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07-07

中華民國何以需要一支海軍陸戰 翟文中、梅復興 2002

【縛雞之見】

新潮流太孫在FB上的留言,以自己抽到並服役的傘兵經驗,而針對了:意外事件成因、海軍陸戰隊與傘兵存在必要性、漢光演習、軍隊訓練幾個層面有留言。

有些言過其實,且多重因素混在一起,更忘記自己曾身居軍機處。鎂光燈之危害,使人誤認名可以大於實,理由在此。

 

他說:「這兩天,大家看到「海軍陸戰隊失事」的新聞,對於軍隊的訓練與裝備,想必會有很多的疑問:為什麼穿著救生衣仍會溺水(不管水深 1.5 公尺還是更深)?他們身上的裝備是否符合需求?有沒有水中卸裝和緊急狀況排除的訓練?有沒有戰場急救的訓練、互相救援的能力?

但是,就算訓練很精實並符合現實狀況,就算有最好的裝備,只要實施演訓就會有風險——這是我們的軍隊為了保護國家,每天必須付出的代價。

既然有一定的風險,訓練更應該符合現實需求:我們的弟兄姊妹不應該冒無謂的風險。

這就帶出一個核心的問題:國軍的首要任務是防衛台灣,為什麼陸戰隊在操演「聯合登陸作戰」?要登陸去哪裡?(就如我所屬的特戰傘兵:要搭 C130 運輸機跳去哪裡?)預想的任務——無論是奪回外島的歸復作戰,或是模擬敵軍的登陸作戰——是合理的嗎?不是更應該專注於確保每一艘試圖接近台灣的解放軍船艦都無法登陸?

我們軍隊的訓練,長期以來大多是為了「表演需求」;漢光演習就是每年最大場的表演,與國家防衛作戰可能面臨的真實情境,有很大的落差。只要順利完成表演(畫面好看),就算是達成任務。但是,只要我們的操演持續為了作秀、而沒有實際的國防用途,我們的訓練與裝備就不可能完全到位。

這是多年來的壞習慣。許多離開國防部的退役將領,都曾坦白地提醒決定國防政策的政務、文職官員們;每一年來看漢光的美軍觀察團所給國防部的檢討報告,也都點出這個現象。

但是到現在,我們還沒看到真正的改變。我不知道還要浪費多少時間、資源、甚至生命,政府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

我們應該確保每一位軍人的辛苦與犧牲,都建立在有用、有意義的任務上。

 

 

中華民國何以需要一支海軍陸戰
A Case for the ROC Marine Corps


翟文中、梅復興
Wen-Chung Chai and Fu S. Mei

國防政策評論,第三卷,第一期,二○○二年秋季

*海軍中校翟文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國防部戰略規劃司。梅復興先生,畢業於美國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政治系並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政治研究所深造。現任:台灣發
展研究院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兼任:「台海軍情」電子期刊主編。本文不代表國防部意見。


前言
當國內各界對海軍是否購買紀德級驅逐艦爭論不休之際,民進黨國防小組提出對「海軍陸戰隊角色任務不明」疑慮的說法時,相對地未受到台灣戰略社群應有的關切與重視。事實上,有關海軍陸戰隊存廢的爭議絕非始至今日,當我國的軍事戰略指導由「攻勢」轉為「守勢」後,海軍陸戰隊的任務與角色即已成為國防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主張裁減海軍陸戰隊的人士認為,在毋須執行「反攻大陸」的戰略需求下,兩棲部隊的存在無疑地將造成國防資源的不當投資,並對其他軍種的預算取得形成排擠。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對陸戰隊做不切實際的投資,還不如將這筆經費用以發展台灣亟須的防空及反封鎖能力。這種觀點並非全然錯誤,然而卻忽略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台灣係一海洋國家同時又擁有數個遠離本島的重要島嶼,海軍陸戰隊的存在具有特定的戰略價值以及戰術意涵

 

因此,本文討論海軍陸戰隊裁減與否問題時,不單單討論海軍陸戰隊在中華民國國家軍事戰略中的定位,亦須就海軍陸戰隊對海洋國家的重要性兩棲作戰的未來發展以及海軍陸戰隊的嶄新任務與角色進行說明。如此,方能協助讀者對海軍陸戰隊裁減與否議題能有宏觀考量,而不致流於偏狹或想當然耳的認知,若在未經深思熟慮情況下,貿然裁減這支具有強大戰力的部隊,喪失了不僅係必須長期累積方能建立的兩棲作戰技術,亦使海洋國家不再擁有影響陸上事件後續發展的有力工具。因此,對海洋國家而言,海軍陸戰隊的裁減與否絕非單純的軍事組織重組,而必須放在國家戰略階層進行長遠的前瞻。

 

海軍陸戰隊對海洋國家的重要性

向岸遂行兵力投射係海軍陸戰隊的主要任務,其採行的方式則是藉艦岸運動突穿敵人灘頭進而侵入敵人的領土。對此,海軍戰略家柯白闡釋如下:

