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1-04

空污:北京乾淨台灣髒

Comment
北京空氣變好了?

專家說,不確定真正原因。但原因不外是:人為努力(禁止燒媒取暖,以及限制50%工業生產,甚至全數停產),加上非常強烈的極地高壓氣候條件(風強)。
相對的,台灣的空污變髒了。
雖說中國數據不可盡信(下降40%)但趨勢應該是差不遠的:冬天髒,夏天好。這是露天焚燒作物,以及燒媒取暖的必然。
北京乾淨台灣髒,都是冬天髒,是氣象因素主導吧?或者,是習大大的權威所致?

無論如何,人為努力之後,會改善,顯示污染產生於本地。
假使怎樣努力也不易改善,表示污染多來自外部。很簡單的道理。


北京今冬藍天頻現 空氣污染真的好轉了?    BBC 20180103
過去幾年,北京的冬天總是離不開「霧霾」、「口罩」等關鍵詞,但去年入冬以來,藍天白雲似乎成了常態。
中國環保部的數據顯示,近期北京的空氣質量比往年同期有大幅度的改善。

這樣的轉變也讓許多人開始產生疑問:霧霾是如何減少的?這樣的改善只是曇花一現還是能長久地持續下去?

藍天更多了?
根據環保部的數據,去年10月至11月,北京的PM2.5濃度同比下降超過40%11月單月數據同比下降54%
去年11月,北京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0%,出現重度污染1天,而201611月,北京市優良天數比例為43.3%,出現重度污染6天,嚴重污染1天。

BBC中文記者翻查環保部的數據後發現,北京去年11月的PM2.5月均濃度是最近五年來同期最低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周三(13日)發佈微博文章稱,2017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8微克,完成了2013年政府定下的目標。

過去,中國政府環境數據的可信度一直遭到質疑。威尼斯福斯卡裏宮大學研究員達尼埃爾·布龍巴爾(Daniele Brombal)曾指出:「官僚激勵機制、相互衝突的機構目標、特殊利益和意識形態結構是中國環境監測過程中偏向的可能來源。」

並不是只有中國政府在監測北京的空氣質量。美國駐華大使館也有一個空氣質量監測器,並且通過公布空氣質量指數。

因為沒有經過充分驗證,這並不是官方數據,但是其2016年和201711月的數據顯示,PM2.5濃度確有下降。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授關大博稱,毫無疑問,北京的空氣質量在過去一年有所改善。

北京的居民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空氣質量轉好。

「去年街上都看不見人臉,今年都沒什麼人戴口罩,」在北京生活了五年多的研究生陽同學前兩周告訴BBC中文,她走在大街上都能感受到空氣帶來的變化。

「之前的天氣讓我不想出門、不想再呆在北京繼續學習生活了, 現在的天氣讓我忘了我在北京,」她說。

原因是什麼?
近年來,北京的霧霾一直遭人詬病。一到秋冬季節,社交媒體都會被空氣污染預警和灰濛濛的霧霾照片「刷屏」,滿大街都是戴著口罩匆匆行走的北京市民。

北京的空氣污染為何好轉?專家對BBC中文指出,主要原因包括有利的氣象條件以及積極的人為措施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黃薇稱,去年不同於往年,冷空氣活動頻繁,而且經常吹北風,風速高,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綠色和平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任何減排措施,僅憑氣象因素去年11月和12月的PM2.5月均濃度可較上一年同期分別下降20%40%,而這兩月北京PM2.5月均濃度實際同比下降了54%67%

黃薇與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都認為,今年當局採取的限產、「煤改氣」等嚴厲措施,進一步抑制了污染物的排放。

2013年,中國當局曾發佈了一項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要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黃薇說,北京前年的數字仍然離目標較遠,去年是該項計劃的收官之年,所以該市及周邊地區推出了非常嚴格的政策。

去年8月,環保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推出了許多措施,包括要求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的鋼鐵焦化鑄造行業實施部分錯峰生產;整治「散亂污」企業;10 月底前,這些地區的28個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 300 萬戶以上等。

這份方案還稱,在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採暖季鋼鐵產能限產 50%;水泥(含特種水泥,不含粉磨站)、磚瓦窯(不含以天然氣為燃料)、陶瓷(不含以天然氣為燃料)等建材行業,採暖季全部停產

「今年當局對於散煤的治理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前一段時間還產生了一些爭議,」馬軍說,「但是北京及周邊地區燃煤取暖大都被天然氣和電力取代,這對維持空氣質量十分有利。」

霧霾還會回來嗎?
今後長時間的霧霾天氣會否捲土重來?馬軍表示,無法預估以後是否仍有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但當局的措施是可以持續的。

黃薇則擔心,如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達成,政府就不再重視防治空氣污染

去年10月,中國環保部部長李幹傑曾在十九大記者招待會上說,以後幾年會長期堅持這次提出的攻堅計劃,「我們開展的這些專項行動,制定實施的這些措施絶不是『運動式』,而恰恰是在探索和建立長效機制。」

可是,這些措施爭議不斷。在河北、陝西、山西等省份,政府推行天然氣、電力代替煤炭供暖以防治大氣污染,但因為「煤改氣」工程延期或供應不足,許多民眾受凍,大批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批評政府強推政策,不近人情。環保部隨後下發特急文件,允許工程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繼續使用燃煤取暖。

「在工業污染的防治方面還是要立足於調整產業的結構,然後去優化能源結構,」馬軍說。

他指,政府不能不調整產業結構,而僅僅寄希望於直接用天然氣去支持華北地區的高耗能產業

大規模的工業限產對地方經濟也可能產生影響,這些嚴格的措施能否持續有效推行,仍然有待觀察。

美國駐華大使館去年12月的數據顯示,良好的趨勢仍在持續

但是,對抗霧霾的戰役仍未結束。去年1228日,北京又發佈了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

倫敦國王學院環境衛生教授弗蘭克·凱利(Frank Kelly)認為:「空氣污染經常取決於天氣情況,所以一年的污染指數較低可能只是因為天氣,而不是採取緩解措施的結果。」

「因此,需要連續數年每年都出現下降,然後才能自信地說,空氣質量提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