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之見】
This article is showing Lin’s depth, suggesting that he is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ot just an ordinary municipal and local politico.
Minister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Lin Chia-Lung as well a competitor of the 2024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DPP, who is in trouble of political struggle in a couple of days, writes an article to commemorate late President Lee Teng-hui.
His political trouble, as per the political practice, is a kind of “set-up” by his rival fraction to keep him away from the path to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焦點評論:告別李登輝後的台灣民主課題 林佳龍@蘋果 20200815
自1974年葡萄牙發生政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以來,1986年解嚴的台灣,不論是由威權過度到民主的「民主轉型」經驗,亦或是數次政黨輪替所實踐的「民主鞏固」成果,都受到國際上高度的肯定與重視。尤其是台灣在已實現政治轉型的同時,仍舊能維持高度的經濟成長,順利列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實是民主政治研究上特殊的國際案例。
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自2006年以來,世界面臨到民主失能、獨裁進化,以及民粹崛起的全球性民主衰退浪潮,為數眾多的新興民主國家,再次轉回威權政體的同時,歷經7次總統民選與3次政黨輪替的台灣,不但堅守自由民主的旗幟,更透過民主治理機制的強化,成為擁有多元文化、重視人權平權,甚至成為全球少見,能有效阻絕疫情於境外的國家。
相較於世界的「民主衰退」,台灣的「民主深化」成果,可以說舉世絕無僅有的政治奇蹟。
而目前台灣之所以能一路從民主轉型,歷經民主鞏固,乃至於到民主深化,最關鍵的人物,當數剛離世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2002年,我與目前任職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組的唐博偉(Bo Tedard)主任,在美國《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李登輝:台灣轉型中的變革型領導」(Lee
Teng-Hui: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aiwan’s
Transition)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運用歷史制度論的研究方法,佐以民意調查數據,應證民主轉型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對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政體的民主化過程來說,領導者是影響其成敗的關鍵要素。
台灣轉型面臨多重賽局 雖然,不少人抱持著台灣從威權統治轉變而成民主政治是場鮮少流血的「寧靜革命」,但事實上,在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時刻,李前總統所面臨到的是包括中國武力恫嚇、國民黨保守勢力威脅、反對黨民進黨挑戰,以及公民社會崛起的多重賽局。李前總統以其卓越的政治技巧,在「獲得權力」(1988年至1990年)、「主導」(1990年至1999年)與「鞏固(政治)遺產」(1999年後)三個不同時期,借力使力推動了多面向的政治改革。他以「台灣優先」的理念,凝聚內部輿論支持,推動修憲工程,打開台灣邁向民主的大門。也因此,他不但成功地鞏固自己在執政黨內的地位,更在吸納與援引學生運動在內的社會力量下進行制度改革,同時還在首次總統直選中獲得過半的選票。即便在李登輝執政的12年之中,台灣的民主政治仍不完備、台灣的本土認同仍受中國認同挑戰、設法改變台灣國際地位的「兩國論」在提出後又撤回,但不可否認地,台灣仍舊是大幅度朝其所欲推動的「民主化」、「本土化」與「強化國際地位」的三個方向前進。在面臨全球遭遇武漢肺炎襲擊,同時世界經濟下行又嚴重打擊民主體制的今日,重讀此文,再次感受到為政者在面臨關鍵時刻,必須有智慧進行決斷的重要性。而在權宜手段之外,清晰明確的理念,才是推動政治改革的最重要動力。也因此,有系統地整理「李登輝學」,將會是後人對李前總統最大的致敬,也是李前總統能遺留的最大資產。
修補寧靜革命的後遺症 不過,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號稱「寧靜革命」、由李前總統所主導的台灣民主轉型經驗,其實是一種充滿妥協的「協商式的轉型」(transition
through transaction),而非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斷裂式的轉型」(transition
through rupture)。也因此,不僅從威權過度到民主的過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邁向政黨輪替的民主鞏固時期,必須不斷修補由協商式轉型所引導的漸進式改革帶來的各種後遺症。這也是為何即便已經歷多次政黨輪替,邁向民主鞏固的台灣,仍舊必須推動轉型正義的實現、不義財產的清算、年金改革、司法改革,甚至修憲的原因。這些都是為矯正妥協政治的後遺症,為邁向更優質的民主,必須持續推動的民主工程。而台灣,也的確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之中,獲得驚人的民主成果。事實上,善用民主治理,讓台灣不但能在中國持續威嚇下生存,甚至在這次全球疫情中,台灣以民意支持為基礎,以公開資訊為手段,以創新思維為方法的國家治理模式,成為全世界最安全,也可說是最正常的國家。這樣的經驗,足以做為未來民主國家治理模式的典範。
憲改是成正常國家關鍵 而事實上,全世界現在都從台灣經驗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救贖。如果沒有台灣的存在,不論是政治體制亦或是意識型態上的鬥爭,民主政體可能都會面臨威權體制嚴峻的挑戰。台灣的民主化經驗,亦給予其他民主後進國家或區域,帶來重要的啟示與希望。這也是為何近來國際上討論到香港議題時,都不得不提及台灣民主經驗的原因。但目前做為主權獨立民主國家的台灣,仍舊存在著許多不正常之處。在當前國內政治與國際環境都對台灣都有利的狀況之下,接下來出現的憲改機會,將是台灣能否成為真正的「正常國家」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掌握此一契機,緊貼民意需求,設定良善議程與議題,才有機會完成李前總統推動台灣民主化的未盡之工。
交通部部長、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
一個耶魯的政治學博士被擺上交通部長,似乎有些牛頭馬嘴的對位。
回覆刪除針對台澎當下情勢,若林佳龍能提出前瞻性的解方讓國際社會接受,那才是剛好合適他政治學博士的光環。
激烈的政治鬥爭下,林佳龍看起來無組織的支援(正國會是散沙、攤販格),他本人也還需要歷練。很難啦!
刪除反過來說,有組織奧援的,全數完美包裝。
出現的都是剪綵、完工、與民同樂的畫面,不會有一點點負面新聞。
不只一人一黨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