 

單獨的海軍行動幾乎不可能決定戰爭的勝負,若無外力協助,海軍對敵人的施壓僅能以消耗方式進行,其產生的效果通常緩不濟急,… …若欲定出勝負必須對敵施以迅速而猛烈的壓力,由於人類生活於陸上而非海上,除了極少的例子外,交戰雙方的最後結果通常係以兩種方式予以決定,其一係陸軍進佔敵國的領土,其次係海軍使陸軍能夠有此可能1

 

就柯白的觀點而論,向岸遂行兵力投射係海軍戰略的重要任務,亦係海權國家對陸上作戰建立控制的重要手段。換言之,艦隊的運用通常係來達成海洋戰略的目標,而非海軍作戰的目標。在此必須重申的,當敵人具有爭奪制海的能力與意志時,海軍戰略可以視為一個獨立概念;若非如此,艦隊的行動將是從屬的,它的主要目標係支援陸上作戰2就廣義的權力面向言,海權的主要任務在向岸遂行兵力投射,由於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與百分之八十的城市與工業中心集中於沿海地區,3倘若欲藉軍事力量影響他國政府,能在敵人不同灘頭登陸遂行境外突襲任務的海軍陸戰隊,不證自明地,將成為海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產。

 

尤其重要的,當海洋國家擁有一支中等規模的海軍陸戰隊後,將使其敵國或潛在競爭者如芒刺在背般的痛苦難耐,同時必須將此可能出現的兩棲入侵納入軍事或國家安全戰略考量。柯白在《海洋戰略基本原理》一書中,曾以英國對抗拿破崙的戰爭為例闡釋此一概念:

 

英國以當斯運輸船團上的三萬人,迫使拿破崙由國民兵團中抽調三十萬的兵力,用以防禦法國的海岸線。拿破崙寫道:「以當斯運輸船團的三萬人,英國可以牽制法國的三十萬軍隊,且使法國成為一個二等國家」。4

 

更確切地說,由於英國擁有兩棲進犯能力,它可以小規模的分遣隊入侵歐洲大陸,迫使英國的敵人必須抽調大量兵力防守其逶邐的海岸線。對此,柯白進一步地予以闡釋:

 

英國入侵歐陸的兵力雖較後者部隊的數量為少,卻可產生不成比例的效果… … 這支部隊的價值在於能牽制遠較其本身數量為多的敵方部隊5

 

藉由先前分析,讀者不難發現一支兩棲兵力對於海洋國家的重大戰略意涵,即令這支兵力規模不大,敵對一方仍須正視這支部隊的存在及其背後潛藏未露的戰略價值。檢證海軍史不難發現,有一個事實會令潛在敵人惴惴不安,此即世界上沒有任何地點可以免於來自海上的攻擊6由於兩棲部隊具有高度的機動性,敵人必須處處設防方能防範對其進行快速襲擊。台灣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無論基於「境外決戰」戰略考量,或係執行外島增援作戰或對中國大陸發起兩棲襲擊,必須保有一支相當規模的海軍陸戰隊方能執行上述各項任務

 

值得一提的,台灣所處的位置恰居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央,若我方擁有一支戰力強大的兩棲部隊,兩天內可對中國大陸沿海任何地方遂行兩棲襲擊。7就當前國防戰略考量,我國應建立一支能將戰力有效投射至中國大陸沿海的兵力,方能增加「有效嚇阻」軍事戰略的可信度。因此,在中共積極建設海軍陸戰隊的同時,裁減我國海軍陸戰隊的數量不僅有違軍事戰略的指導,亦將導致「我消彼長」的不利戰略態勢。或許在討論海軍陸戰隊是否裁減這個議題上,不妨聽聽美國前兩棲訓練司令麥克林少將的一席話,他剴切地指出:

 

當前,我們(美國)的國策應是要求海軍能夠具有將陸戰隊送往任何地點遂行登陸的能力。海軍兩棲部隊的任務,便是要在接到命令時,能在指定的時間與地點完成此項使命。8

 

基於當前我國軍事戰略需要,海軍陸戰隊是一支無可替代的國防武力,麥克林少將的一席話,值得國防計畫者與戰略研究者深思。對於力主裁減海軍陸戰隊的人士,相信亦可從中獲得若干啟示。

兩棲作戰的未來發展

兩棲作戰曾成功地運用於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區,美軍利用兩棲部隊的機動性與強大火力,得能選擇打擊日軍脆弱之處,對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9然而,原子彈的問世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亦使許多將領認為兩棲作戰在未來將走入歷史。10就當前而言,監偵科技的不斷進步,水雷、攻船飛彈與各式武器威力日增,兩棲作戰的發起似乎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海軍陸戰隊在現代戰爭中的角色將日漸式微。這種說法並非全然正確,因為科技的進步固然增加了兩棲作戰的挑戰,但亦使兩棲作戰的型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因此,討論海軍陸戰隊裁減問題時,必須對現行兩棲作戰的理論進行瞭解,方能對未來進行長遠的前瞻。若在未經深思熟慮情況下貿然裁減海軍陸戰隊,相關的灘勤技術必將隨著部隊撤廢逐漸式微,當有需要欲重新建立這項能力,必須再次耗費大量的資金與時間11

