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07-20

千金難買早知道!30年前政府若推這項稅改,台灣房價不會從此失控 曾旭正 20190717


Comment
只是台灣而已嗎?東亞,尤其是華人社會,無不依戀不動產。

依戀不動產的後果是,將社會寶貴資源凍結在單一、不具創造力的領域中—其他另欲缺乏資金挹注而萎縮;人無法提升生命品質—剩下的資源只能維持基本生存。
於是人們相信無須努力去創造新事物,只要不斷囤積就可以,於是,經濟的基本要素—流動,就被卡住。
這就是華人經濟—根本不是經濟,只是掠奪與囤積。養成貪婪的群體個性。


千金難買早知道!30年前政府若推這項稅改,台灣房價不會從此失控     曾旭正 20190717
1989年,台灣人口突破2000萬,同年發生「無殼蝸牛運動」。國小老師李幸長等人號召數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想藉群眾壓力要求政府訂定政策來壓抑房地價的漲勢。但政府沒有積極政策回應⋯⋯

1988前後的兩年,台灣社會十分熱鬧,如今回看,竟是巨大變化的關鍵時刻。

首先,蔣經國在1987年宣佈台灣解除戒嚴,結束了38年的專權統治,社會束縛瞬時消解。隔年年初,蔣經國去世,強人領導的時代結束了,社會的草根活力四下迸發,520農民運動開啟了大型街頭抗爭行動。時隔不到一個月,對岸的中國也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

那個年代,民主的風潮湧起,社會的形勢快速變化,在風頭上只覺得充滿了可能,但並不確知路將走往哪裡去?

彼時許多事接連發生,當下都無法以既有的經驗來加以推估,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回顧,才清楚看出事發的因由與支持的歷史條件。不過,也有些事一旦發生就無法回頭了,讓人徒對歷史空留遺憾,台灣房地價的失控就是一例。

房價失控蝸牛初醒,政府仍逃避問題
1989年,台灣總人口數突破2000萬人,而這一年同時也發生無殼蝸牛運動。國小老師李幸長等人號召數萬人夜宿忠孝東路,他們抗議房價飆漲,想藉群眾的壓力要求政府訂定政策來壓抑房地價的漲勢。

因為前一年才發生520農民抗議的流血衝突事件,所以無殼蝸牛改以詼諧的方式上街。訴求明確的街頭行動劇成功博取媒體的報導,一連串的造勢成功吸引了數萬人走出來夜宿於地價最高的路段。但這並未能發揮預期的效應,政府沒有積極的政策回應,依然放任市場自由發展。

當初的政策訴求主要針對稅制,呼籲落實漲價歸公遏止投機炒作。

譬如長期以來,政府每年都要進行龐大的工作,來公告每一筆土地之現值;有交易的土地再以交易前後的公告現值,來計算增值數額據以課徵土地增值稅。

其結果,不只造成公告現值與市價落差無法有效課稅,甚至等於變相鼓勵在公告現值未調整的一年間頻繁交易,助長炒作風氣。

為此,無殼蝸牛主張「買賣應按實際交易價格登錄,進而依其價差課徵增值稅」。

另外,為抑止囤積土地,也主張一定面積以上的土地應課徵持有稅、空地稅。總之,建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遵循其總理孫中山所主張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精神,修改稅制來導正房地產市場,間接也可避免資本不斷流向缺乏生產力的房地產投資上。

可惜,這個都市社會運動雖然受到社會一時的矚目,但並未產生改變政策的效果,當時的執政者與在野黨都刻意逃避問題。

高房價的不正義無法在社會中掀起議論,更不用奢望進入殿堂、進而透過稅制來改變運作規則。台灣從此更快速滑入房地價失控的時代,一發不可收拾。

1990年代,房地價雖曾短暫回檔,但仍緩慢維持漲勢。越過世紀之交,2003年雖受SARS衝擊而暫時下跌,2004年之後竟持續上漲5年。信義房價指數由160漲到310,而反應民眾購屋負擔的房價所得比也,在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內,由4.38提高到9.27(合理的房價所得比應在35之間)。

地產意識下,人民與產業都是受害者
政府的不作為以及社會大眾的沈默,背後其實有共同的見解與價值觀,可稱之為「地產意識」。

在戰後台北都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市民親身經歷了房地產漲價的經驗,因此形塑出堅定的地產意識—即普遍認同房地產是昂貴但高報酬的投資管道,心甘情願地將經濟上的累積都投入其中。

另一方面,超高的住宅自有率顯示大多數人都參與其中。有屋者不願接受房價下跌的可能,即使他們只擁有一棟房子,根本無法在高房價中真正獲利;有意換屋時,也要付出高額的代價。

於是,高比例的有屋者共同支撐了地產意識,不斷加以再生產。高房價讓有屋者感覺資產升值,但其實是錯誤的意識,人民受害而不自知。

房價上漲帶動地價上漲,高地價不只讓私人開發成本提高,購屋者背負高房貸;政府要徵收土地的成本,也因為公告現值與市價連動而大幅提高。

種種公共設施如公園、停車場、道路、水利設施等,土地徵收費用都遠高於工程費,無形中讓稅金被鎖綁在沒有生產力的土地花費上,無法開闢更多的公共設施,環境品質因此無法提昇,其實落到一個全輸的局面。

無怪乎近二十年來,政府不得不大幅取消都市計畫中的公共設施,而各縣市政府熱衷於區段徵收以取得更多建地,實根源於地價太高財政負擔不起啊!

房地產的高報酬率,甚至吸引「聰明的」實業家放棄高科技而轉向房地產經營,顯然它是個比較更好賺的行業。但這些人的聰明其實傷害了更多的老同業,讓真正想投資於生產的業者,可能因為高地價而無法擴廠或新建。

當整個社會將過多的資金投注於沒有生產力的房地產上,長遠只會自食惡果。

台灣錯失卅年,政策方向必須調整
回看卅年前在那個關鍵時刻,台灣未能走上正確的土地政策──漲價歸公抑制房地價,經驗證實全民受害於其中。

如今,面對高房價,年輕人高呼買不起,不敢生養下一代;但政府根本不敢面對正因,只好轉個彎自己作東,要興建社會住宅、要包租代管,但成效其實有限。

高房價與高地價不僅影響年輕家庭的房事,也影響企業經營者的心態、改變實業投資的力道、影響商業經營者將房租成本轉嫁消費者,同時也影響政府的城市治理。總之,最後都繞回來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與國民素養。

如果理解這樣的問題,怎能不將房地政策視為最重要的核心政策?

歷史若能倒轉,卅年前的台灣,如果能理性面對經濟成長後的社會躁動,訂定合理稅制落實漲價歸公,產生引導投資遠離房地產的效果,讓房地價穩定地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如德國),今日台灣必然大大不同。可惜歷史不能倒轉!

然而,歷史不能重來,但能借鏡。台灣如若要長治久安,社會的地產意識必需扭轉,政策制度必需調整。不過,活生生的經驗告訴我們,地產意識與剝削體制不是一天形成的;同樣的,要改變它也不是一蹴可及。

路很遠,但只要方向對,終究可以走到;方向錯,則再久也是枉然!

2 則留言:

  1. 過時的言論,
    房地產按照綜所稅分級課持有稅
    金字塔頂端課下去,長照就有經費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chia 佇咧講ê是結構ê問題,ka你講ê m̄-sī kâng 一个層次的mi̍h-件。
      (人家這裡講的是結構問題,和你講的不是同一个層次的東西。)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