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10-18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五:民主….DW 20161023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五:民主….DW 20161023
中國變成一個西方式的民主國家,具備民主國家的所有優勢和弱點。經濟與社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這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選舉:大約10億中國人被動員起來選舉自己的議會。這已經是中國人第二次通過自由選舉來決定,誰將在未來四年裡在政治上代表自己。

在習近平離職之後,中共走上了民主改革道路。在首次選舉中,共產黨仍然獲得了絕對多數。但是從那時起,多個新政黨逐漸發展壯大,並且已經成功進入了一些地方議會和地方政府。在當下的2030年,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可能會需要聯盟夥伴來共同執政。因為已經自由化的媒體在過去幾年裡就中共的經濟治理不力、貪污腐敗和對人權的侵犯進行了大量曝光報導,共產黨的形象嚴重受損。但與此同時,對民主的狂熱亢奮也被蒙上一層陰影。在經歷了差不多75年的一黨專政之後,人們終於迎來了自由選舉,對於和平變革的勝利而歡呼雀躍。但是幾年之後,許多中國人開始批評,如今的新精英階層其實與過去相比就是新瓶裝舊酒,而且和美國一樣,在中國也只有那些能夠籌集最多資金用在選戰上的人,才能贏得選舉。一種對於"印度處境"的恐懼情緒在不斷散播:經濟界抱怨連天,因為曾經強有力而高效率的國家機器現在運轉起來越來越緩慢而且繁冗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2030年走在和平的民主化道路上,也就是選擇了類似臺灣或韓國的發展模式。這是在冷戰結束之後很多西方人以及不少中國人所預言、期望並且要求的發展道路。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先是選擇了自己的"中國道路",這在外國被視為自相矛盾,甚至是令人難以理解、更難以接受的。儘管現在就唱起共產黨的終曲也許為時過早,但是中共至今為止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存和適應能力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政治模式就是毫無爭議、顛撲不破的。民主化的進程會帶來經濟、社會和國際關係的重新構建,創造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中國"

經濟發展
政治社會的民主開放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留洋人才回國發展
中國的民選政府要證明,新的執政改革和經濟改革能夠促進經濟繼續繁榮發展,並因此背負巨大壓力。作為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結的國民經濟體,中國對國際經濟合作十分感興趣。意識形態上的立場觀點不再成為阻礙合作的絆腳石。中國致力於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原材料市場的有效運行以及全球標準的引入。人民幣成為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儲備貨幣。為了過渡到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國家不得不從許多過去曾經直接掌控的經濟領域中撤出。但這一過程進行得並非一帆風順。許多國有企業被私有化。在很多行業領域,過去因為國家高額補貼、錯誤的激勵政策和扭曲的競爭環境而造成的嚴重產能過剩,如今必予以消減,這就導致企業大量裁員。市場更開放的同時,中國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也面臨來自國際產品的更強勁競爭。這樣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國內並不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然而政府則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強調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會從這些改變中受益。隨著政治上的變革,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變化。中國產品已經普遍得到好評,中國企業在海外實施並購的時候也不會再被人懷疑是不透明的獨裁政權所實施的陰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還在採取保護主義措施來阻止中國進入自己的市場。中國大企業早已成為廣受認可的國際集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樂意到那裡就職。社會上的自由化發展吸引了很多已經在海外工作很長時間的中國高端人才選擇回國發展。在這些已經國際化的海歸人才的幫助下,中國形成了一種新的、對世界開放的革新文化。這使得人們產生了希望,也許很快中國就不再只是為全球大眾市場製造產品,"中國製造"也會成為技術創新產品的高品質標誌。

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國實現了政治自由化。如今在政治討論中獲得了發聲機會的,不僅僅是少數民族群體,還有不屬於所謂"中產階層"、之前未能從社會進步中獲益的大約十億農民和工人。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恰恰是因為失去權力地位反而導致中共走向左傾路線。與此同時,自由的政治氛圍也導致民粹主義勢力得到了抬頭的機會。在一個民主的中國,民眾要求政府將過去為了維穩而一推再推的改革予以實施,比如教育體系的改革。隨著政治洗腦教育的取消,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思想更加自由和具備創新精神。媒體成為重要的監督機制。政治和經濟醜聞、貪污腐敗都被揭露曝光,透明度得以提高,對歷史的反思總結也在進行之中。司法機構如今只需要遵循法治國家原則,而無需顧忌中共的意志。在世界上,中國享有很高聲望。鄰國對於霸權主義中國的恐懼消失。而中國也成為亞洲政治穩定的定海神針。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與在"中國夢""新加坡模式"兩個場景之下一樣,這一模式所帶來的機遇也是大於風險。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改變使得中國在應對全球挑戰的進程中成為值得信賴的夥伴,其對於地緣政治穩定性的提高效應不僅僅局限於亞太地區。經濟上,以環境科技為代表的中國產業現代化需求給德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商機。但是與中國進行政治和經濟合作也可能會變得更複雜。隨著政治上的變革,德國企業首先需要為適應新局面而付出較高的成本。中國政府做出決策所需要的時間明顯拉長,同時國家行政執行力在一些領域有所減弱,民主選舉可能導致的政府更迭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路線轉向,都使得德國企業在進行發展規劃的時候面臨不確定性。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為了在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重新定向的過程中施加影響力,德國應該給中國在建立職能機構、法治國家體系和公民社會組織方面提供支援。此外德國應該加強對教育的投資,以強化本國技術革新能力,加強與中國消費者之間的交流,同時增加對中國的市場研究,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推出適應中國市場越來越高品位需求的產品。

本文內容為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