 

明瞭了探討兩棲作戰理論的重要性後,本文將對現存的兩棲作戰理論進行扼要說明,此可做為我國未來決定海軍陸戰隊兵力結構的參考,亦能協助國防當局規劃一支能夠適應未來兩棲作戰的海軍陸戰隊。截至目前為止,兩棲作戰理論涵括下列四種不同型式,此即傳統登陸理論兩棲機動戰理論超視距兩棲突擊理論海空一體兩棲作戰理論12

 

傳統登陸理論

傳統兩棲作戰係一種典型的強渡海區背水攻堅的作戰方式。一般而言,其實施方式係預先確定登陸地點與時間後,建立登陸部隊或是兩棲特遣部隊,集結裝載後由護航艦艇掩護載有登陸部隊的運輸船團航渡至目標區。其後,在強大海、空火力的支援下,將登陸部隊、裝備和物資換乘至登陸艇和兩棲登陸車編成舟波,強行突擊登陸灘頭。由於必須於敵人猛烈炮火下強行登陸灘頭,傳統兩棲作戰要求三至五倍的兵力與火力優勢,藉著大量的火力消耗來降低敵方的抗登陸能力。換言之,這是一種典型的消耗戰作為,其能達成的效果通常係與投入戰場的人力與物力成正比。因此,目前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不時出現否定傳統登陸理論的文章和觀點,其認為傳統兩棲作戰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仰賴人員與裝備的整體優勢,而非良好的軍事才能。13

 

兩棲機動戰理論

兩棲機動戰理論係傳統登陸理論機動作戰概念結合後的產物,其立論的基礎包括兩個部份:其一係「選擇論」,其二為「作戰周期」理論。由於「選擇論」概念的運用,兩棲機動戰理論將登陸方向、地點與時間的選擇視做一個博弈過程,強調在挑戰和反應試探和反應的相互過程中尋求可能性的集合,進而在可能性集合中選擇出「期望可能性」,這是與傳統兩棲作戰理論的最大不同。「作戰周期」係將戰爭的進行分成周而復始的四個階段,此即「觀察判斷決策行動」迴路。14依此理論,武裝衝突皆可視為敵對雙方較量誰先完成上述循環的競賽。周期短的一方,能超前對手完成此循環,掌握戰場的主動而戰勝對方。周期長的一方,基於判斷而採取行動時,對手已先行採取其他行動而使狀況出現徹底改變,因此無法適時因變,導致慌亂終致失敗15

 

兩棲機動戰理論反對運用強大火力對敵人灘頭攻堅,其強調的重點係運用令人防不勝防的機動形成有利態勢,避實擊虛尋找敵人弱處遂行兩棲登陸。就理論而言,此一兩棲作戰方式可降低登陸部隊的數量與火力需求,亦可減少登陸部隊在敵方灘頭的大量傷亡。然而,兩棲機動戰理論存有相當的風險,當守方的作戰周期接近攻方,且火力或數量優於後者時,避實擊虛的戰術將喪失揮灑空間,要不放棄既定登陸計晝,就是必須與佔有優勢的守方進行背水一戰。16

 

超視距登陸理論

超視距登陸理論又稱為超地平線登陸理論,此兩棲作戰主要特癥係人員換乘與舟波編成均在敵方岸上感測器可及範圍外的海區進行。相對的,傳統登陸理論主張的人員換乘與舟波編成係於距岸數浬進行。超視距登陸理論的出現係與超視距攻擊武器的發展息息相關,採行此種方式遂行兩棲登陸具有「安全性高」與「奇襲性佳」的雙重優點。即令如此,超視距登陸理論仍有其先天上的弱點,此即提供火力支援的海軍艦艇由於經常處於岸射攻船飛彈的射程內,因此必須承擔可能遭其中創或擊沉的高度風險。另一方面,即使兩棲登陸的發起遠在視距範圍外,但當兩棲突擊載具放出後,兩棲登陸艦的位置極可能很快地暴露,招致敵方空中兵力攻擊17

 

海空一體兩棲作戰理論

此係蘇聯在現代兩棲作戰理論研究上提出的嶄新作戰觀點,其係採用「多層雙超」方式遂行兩棲登陸。「多層」係指由若干個水平層構成的立體登陸方式,最下層是登陸艇和兩棲運輸車載運的登陸部隊;其上層係介於海面與空中間由氣墊船與水翼艇載運的登陸部隊;再上層則是由直升機運載的登陸部隊;最上層係由運輸機運載的登陸部隊。「雙超」係指人員與裝備的換乘與舟波編成於「超視距」外發起與「超越」灘頭的登陸與著陸。空降與海上登陸相互配合係「海空一體」兩棲作戰理論的重要構想之一,就蘇聯軍事實踐言,其將空降與海上登陸融為一體,運用空降方式輸送登陸部隊第一梯隊,迅速佔領登陸場後,掩護和保障後續梯隊登陸,或是佔領敵方防禦縱深有利地形,阻止敵戰略預備隊前進,從側翼或後方發起進攻,配合海上登陸遂行。18

