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08-27

確診篩檢與疾病調查:新米好還是舊米好?

【縛雞之見】

蘋果日報連日的苦口婆心登載,令人敬佩。

症狀+就診:診斷(臨床)

無症狀:篩檢(公衛),當然也可以是在醫院臨床檢驗時,順便發現。

新米好?還是舊米好?答案是不一定。想要當飯吃,就吃新米。想要做碗粿,就用舊米。

大家可以為不一樣的事情,吵在一起。真「佩服」帶風向者的魔力閱聽者(甚至部分專家)的輕率 

為何新冠肺炎不需篩檢    呂宗學、陳國東@蘋果 20200827

呂宗學/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國東/前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情組組長 

是否要普篩是最近的熱門話題,可惜許多人誤用篩檢(screen)這名詞。同一檢驗工具如果用在一個「有症狀」的人是診斷,用在一個「沒有症狀」的人才能稱為篩檢

一位婦女因為陰道出血去醫院就診,婦科醫師為該為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這時候的目的是診斷是否罹患子宮頸癌。如果一位無任何婦科症狀婦女去社區活動中心參加健康促進活動,被公衛護理師邀請到預防篩檢巡迴車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這時候才能稱為篩檢。簡單說,篩檢是要在還沒出現症狀前,及早發現體內已經出現病理變化或感染,及早介入有效阻斷疾病進程。

篩檢主要是用在病程很緩慢的慢性病,不會用在病程很快的急性病。疾病必須符合3個條件才能納入全面篩檢。

條件一:疾病進程緩慢、會導致嚴重後果,且盛行率高的疾病。

條件二:一定要有有效介入。也就是及早發現後介入後,存活時間要遠大於出現症狀後才治療的存活時間。

條件三:檢驗工具準確度與敏感度要夠好,不能有太多偽陽性與偽陰性,而且要簡單安全低成本

為什麼要緩慢?因為進程太快,來不及篩檢就出現症狀。國民健康署負責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最積極的篩檢業務就是4癌症篩檢(子宮頸、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與3高篩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些疾病病程都是2030年。 

急性傳染病不符合條件

為什麼台灣女性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肺癌與肝癌,並沒有被納入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的癌症篩檢項目?因為無法達到前述條件二與條件三。目前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偵測肝癌與肺症,都必須癌症已經長到一定大小。及早發現進行手術的存活時間,並沒有比出現症狀後經過醫師診斷進行手術的存活時間要長。所以,全世界沒有國家的衛生單位主動針對肺癌與肝癌進行全人口全面篩檢。

急性傳染病因為病程快,嚴重者很快就出現症狀,因此只須做診斷確診沒症狀者大多傳染性低,最好的方法就居家檢疫與隔離,也不要主動去檢測

 

新冠病毒感染病程快致死率低,不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不符合條件一。目前也沒有特別的介入治療方式,沒症狀者的治療效果不見得優於有症狀者的治療效果,不符合條件二。目前使用的檢測工具非常昂貴也不方便,不符合條件三。所以不適合全面篩檢,其實疾病管制署一直使用「檢測」兩個字,並沒有使用「篩檢」這名詞。

疾病管制署只有針對慢性傳染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與結核病感染等)才符合上述3個需要做篩檢的條件。但是,隨著時空環境的不同,慢性傳染病的篩檢策略也會不同。早年台灣結核病盛行率高,所以有X光防癆車主動巡迴各地進行篩檢,類似現在的子抹的社區篩檢。但是隨著結核病盛行率降低,現在已經不主動進行X光篩檢,只有針對確診感染者的親密接觸者進行篩檢。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率也因為盛行率低,所以也只會針對高風險者推動篩檢方案。過去BC型肝炎感染沒有很好的治療,所以也沒有積極進行篩檢。但是在2014年以後有非常有效的C型肝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上市,治癒率非常高,所以許多國家開始積極推動C型肝炎篩檢,希望感染者及早接受治療,避免以後肝硬化或肝癌的嚴重後果。但是也因為盛行率很低,又是局限在一些高風險族群,所以篩檢策略也不是全面篩檢,大多是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 

萬人血清檢測不是篩檢

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進行的是萬人血清「檢測」,是針對是否有抗體的流行病學調查不是為了及早介入目的而進行的「篩檢」。再次強調:篩檢是要針對病程緩慢且有嚴重後果疾病,在沒有症狀出現時,及早發現初期病理變化或感染,並且可以有效介入,減少後續的嚴重後果。不是每個疾病都適合篩檢,即使是適合篩檢的疾病,許多篩檢策略也都是針對高風險,很少有全面普篩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