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這例外,與2012年初,薄熙來的「一巴掌」的王立軍出逃美領館,而薄動用武警包圍美領館要人,當時中國網路全面開放的狀況如出一轍。只是,範圍限定。
報導說,「毛澤東最終還是拿那些過於率直敢言的人開刀了」,這是內政層次。
一樣的或是:被報導的目標,會是被消滅的。
文章說,「唯一清楚的是,沒有人認同當前的政策。」在中國,政策=人,此話一出,門就要關了。
無論如何,當朝鮮有事時,或就是台海有事時。
中國允許學者辯論對朝政策的背後 FT
20180130
中國學界近來罕見地出現了圍繞該如何應對朝鮮的激烈辯論,對朝強硬派似乎佔了上風,這或許反映出政府對朝政策的轉向。
在中國,外交政策辯論很少是活躍的,這正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共想要的局面。辯論很少,文章和講座充斥着催眠的口號和官方的正統觀念。
但這種貌似一派平和的共識出現了一個奇怪的例外:中國的專家們圍繞該如何應對朝鮮這個日益恣意妄為的擁核鄰國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
過去幾個月,政策類期刊登載了質疑官方立場的文章,頂尖大學的學者們也毫不忌憚地在西方期刊上發表之前被視為異端的觀點。他們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相互爭鳴。
「有關中國該如何應對朝鮮危機的辯論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卡特中心(Carter centre)的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說,「一兩年前還沒有這樣的辯論。」
這扇窗戶似乎只為專家打開。中國最大社交網絡微信(Wechat)的許多用戶報告稱,在成員人數較多的群里使用中文「朝鮮」一詞經常會受到審查。主流媒體同樣被禁止在這個問題上發聲。
但學者、甚至官員被賦予了發表個人意見的更大空間。
「朝鮮問題很特別,在其他許多領域政府不允許進行如此公開的辯論,」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的沈丁立教授說。
他說,這場辯論表明,自朝鮮2003年開始試驗核武器以來,中國謀求朝鮮「無核化」——同時保護朝鮮政權不受到聯合國更嚴厲制裁——的政策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自2003年以來,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對朝政策沒有成功,」沈丁立說,「這些觀點被允許發表出來,實際上等於承認我們現行的政策不管用了,所以現在他們正尋求新的思路。」
這已引發了一些令人難忘的公開辯論。
去年9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與浙江省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朱志華在社交媒體上展開唇槍舌戰,至今中國的外交政策圈子仍對這場論戰感到震驚不已。賈慶國主張與美國制定「應急方案」,以應對朝鮮爆發戰爭的情況,朱志華指責他這麼說無異於要與美國共謀。
「戰爭或已成為一種現實可能,中國必須防患於未然;現在中國政府應更多地着眼於與相關國家磋商並制定應急方案,」賈慶國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朱志華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指責賈慶國叛國,並說下一步「就是軍事打擊了。」賈慶國回應說,朱志華是「公安」出身,習慣於把別人看做嫌疑犯。朱志華隨後回應道,在美國接受的教育給賈慶國「洗了腦」。賈慶國擁有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博士學位。
「那場辯論變得惡意滿滿,」卡特中心的劉亞偉說。
10年前就不會發生這種事。2013年,中共中央黨校校刊《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呼籲北京方面徹底放棄朝鮮的文章,之後就被停職了。
如今專家界意見的多樣化似乎反映出政府內部的情形,在緊閉的大門背後,民族主義者、保守派和自由派等不同派系之間也存在類似分歧。這場似乎以主張對朝強硬的鷹派佔上風的辯論追隨着一個穩步發展的新動向:政府政策在逐漸轉向支持對朝採取更嚴厲制裁,甚至像賈慶國建議的那樣,與美國一起制定應急方案。
「兩年前我無法想象中國會走出這麼遠,」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表示,他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上撰文,呼籲對朝鮮實施更嚴厲的制裁。他說,對他表示強烈反對意見的是他的同事們,而不是政府。他說:「我在外交部有朋友,他們告訴我,他們認同我的觀點。」
在意識形態籬笆的另一邊,是那些主張接納朝鮮進入核俱樂部的人。
「我們應當接受現實。我們接受印度成為擁核國家,也接受了巴基斯坦,那為何不接受朝鮮呢?」沈丁立說。
一位中國分析人士提到了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鼓勵言論自由的政策,表示在對朝政策上「政府允許百花齊放」。不過他指出,毛澤東最終還是拿那些過於率直敢言的人開刀了。
沈丁立表示,目前這種開放的局面能持續多久不好說。「唯一清楚的是,沒有人認同當前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