 

藉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上述四種不同兩棲作戰理論有一共通之處,此即它們皆在處理艦岸運動所衍生的各項問題。當前,由於防守者可在岸上運用各項先進監偵裝備搜尋登陸船團,或以視距外攻船飛彈對其進行致命性攻擊,因此在灘頭集結大量兵力的兩棲作戰方式顯然已經過時。基於對目前的威脅條件考量,船艦至目標的機動」將成為未來兩棲作戰的主要發展方向,此種兩棲作戰模式,係直接超越敵軍防守嚴密的灘岸,逕行攻擊敵人的內陸打擊目標,藉由「優勢運動」達成克敵致勝目標。換言之,登陸部隊的兵力運用將不會為地形或水道中斷,此種兵力運用方式亦可大幅降低登陸階段後勤、指管與戰鬥部隊遭受攻擊的機會。19因此,可預見的未來,「船艦至目標的機動」將成為兩棲作戰的主要型式,台灣在規劃未來海軍陸戰隊的兵力結構時,必須對此種兩棲作戰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方能建立一支具有堅強戰力的現代化兩棲勁旅。

 

兩棲戰具的發展

兩棲作戰先天上就是一種冒險,當由水際向岸上突擊時蘊含著許多潛在危險,對此可說人人耳熟能詳。然而,大家所不瞭解的,兩棲作戰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倒非攻守雙方初期不成比例的戰力,而是作戰能力跟不上科技發展的傾向。若任由此一趨勢持續存在,兩棲作戰將會式微。

美國海軍陸戰隊亞歷山大上校(Joseph H. Alexander, USMC20

 

這段文字一語道破了我國海軍陸戰隊目前面臨的困境。長期以來,在守勢作戰指導下,我國海軍陸戰隊的建軍未能配合科技的發展而做適度地調整。加上,國際政治的現實制約,我國海軍陸戰隊亦無法藉軍售途徑由國外引進具攻擊性的兩棲載具,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致使我國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方式受限於兩棲戰具的陳舊落伍,相當程度上與二次大戰時的兩棲作戰並無太大差異。此一現象不僅阻礙了海軍陸戰隊的現代化,亦使海軍陸戰隊在未來執行任務時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

 

就目前而言,各國海軍陸戰隊遂行兩棲登陸的主要運輸載具計有兩棲突擊運輸車、通用登陸艇、機械登陸艇、氣墊船與運兵直升機等。下文中,將對這些兩棲載具的性能進行扼要說明。

 

受到灘頭水文條件限制,登陸小艇經常無法將部隊直接地運至灘頭,兩棲突擊運輸車遂成為登陸作戰中最重要的艦岸運動載具。然而,受到航行時的噪音、震動、氣味與熱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兩棲突擊運輸車大概只有三十分鐘左右的航程。於是,兩棲突擊運輸車的泛水距離被限制在四千碼以內,這項因素降低了兩棲部隊指揮官發起突擊所能享有的奇襲與機動優勢。此外,兩棲突擊運輸車操作上的限制,致使兩棲艦艇必須靠近灘頭進行泛水作業,此舉增加了兩棲艦艇遭受岸置飛彈攻擊的可能性。為求克服這些阻礙,海軍陸戰隊必須具備視距外發起兩棲攻擊的能力,建立此項戰力最佳方式,即是在海軍陸戰隊建制內成立一支以直升機作戰為主的突擊部隊。如此一來,可減少部隊在海灘地區的集結以及對敵人陸基武器的防禦;同時仍能保有對目標區的最大衝擊力與運動量。21

 

海軍陸戰隊配備直升機後,將可進行強而有力的「雙叉攻擊」,其一藉傳統分散方式向灘頭進行水面突擊;另一則以直升機突擊部隊執行垂直包圍22直升機高速的機動力,使兩棲突擊的距離、彈性及效果獲得大幅提升。做為兩棲突擊載具,直升機的最大缺點就是酬載有限。直升機雖在速度與機動上享有優勢,但受到起飛重量的限制,無法攜行數量相當的重裝備。這項因素使直升機突擊部隊成為不折不扣的輕裝步兵,從而削弱其對敵機械化部隊或防禦堅強工事打擊的能力。然而,台灣海軍陸戰隊未來可能執行的任務應係「兩棲襲擊」非「兩棲登陸」,這項缺點尚不足以影響相關任務遂行。

 

