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04-11

廖宏祥/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二) 廖宏祥 20210411

【縛雞之見】

「美軍開始採購數量龐大的反艦飛彈,以遂行不對稱作戰。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持續花費巨資建造效益存疑的水面艦艇。 It reminds m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Richard Sorge to the USSR. 

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一)    廖宏祥@自由 20210404
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二)    廖宏祥@自由 20210411
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三)    廖宏祥@自由 20210418
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四)    廖宏祥@自由 20210426

廖宏祥/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二)      廖宏祥 20210411

廖宏祥/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戰爭學院榮譽講座

上週談過台灣國防預算不是過低,而是沒有合理的分配。其實台灣就算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中國的國防預算仍超過台灣的二十倍,顯然我們無法以資源與之抗衡。但因防守方仍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台灣可找出有效且花費少的方法,增強戰力。

競爭策略支持不對稱作戰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提出「整體防衛構想」倡導不對稱作戰。在他退休後,不對稱作戰似乎人去政息。但國防戰略本質就是競爭策略,因此我們可用麻省理工競爭力大師波特的競爭策略,分析適合我國的不對稱作戰。

波特將競爭策略分成三要素:「成本領先」(實現規模經濟並以低成本大量生產);「差異化」(以內部技術創造獨特產品);和「重點目標」(在對己方有利的市場擴大利基)。

以此應用到國防戰略,可以得出幾個方向:

一、成本領先:開發便宜有效的武器系統,並大量部署。

二、差異化:充分利用我國已擁有,或可在短期內開發、獲得的技術

三、重點目標:對我軍有利的戰場,運用新戰略,擴大成本與差異的優勢。

也就是說,台灣應以能自主研發且可短期內大量部署的武器系統為原則,而非一直仰賴昂貴的外購。同時更應加強研發無人與遠端技術的武器系統,在對我方有利的場域阻止敵軍的攻勢。解放軍要入侵台灣,先遣部隊固然可由空中機降和傘降為之,但大部隊和裝備勢必得經由海面。而水面艦艇速度遲緩,因此水域自然是我軍將其阻絕的最佳戰場

不對稱作戰不僅是有形的武器而已,它更需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給敵軍不斷的意料之外與突襲,降低敵軍勝算。因此準則與教範不能一成不變;實兵演習需重視指揮官的臨場反應和即興戰術;軍兵種間的協調與聯合作戰更不能紙上談兵。戰術偽裝與謀略欺敵也至關重要,而戰術、戰技與程序(TTP)都需重新設計。作戰計畫、兵力結構、部隊部署、後勤補保、電子戰、戰場情報準備等,都需配合新的指揮管制體系。

同時台灣應揚棄以「防衛固守」衍生的死守陣地戰術馬英九時代的「磐石戰略」在海岸定點防守,備多力分,只會讓台灣陷入「馬奇諾防線」的危險。因此國軍應改採現代化的機動戰,可在短時間高度集中兵力與火力,以大幅增強戰力。這就需要國軍以新思維發展新戰術、購置新載具及部署新武器等。

可惜的是,國軍所謂的不對稱作戰,似乎著重在武器硬體,而沒有從上述的無形因素層面根本解決

應部署極大數量的國造飛彈

以解放軍「首戰即決戰」的思維,一旦開戰,我軍的機場和戰備跑道將被嚴重破壞,戰機無法升空;就算藏在山洞機庫的戰機,也易被敵方第五縱隊的肩射飛彈制約。同時我方的水面艦艇也將在其火力下無法出海。因此國軍傳統的思維—以空軍對付空軍,海軍對付海軍,將無用武之地

但如前所述,環繞台灣的海洋仍是我方阻絕來犯敵軍的有利戰場。而現代戰爭為多維的立體作戰,因此國軍急需部署極大數量的國造地面防空飛彈和陸射反艦飛彈。且其數量與位置應以作業研究方法論,評估地形、命中率、戰損、補給等因素

因為以飛彈攻擊敵軍機艦有電子反制與反反制的科技問題,可能使我軍裝備的飛彈失效,因此國軍應以部署國造的武器系統為優先。如此才能在與中國開戰時,我方的工程人員可以馬上升級反制與反反制次系統而不是苦等美方的承包商支援,緩不濟急。

