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2-25

美國智庫提18個警告 白宮需應付中國突襲台灣、暗殺美國總統 上報 20180223


據《美國之音》(VOA22日報導,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日發布最新報告,警告美國切勿活在過去的軍力優勢中。因應大國競爭時代來臨,白宮應針對恐危及國家存亡18種可能突發行動做好準備,其中多項圍繞在中國的戰略突襲,包括武力突襲台灣攻擊美國網路暗殺美國領導人

值得注意的是,CSIS認為的美國頭號威脅來源為中國與俄羅斯,而非近來頻頻與川普政權發生衝突的北韓。


美軍不再制霸全球
該份報告針對戰略、技術、作戰原則政治/外交四大領域可能出現的18種突發狀況作出說明,並指出眼看中國、俄羅斯作為戰略大國崛起之際,美軍已不再享有過去20-30年來的絕對軍事優勢,加上三大因素使然,美軍目前的處境令人堪憂。

第一,中、俄已能夠在爆發戰爭的任一地挑戰美國,特別是他們所處的近海區域。第二,大國之間多年的和平共處讓外界產生持久安全的錯覺。第三,科技的發展將改變戰爭的形式

報告不忘提及美軍自身的致命弱點--驕傲自滿,並警告這種心態恐「使美軍輕敵,導致最終的失敗。」美國的軍力在過去幾十年制霸全球,且多半能夠輕鬆擊敗敵人,使其開始認為美軍「不但是全球最頂尖的,還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戰略領域的突發狀況
在戰略突襲方面,報告以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攻打前蘇聯,1950年中國介入韓戰、1968年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3年阿拉伯突襲以色列為例,指出在大國競爭時代應注意中國及俄羅斯可能發動的突襲行動,原因在於其後果最具破壞性。

報告指出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競爭。美方對北京的憂心主要集中在台灣及南海一帶。北京在此地發動戰爭看似不理性,但並非毫無可能,尤其考量中國曾在結束國共內戰後旋即投入韓戰。

根據報告設想的第一種情形,中國搶在台灣宣布獨立前採取突襲行動,將解放軍佈署在台灣周邊阻斷區域介入,但不主動攻擊在太平洋的美軍。屆時,美國的多數盟友將保持中立、呼籲談判,在此不利條件下美國將放棄反擊

第二種的預想情形則是中國突襲越南。中國升級在南海的行動,例如允許漁船駛入爭議海域或在其內架設油井架,迫使越南人民起身反抗,北京則會透過襲擊越南的空軍及海軍基地予以回應。在欠缺幫助越南的合適選項下,美方於南海地位將從此下降。

對俄羅斯的憂心則在於其可能會偷襲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至於北韓和伊朗等區域強權雖也有可能突襲美國,但構成的威脅不足以消滅美國

技術領域的突發狀況
CSIS表示,技術領域的突發情況是指新技術的應用超乎預期或低於預期,進而產生戰略後果。而在大國競爭的時代,這些突發事件包括中國發動不對稱的網路攻擊、利用無人機攻擊及破壞美軍的軍事衛星。

中國方面可以利用2010年從美國人事管理局盜走的人員資料,對美軍發動網路攻擊,也可在襲擊台灣前,利用干擾銀行帳戶、製造謠言、流出偽造影像等手段擾亂台灣軍方的注意力。

在太空領域,中國駭客則能透過網路釣魚攻擊侵入美軍的衛星基地,並在衝突爆發時使之偏離軌道,癱瘓美國的線上防禦機制。  美國在夏威夷、沖繩及關島的軍事基地也恐遭受人工智能無人機群偷襲,重演珍珠港事件。

報告最後指出,與低估潛在敵人的先進技術一樣可以招致災難性後果的技術突發事件包括自身的武器作戰功效不如預期,二戰中美軍的魚雷曾發生失靈情況。

作戰原則的突發狀況
該份報告將作戰原則的突變定義為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來使用自己掌控的技術和武器,或是打破國際協議、常規作法以及相互威嚇的平衡美國於1942年吃下多場敗仗後無預警突襲日本東京的例子即屬經典案例,該次攻擊造成的實際損失不大,但卻給日本人帶來心理上的震撼。

報告並列出當今可能發生的幾種作戰原則突變。第一種情況,中國利用潛水艇上的巡航飛彈偷襲美國本土,攻擊美國西岸一帶的美軍設施。此舉預計不會構成美方太大的損害,卻會逼迫白宮撤回佈署在西太平洋的防空及飛彈攔截系統,以保護美國本土

在第二種情形下,北京看準美國喪失對台灣行動的合法性,選在入侵台灣前端出暗殺計畫斬除美國政治領袖

政治和外交層面的突發狀況
CSIS的報告將國家間出乎意料地重新結盟從而對勢力平衡產生重大影響視為政治及外交上的突發狀況,並不排除美國經歷東亞盟友結構崩盤的可能。該份報告指出,隨著美國及國際社會加強對北韓的制裁,平壤恐透過發射傳統飛彈攻擊日本來回擊,屆時,在美國和日本還在商討應對措施的同時 ,南韓、菲律賓、泰國及紐西蘭將宣布中立。

另一種可能則是巴拿馬宣布轄下的運河改持中立立場,禁止所有的戰艦及軍方貨船通過,進而衝擊美方的後勤及增援調動。巴拿馬出此下策的可能原因有二,在美中對立的局勢中,巴拿馬不願捲入一場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也可能是迫於中國的經濟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