除了直升機外,氣墊船係未來兩棲作戰的另一重要艦岸運輸載具。氣墊船具有機動性高與穿透性強兩項優點,它可在水面、陸上及沙灘中行駛,彌補了空中載具酬載有限與兩棲舟車航速過慢的缺點,可預見的未來,傳統舟車、直升機與氣墊船的混合運用將是兩棲作戰的基本型態。美軍曾對通用登陸艇、機械登陸艇與氣墊船三者的穿透能力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兩者的穿透力僅能在全球的百分之十七灘頭登陸;後者卻能穿透全球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海岸23加上,氣墊船的速度與酬載均優於傳統兩棲載具,它的出現將大幅改變未來兩棲作戰的面貌。24傳統的兩棲舟車只能在離岸兩浬左右的水域進行泛水作業,氣墊船卻可在敵方視距範圍外發起攻擊,當其通過灘頭向內陸挺進時,可克服泥地、沙地、壕溝、沼澤與河口等不利於傳統兩棲作戰的困難地形,迅速地抵達內陸目標區進行突擊部隊卸載作業。25如此一來,不僅可降低登陸部隊的傷亡,亦能充分發揮「船艦至目標機動」的要義。

 

就兩棲戰具的發展言,海軍陸戰隊的現代化計畫,必須建立一支涵括傳統舟車、直升機與氣墊船的兩棲兵力。唯有如此,海軍陸戰隊方能同時擁有空中打擊與灘頭穿透能力,亦可降低兩棲作戰初期過份仰賴艦砲支援的弱點。26○○二年九月四日, 美國防部向國會提出對台軍售清單一份,其中包括美軍現役的四十八輛AAVP7A1 兩棲突擊人員運輸車、四輛AAVC7A1 兩棲突擊指揮車以及二輛AAVR7A1 兩棲突擊回收車。若我國海軍陸戰隊能順利引進這些裝備,將可用以汰換年近半百的LVTP5登陸戰車與M41 輕型戰車等,此對強化我國海軍陸戰隊的戰力將有莫大助益。27

 

若要達成當前「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軍事戰略目標,海軍陸戰隊不但不可任意裁減,相反地甚至應加強武器裝備與兩棲突擊載具的投資。就短期而言,除汰換老舊的LVTP5 兩棲登陸車外,尚可考量引進MH-53E 掃雷/運兵直升機AH-1W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用以提升海軍陸戰隊的運輸與打擊能力。就長期而言,則應以籌購氣墊船與先進兩棲突擊載具做為目標。如此,海軍陸戰隊方能成為一支具立體作戰、有強大火力的快速反應部隊,亦係國軍未來唯一不受地理障礙限制,能夠迅速向登陸共軍投射可恃戰力的國防武力。尤其重要的,海軍陸戰隊的存在將使中共犯台的成本與風險大增,藉由此種「虛擬消耗」,有助達成「有效嚇阻」的軍事戰略目標。

 

海軍陸戰隊的未來發展

藉由先前的扼要說明,不難發現海軍陸戰隊係達成當前「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構想的重要武裝力量。因此,任何裁減海軍陸戰隊的主張,不僅昧於當前我國面對的軍事威脅,亦嚴重悖離了當前的國軍防衛作戰構想。因此,當外界質疑陸戰隊的任務與角色時,國防部長湯曜明立即予以回應,他指出海軍陸戰隊是國軍「有效嚇阻兵種」,國防部一定會維持完整,兩棲攻擊登陸車也會保持一個加強營的兵力總能。28然而,如何使這支兼具光榮傳統與強大戰力的部隊順利發展並發揮功效,應是陸戰隊官兵與國防計畫者共同努力的目標。下文中,作者提供數項建議做為海軍陸戰隊未來發展的參考。

 

反登陸作戰的假想敵

長期以來,國軍地面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反登陸作戰。欲求在反登陸作戰中獲得勝利,充分的訓練乃是不二的法門。基於這項緣由,國軍必須擁有一支具備兩棲作戰能力的專業部隊做為反登陸作戰的假想敵,用以訓練地面部隊在反登陸作戰時的戰法與戰技。就此觀之,國軍唯有保持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陸戰隊方能藉由實兵演訓方式,培養、維持與精進地面部隊在反登陸作戰領域的相關戰技與經驗。事實上,我國海軍陸戰隊過去數十年來最主要的功能,即是為陸軍部隊擔任假想敵的角色,在歷次實兵對抗中,海軍陸戰隊的表現均相當傑出。海軍陸戰隊在反登陸演習中的勝利,不僅有助參演友軍檢討缺失研擬具體因應對策,亦在在彰顯其係一支專業與不可替代的反登陸作戰假想敵部隊。

 

此外,兩棲作戰的專業指參,攸關國軍擬訂或調整防衛構想時,能否以專業實務經驗做為反登陸作戰參謀作業的依據。此等專業參謀培養,必須經由指揮與幕僚實務經驗的歷練,方能擁有專業素養用以解決反登陸作戰的各項問題。基於以上原因,對面臨中共兩棲進犯威脅的我國言,保持一定規模與編制的海軍陸戰隊有其必要性。

