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彰化「精準篩檢」爭議,幾天下來,雖然雜音更多,但事情的輪廓卻逐漸清晰。
台灣因為是海島,所以防疫是靠「邊境封鎖」+「內部隔離」兩作法來阻止「新SARS病毒」(SARS-Cov-2)達到的。
1. 邊境封鎖病毒(阻止進入)
a. 邊境篩檢(PCR原則不篩檢,只特定國家篩檢,此法有誤差)
b. 有顯著病徵,立即送醫免費治療
c. 居家隔離14天+7天(彌補前項不篩檢或篩檢誤差)
2. 內部隔離病毒(阻止擴散)
a. 洗手
b. 戴口罩
c. 社交距離
以上是「防疫」,是臨床治療。
大哉問是:做得好不好?怎知道?
1. 醫院沒被擠爆。這是直觀的答案,貼近防疫成績良好的真實,但仍有缺點:因為現代社會要求數據管理。我們想要數據。
2. 抽樣檢驗調查一下,就會有數據。有數據之後,政府可據以調度資源、調整策略或修正SOP,更重要的是幫忙認識新傳染病。(這不是全民普篩,而是和匿名民調類似的抽樣檢驗,所以經費不會很多,甚至可以做滾動式抽樣)
不要誤解:這是要求有個「回饋圈」,「回饋」不是「防疫」本身,也和臨床治療無關。所以,透過抽樣檢驗知道可能有多少%,因為不知道「是誰」,只知道「有量」,所以並不會造成醫療資源崩潰,反而是可以調度資源預作準備。
防疫如同作戰,這是真的。
CDC現在正在做的,如同作戰部隊的角色,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殺敵。搶時間,搶效果,戰鬥主導。
但還有第二線。就是戰爭管理。包括高司作業與後勤補給,甚至於包括財務部門、外交部門等。要求精準,一般不趕時間。學術單位想做的就是這一塊,政府也應該透過機構委託,給經費做這一塊,這樣就有主導權。
作戰與管理,同樣是服務戰爭,卻各司其職相互支援。可惜,多數人只見到一個面向,或將一個面向無限上綱,黨同伐異實在不好。
要不然,各國在檢驗什麼?檢驗還不止一次(如印度)。
假使我們沒有做具有國際標準的抽樣檢驗,將來,將來如何主張將資料併入W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