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8-08

地球熱室化 可能來臨….. 自由20180808


Comment
以這幾年的溫度持續上升,到今年的小爆發。
地球真的出問題了。
現在大家在談的是,No Turing Point


核能該不該用?其實,它也排熱。

許多人認為:這是眾人之事。不差我一個。
或者,當大家受苦時,我有錢,就可以避免?
下一個問題是:可以避免,或只是延後?
延後一年、三年會怎樣?

當地球不適合居住,當人口從75億降到500萬人,有錢又怎樣?
還是要親自耕作吧。但,植物種得起來嗎?
假使還有社會,安全嗎?

在世界末日必然來到時,在末日來臨前一瞬間死亡,或許是最幸福的。
生或死,哪一種才是幸福?變成無法一語道盡。
很荒謬吧?



地球熱室化 可能來臨…..  自由20180808
多國專家六日聯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最新研究指出,即使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溫室氣體排放如二一六年一九五國簽署的《巴黎協議》獲得控制,但當初忽略地球系統本身的變暖趨勢,若跨越引爆門檻,地球資源恐如骨牌效應接連崩盤。人類行動恐得多於兩年前承諾目標,才有機會力挽狂瀾,避免暖化成不再適合居住的「熱室(hothouse)地球」。

地球資源恐骨牌式崩盤
為遏阻全球暖化趨勢,聯合國一九五個會員國一五年底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廿一屆締約方會議(UNFCCC COP21)通過的《巴黎協議》,設定本世紀末達成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增加不到兩度的目標,甚至希望控制在一.五度內,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正是關鍵之一。不過,全球均溫目前比工業化前高出超過攝氏一度,且以每十年攝氏.一七度的幅度增加。

瑞典斯德哥爾摩回復力中心(SRS)、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德國國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科學家,六日合力發表的最新論文嚴正指出,「我們發現地球史上從未有過比工業化前暖約兩度的準穩定狀態」,可見「系統本身存在實質風險」。一旦跨越氣候引爆門檻,地球恐比工業化前增加攝氏四至五度,海平面也將比現在高十至六十公尺,並可能發生連環多重改變,包括永久凍土層解凍、海床底下甲烷冰流失、海洋碳匯(ocean carbon sink)能力弱化、北極夏季海冰、南極海冰與南極極地冰冠減少等。

論文指出,「這些引爆元素可能像一列骨牌般連動。一旦其一倒下,會把地球推向連續崩盤」;屆時加以阻
止「非常困難,或根本不可能」,若「熱室地球」成真,地表「可能就在數十年後」變得不宜居住。唯有人類實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當初承諾還多,避開這場「熱室」危機的機會才有望極大化,諸如改善森林、農業與土地管理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運用科技除去大氣層中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到地層深處等,均為可行。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PNAC 20180806
Abstract
We explore the risk that self-reinforcing feedbacks could push the Earth System toward a planetary threshold that, if crossed, could prevent stabilization of the climate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rises and cause continued warming on a “Hothouse Earth” pathway even as human emissions are reduced.  Crossing the threshold would lead to a much higher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han any interglacial in the past 1.2 million years and to sea level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t any time in the Holocene.  We examine the evidence that such a threshold might exist and where it might be.  If the threshold is crossed, the resulting trajectory would likely cause serious disruptions to ecosystems, society, and economies.  Collective human action is required to steer the Earth System away from a potential threshold and stabilize it in a habitable interglacial-like state.  Such action entails stewardship of the entire Earth System—biosphere, climate, and societies—and could includ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enhancement of biosphere carbon sinks, behavioral chan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new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and transformed social values.

我們探討了自我強化反饋可能將地球系統推向行星臨界值的風險,如果超過行星門檻,即使人類排放減少,也無法防止氣候在中等溫度上升時穩定,並導致「熱室地球」路徑持續變暖。越過門檻,將導致全球平均溫度比過去120萬年間的任何「冰間期」高得多,海平面水平明顯高於「全新世」的任何時候。我們檢查了這樣一個臨界值可能存在的證據,以及它可能存在的位置。如果超過臨界值,由此產生的軌跡可能會對生態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我們需要人類的集體行動,來引導地球系統遠離潛在的臨界值,並使其處於可居住的「冰間期」狀態。這種行動需要管理整個地球系統 - 生物圈,氣候和社會 - 並且可能包括全球經濟的脫碳,生物圈碳彙的增加,行為變化,技術創新,新的治理安排和轉變的社會價值觀。

2 則留言:

  1. 1980年代從數學界發展出catastrophe 巨變論, 討論一些巨變行為

    比如, 柱子可以承受100T壓力, 當壓力一直增加, 因設計時, 會考慮安全係數,
    開始是可以承擔

    但到達某一壓力
    柱子變成1KG也承受不了
    這是Buckling

    是巨變的最簡單模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西地震,出現的就是蹲柱的Buckling破壞。
      現在,台灣多數主要道路橋與橋樑等,都會在下方進行補強(鑽洞、EPOXY、錨釘、外覆鋼板)。
      木柵線,大概是最早的吧?

      到達「降伏點」之後,材料好像有生命一樣,還會反過來堅強抵抗,撐一小段。
      再繼續,就是無可挽回的破壞了。
      好像迴光返照。

      水泥專家的前輩,對此最理解了。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