 

部隊編制的最低門檻

海軍陸戰隊編制的維持有其「最低門檻」的考量。就學理言,此可稱為「臨界質量」。換言之,當我國欲保留海軍陸戰隊做為反登陸作戰的假想敵部隊時,必須給予該部隊合理的編制與員額。如此考量的原因如下:首先,兩棲登陸作戰需要許多特殊裝備,包括特殊載具(如輕型舟艇、兩棲登陸車)、武器(如裝備直射主砲之輕戰車或裝甲砲車)、指管通信系統(如可與艦艇構聯之通訊器材)與戰鬥工兵裝備等,這些裝備不同於陸軍使用者,必須在海軍陸戰隊建制內保有長期操作單位與基本保修體系。此外,兩棲部隊需熟諳諸如兩棲裝載、泊地換乘、艦岸運動、兩棲偵蒐、水際障礙排除、搶灘突擊等專業技能,這些技術的養成需有相關教育單位配合施教。因此,決定海軍陸戰隊兵力大小時,決不可以單純的主觀認知或是以現有兩棲載具的運輸量決定其員額,而必須藉由模擬兵推或科學精算的方式決定其兵力總成。

 

簡單舉例說明,倘若海軍陸戰隊的編制裁減至中校官階的員額低至某一數量時(前文指稱的臨界質量),絕大多數軍官在其到達最大服役年限(二十年)前已無晉升機會,此將對陸戰官科軍官的軍旅生涯發展形成嚴重限制,對其士氣亦將造成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礙於前途黯淡不明,有志投考軍校的人,基於未來軍旅生涯發展考量,絕大多數人甚至會將陸戰隊排除在外,此將導致陸戰隊領導幹部的後繼無人。因此,倘若軍方將陸戰隊的員額裁減至低於「臨界質量」門檻時,就長期言,此舉對陸戰隊造成的效應與將其完全裁撤並無太大的差別

 

尋求新的任務與價值

即令陸戰隊的假想敵功能必須維持,而其員額又不能低於臨界質量,一個關鍵問題仍需解決,此即陸戰隊在台灣整體軍事戰略的角色與任務為何?例如民進黨立法院國防小組即以陸戰隊任務與角色不明為由,主張刪除海軍陸戰隊購買新一批兩棲登陸車預算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海軍陸戰隊必須能夠提出一套合乎邏輯的說法,方能為這支部隊的存續與裝備現代化提供有力論證。事實上,造成當前我國海軍陸戰隊發展困境的因素甚多,諸如受限於守勢作戰指導,限制了陸戰隊建立攻勢作戰能力;未能配合現代科技發展,適度調整陸戰隊的編制與兵力結構;國際政治的現實制約,使陸戰隊無法藉軍售途徑引進新型兩棲突擊載具。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海軍陸戰隊在未來執行任務時必須承擔倍於往昔的風險,情況嚴重的話,或許連部分傳統的兩棲作戰任務都無法有效執行,更遑論能對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發起兩棲襲擊或兩棲突擊。

 

依據《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的說法,陸戰隊現階段任務,為執行海軍基地防衛、戍守指定外島,及編組所要之快速反應部隊諸任務,戰時擔任戰略預備隊,依命令遂行作戰。29《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告書》,陸戰隊的任務更精簡成為「平時執行海軍基地防衛、戍守指定外島;戰時依令遂行作戰」。30然而,陸戰隊真正的優勢以及不同於一般地面部隊的特點,在於其機動性高、火力強大以及熟諳聯合作戰的特性,這是陸戰隊在爭取其任務角色轉型過程中應不斷地予以強調的利基。事實上,美國在發生九一一事件後,海軍陸戰隊隨即抽調一支八千人的快速反應旅,負責美國本土防衛安全。參酌美軍這項因應措施,國防部業已抽調原屬海軍陸戰隊兩棲偵蒐大隊兩支特勤中隊隊員兩百一十人,交由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直接指揮,專責反恐行動。31因此,在未來反恐的需要下,陸戰隊可藉轉型成為「快速反應部隊」,調整甚或創造其嶄新的任務與角色,關鍵在於執行嶄新任務所需的編裝、技術、準則與相關能力在建軍投資上能否得到相應的配合。

 

自我申辯與爭取認同

最後,要概略提及有關軍(兵)種對於本身角色重要性的申論與辯護問題。前述的各項分析均屬理性層面考量,亦即邏輯因素辯證。然而,舉世各國的情況相同,軍(兵)種的裁減決策最後仍脫不了政治的運作。這種情況下,軍隊的裁減就無法與歷史、傳統與情感訴求諸多因素脫離。

 

