為某種內部爭至社會集體匱乏,罪孽在執政者!


3 則留言:

  1. 157 柯市長,環南市場處理不了放手中央,又爆虎林街熱區。幸好有熱心的醫師「精準疫調」,不是台北市府。

    取自 FB.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10358294/posts/4690012154345750/?d=n
    ~~~
    唯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疫情之初,我們醫院有一位負責晚上專責病房的醫生,連續幾天,半夜都接到發燒需要隔離的新病人。人在半夜的時候被叫醒,脾氣都比較大,他本著猶太人以眼還眼的精神,決定去找到底是誰跟他過不去。

    結果發現都是同一家安養中心送過來的。他就每天跟醫院相關的人員打電話反應,要他們要跟衛生局反應。每天上班不先看病人,而是先追殺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出有仇必報的精神。
    那後來呢,後來就如同鄉民所說的,血流成河,順利地敦克爾克大撤退。

    那位醫生低調了一陣子之後,在上班時看到一張剛住院病人的X光片。他對旁邊的同事很有學問地說,這片子看起來像是病毒性肺炎。當查了一下武漢肺炎快篩結果是陰性後,他就更有學問的說一句,那怎麼沒有驗一下流感呢?結果同事回應說現在哪裡還有流感。

    果不其然隔天早上PCR陽性確診。當天剛好是星期六,他好奇的問醫院相關人員,患者的相關接觸者什麼時候會被通知採檢。有人回答,最慢的狀況可能病人都出院了相關人員才會被通知到。

    那位醫師覺得只要有愛心人人都可以做疫調。當場拿起電話打給病人所有的家人,主動聯絡協調他們來醫院採檢。更發現他們的足跡都在某個市場附近。而且全家從事的是都跟大眾接觸有關的工作。

    那結果呢?結果是所有家人都是陽性,那個醫師又問,這些陽性的家人什麼時候會被通知做進一步的治療和處置呢?
    這一天是禮拜天。應該最快明天後天吧。報上去就不是我們的事了。

    那個醫師吃完防疫愛心便當,刷完牙後,二話不說的立刻打電話請這些家人來醫院住院。離第一個患者入院還不到24小時。這一次沒有血流成河。


    之後這些家人呢?之後他們的CT值越來越低,抽血的發炎指數越來越高,表示才剛感染,當然他們也順利接受了完整的治療。

    這個醫師覺得首都之東,除了民眾的防疫努力,應該還有許多像他這樣子的自願疫調人員,城市才能夠慢慢變好吧。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只有愛心才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其實是憤怒也可以轉化成對大家有益的正面力量。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記得林懷民說過:「看到芸芸眾生的哀苦,才感受到佛陀的偉大。」

    就是說其實佛陀明知世間疾苦也無能為力。因此台灣各大山門的世俗化,其實我知道,
    也是接受的。

    如此普遍的宗教世俗力量,應該如何定位?人很難無欲,因此言行是背反的,不過台灣人
    也或許因此而無不受到來台外國人士的好評。就是說,也許沒有這些 “信仰”,台灣人還會
    是好人。甚至比一些具有社會地位與經濟財力的社會團體還要高一級。真的是如兄所說:
    「要不斷的追求進步。」,一個經濟安定,文化祥和的社會,或許在戰後的第三、四代
    更能夠看到。

    至於日漸進入出走潮的戰後嬰兒潮,比如柯P,恐怕這類人因為自小專心讀書,功課優異,
    從而一帆風順,鎮日活在自我意識中;基本上脫離社會,甚至目中無人,不易與人溝通,
    也無人願意去理會他;根本是一個有心理症的病人。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