面對解放軍的渡海,國軍應以飽和攻擊對付。前蘇聯發展出的飽和攻擊戰術,是以十二枚飛彈攻擊一艘北約組織的水面戰艦。考慮解放軍登陸地點的不確定性,和我方的先期戰損,台灣需要的反艦飛彈數量可能是敵軍可運用的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補給艦、甚至航空母艦的二十倍以上

而這就要充分發揮中科院數十年來累積的反艦與防空飛彈的研發與製造能力。但中科院儘管是台灣飛彈研製的大本營,其量產能力卻不足。而國防部也沒有要求中科院大量生產防空與反艦飛彈的計畫,僅以現有的雄二與雄三反艦飛彈為滿足。因此才衍生出向美國購買一百枚魚叉反艦飛彈的需求。台灣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就是大量生產,因此中科院急需引進工業量產與專業管理人才,除提升產能,更可穩定性能,而武器開發與生產更需落實系統工程。

至於國軍的地面防空飛彈,縱然國軍的飛彈陣地有雷達誘餌,解放軍的反輻射飛彈仍可破壞我方的地面雷達,使防空飛彈失能。更糟糕的是,國軍的防空飛彈多是固定式陣地,易被解放軍鎖定。因此研改國軍的地對空飛彈,使其配備被動感測器,以避免被敵軍摧毀。同時飛彈陣地應高度機動,並具備迅速裝填能力

巨資造艦不符成本效益

為因應解放軍日益增多的水面戰艦,美軍開始採購數量龐大的反艦飛彈,以遂行不對稱作戰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持續花費巨資建造效益存疑的水面艦艇。

現代戰艦雖有匿蹤設計,但由於外溢的雷達與通訊等電子訊號,警戒中的戰艦仍可被偵測、鎖定和摧毀。更何況國軍戰艦多成排錨泊在港,一旦遭遇突襲,很可能被摧毀泰半。即使在第一波攻擊後倖存下來,由於敵軍的砲火,我軍戰艦的行動自由將受到限制,可能連出海發射魚雷或反潛火箭都有困難。而小型快艇的存活率更低。因此國軍持續建造、部署艦艇的思維應全面檢討

台灣將花費四千多億建造的八艘潛艦,也與競爭策略背道而馳。國軍雖有反潛機、水面戰艦、艦載直升機等,但考慮敵軍的砲火覆蓋,這些平台可能都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潛艦似乎成了反潛唯一的選項。但假如在周邊海域佈滿水下聲納陣列,廿四小時監視水下動態;加上智慧型水雷和遠程反潛火箭,將更本小效高。

我軍潛艦固然會迫使解放軍增加反潛戰力的投資,但要阻絕解放軍侵台的水面兵力恐怕力有未逮。因為渡海的敵軍勢必有空中、海面與水下的反潛兵力護衛,可讓國軍新造的潛艦無用武之地。更何況潛艦作戰需要多年的經驗累積與訓練,戰力無法一蹴可幾。而由於敵軍的反潛武力,就算我軍潛艦有機會發射幾枚魚雷攻擊敵軍,馬上就得藏匿;就算沒有被敵軍獵殺,也幾乎等同退出戰場,因此潛艦在台海防衛作戰的效益存疑。

潛艦雖具監視、情搜、特戰功能,但以國軍的守勢戰略,台灣不太可能派遣潛艦到中國沿海進行情搜、佈雷、或敵後特戰等任務。也就是說國軍的潛艦作戰觀念與其他國家不同,這就需要作戰官兵與系統工程人員多次仔細討論,才能定義系統與性能需求、次系統規格等,並據以獲取所需工具母機、船塢廠房和技術人員等。

姑不論台灣是否有經驗造潛艦,沒有經過系統工程前期的作戰觀念探討,和技術成熟度(TRL)評估,就貿然進行次系統採購與組裝,加上沒有第三方獨立驗證與確認,不但技術風險過高,還可能造成將來成軍後的潛艦無法符合海軍需求。

蔡英文總統的國艦國造指導方針固然有提升國內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等意涵,但民主國家的建軍方向應可公開辯論,供人民檢視。假如不符合競爭策略與不對稱作戰原則,這些龐大的造艦計畫應重新檢討。

下週繼續探討國軍的軍事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