就實際運作言,一個兵種是否應該裁減,抑或給予其機會助其轉型以適應新的任務與角色,很大程度上不在於其能或不能成功地扮演其應有的角色,而牽涉到該兵種在國家整個軍事歷史上的定位與影響力為何。舉例來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曾數度研究裁減海軍陸戰隊的可行性,越戰結束後,美國軍政系統對陸戰隊的定位與編制提出了強烈的質疑。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藉由軍官幹部的專業研究,強調兩棲作戰的特業專長需藉足夠單位的分工始可保存,並藉發起國會議員與民間團體的支持,始能安然度過裁減危機。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尚不時透過影視媒體、通俗文學各項活動,彰顯其對美國國家安全與歷次戰役勝利的卓越貢獻。當中令人印象最深切的,莫過於美海軍陸戰隊隊員於硫磺島冒著強風升起美國國旗的動人鏡頭,這幅影像得過普立茲新聞獎,振奮過美國的民心,如今更成為了美國國家的「聖像」。無怪乎,曾在硫磺島灘頭督戰的前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目睹此景有感而發地說道:「硫磺島的豎旗行動,奠定了陸戰隊未來五百年的基業」。

 

反觀我國,長期以來,海軍陸戰隊本身未能將建軍願景或是顯赫戰功向社會大眾宣揚,使國防專家與民意代表瞭解海軍陸戰隊對於我國防衛作戰的重要價值,從而獲得社會大眾對海軍陸戰隊建軍的大力支持。即以此次陸戰隊的定位與任務不明問題而言,很難想像一支曾在八二三砲戰中冒著中共猛烈砲火運補金門,從而奠定台灣四十餘年來安定發展的鋼鐵勁旅,會在其本身任務角色遭到質疑之際而未有任何的積極動作,為其過去對台灣所做的不可磨滅貢獻提出辯護。即以美國海軍為例,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軍種統一」辯論過程中,美國海軍部長蘇利文與軍令部長丹菲德上將,皆曾為了捍衛海軍的預算與定位而不遺餘力地努力。32因此,陸戰隊在爭取外界認同與自我申辯時可以採取更為積極的作為。

 

結論

任何對軍事史略有涉獵的人不難發現,當一個國家進行軍事組織精簡時,首當其衝的往往就是裁減海軍陸戰隊的規模,美國的軍種統一辯論、33抗戰結束後的國軍精簡計畫,34以及國軍推動完成的精實案即係典型例子。即以美國為例,在軍種統一辯論的過程中,包括艾森豪在內的許多資深陸軍將領,咸信海軍陸戰隊試圖使其本身成為第二支陸軍。35此外,社會大眾與許多國防研究學者將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地面部隊混為一談,並以史上的數次決定性兩棲作戰皆係陸軍主打為由,否定並質疑海軍陸戰隊在現代戰爭中的任務與角色。固然許多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皆係陸軍部隊主打,但由艦船發起攻擊至鞏固灘頭堡則非海軍陸戰隊難以事竟全功。更確切地說,傳統的兩棲作戰要求海軍與陸戰隊密切結合,繼之以迅速集結龐大的陸軍部隊遂行持久的陸上作戰36因此,海軍陸戰隊的存在自有其價值所在,任務與角色是可以調整的,甚至於可重新賦予,問題的關鍵在於執行嶄新任務所需的編裝、技術與準則教令能否與其配合。

 

中華民國係一個海洋國家,「有效嚇阻、防禦固守」係當前的軍事戰略,為能有效達成這項戰略目標,裁減海軍陸戰隊並非明智之舉。就未來的台海作戰而言,保有一支機動具快速反應的兩棲部隊,不僅可克服地面作戰的一般地形,尚可肆意地超越灘岸與濱海地區的特殊地形障礙,由廣闊的海上發起攻擊,大幅增加共軍保障其側翼安全之困難度。因此,無論就兵力投射、外島應援或進行快速反應,皆有陸戰隊執行任務的空間。37然而,當前國人對陸戰隊存在的辯論似乎已模糊了焦點,這個問題的焦點不在陸戰隊的未來定位與任務,而在陸戰隊的兩棲載具必須進行投資,陸戰隊的建軍必須配合科技的發展予以適度調整。

 

我們不能否認監偵技術的進步,使得兩棲作戰的發起較以往更為困難。同時,岸基火力的快速發展,亦使軍事專家推斷未來不大可能出現規模龐大的兩棲作戰。即令如此,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仍是海洋,全球的四分之三人口仍居住於沿海地區,這項事實使得透過海洋控制陸上事件成為可能,關鍵要素即是向岸遂行兵力投射。中華民國身為一個海洋國家,必須藉由建立向岸投射能力,形成對中共的潛在威脅,用以牽制中共部分地面部隊,獲得較佳戰略態勢,此即台灣何以必須維持海軍陸戰隊的重要原因。

 

註釋

1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Maryland: U.S. Naval Institute, 1988), pp.15-16.
2 Jan S. Breemer, “The End of Naval Strategy: Revolutionary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Naval Power,” quoted
in The 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 Faculty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Making Department Naval War College ed.,
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 (Newport, RI: Naval War College, 1996), p.563.
3
鄭治平,「未來兩棲作戰之研析」,《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十日),頁六十八。
4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69.
5 Ibid., p.67.
6
牟秉釗譯,《兩棲作戰》(台北: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頁二七八。
7
李亞強,「台灣島的海洋戰略地理價值」,《艦船知識》,一九九六年元月,頁十七。
8
牟秉釗譯,《兩棲作戰》,頁二七八。
9
朱成祥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之美國兩棲作戰》(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八十九年八月),頁三五九。
10
同前註,頁三六O
11 John E. O’Neil, Jr., “Gone with the LST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May 1994, p.93.
12
李堂杰,「當今世界四種兩棲作戰理論(一)」,《現代軍事》,一九九五年四月,頁四十六。
13
同前註,頁四十六至四十七。
14
同前註,頁四十八至四十九。
15
陳永康與翟文中,「由溫柏格『下一場戰爭』談起」,《尖端科技》,一九九八年三月,頁一O 五至一O 六。
16
李堂杰,「當今世界四種兩棲作戰理論(一)」,頁四十八至四十九。
17
李堂杰,「當今世界四種兩棲作戰理論(二)」,《現代軍事》,一九九五年五月,頁四十八至五十。
18
同前註,頁五十。
19
衛國,「從船艦至目標的機動作戰」,《國防譯粹》,第二十六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八年九月),頁七十八。
20 Joseph H. Alexander, “Amphibious Warfare: What Sort of Future?”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February 1982,
p.62.
21
翟文中,《中華民國海軍因應中共海軍擴張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頁一五九至一六O。
22
周官英譯,《海上突擊史料(下)》,頁二七五。
23
同前註,頁三八二。
24
即以美國海軍使用的氣墊船為例,其酬載量為二○○噸,最大速率五節,在載重情況下,可以四節速率連續航行二○○海浬。該型氣墊船的相關規範參閱Colonel Timothy M. Laur, and Steven L. Llanso, Encyclopedia of Modern U.S.Military Weapons (New York: Berkley Books, 1995), pp.397-398.
25
葉我閩,「氣墊船發展現況及軍事方面運用價值之研究」,《國防雜誌》,第十一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四年八月),頁七十一。
26
相關論點參閱Neil C. Carns, and Stanton S. Coerr, “A True Force in Readines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
August 1994, p.38; Robert Brennan, “The MEF as a Warfighter?,”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November 1994, p.37.
27
張立德,「海軍陸戰隊新獲武器裝備簡介」,《尖端科技》,二○○二年十月,頁十二。
28
吳明杰,「陸戰隊是嚇阻兵種,湯曜明:不會裁減」,《自由時報》,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版二。
29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頁一四五。
30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一年),頁一三九。
31
吳明杰,「特勤反恐陸戰偵蒐隊員擔綱」,《自由時報》,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版二。
32
陳重廉譯,美國海軍之締建(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八十年六月),頁三四二。
33 Robert W. Love, Jr., History of the U.S. Navy 1942-1991, Vol.2 (Harri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1), p.319.
34
民國三十四年, 海軍陸戰隊配合國軍精簡計畫的實施, 納編陸軍部隊。參見「陸戰隊隊史」,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navy/partner/marine/history.htm.
35 A. A. Vandegrift, and Robert B. Asprey, Once A Marine— The Memoirs of General A. A. Vandegrifti, USMC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64), p.324, quoted in Gordon W. Keiser, The US Marine Corps and Defense
Unification 1944-47 (Baltimore, Maryland: The Nautical & Avi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of America, 1996), p.4.
36
張東田、易定華、劉秉源與劉書翰等譯,《美國海軍》(台北:國防部編譯局,民國六十一年一月),頁一O四。
37
蔡同榮,「維持海軍陸戰隊存在必要性!」,《民眾日報》,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二日,版七。

https://www.taiwanus.net/Taiwan_Future/national_defence/2002/03_01/03_01_07_03.htm


2 則留言:

  1. 漢光演習是最大表演?蔡英文:吳怡農說法不盡公平

    蔡英文今(7)日下午出席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外貿協會50周年茶會」,並於會後接受媒體訪問。

    對於吳怡農批評漢光演習長期以來都是表演的情況居多,蔡英文直回,「我覺得吳怡農這個說法不盡公平,國軍這幾年在演習的規模、規劃,都精進的非常的多,漢光演習也是國軍演訓的一部分,此時此刻大家都要一起替國軍加油。因為他們是我們保家衛國最重要的一個力量。」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7-07/432199?fbclid=IwAR1woDP6sSnjjQegw76cNmMCHAtPdIhg7noJmkCd9Ok6ney5iDzd4ny287o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看這兩條,有事情!!
      吳怡農、林飛帆相繼打臉蔡英文葉元之:年輕世代反撲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685212

      漢光演習是最大表演?蔡英文:吳怡農說法不盡公平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7-07/432199

      .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