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1-03

20年來GDP已經成長70%,薪資原地踏步

Comment
1996相比,2016台灣企業分配薪資的比例,從50%以上,降到43.91
企業主的超額盈餘,就是盜自員工薪資。

過去10年,經濟成長2.710年下來就是成長30%。若算20年,則成長了70%,而且是「現在完成式」。
薪資理應也要成長30%(或20年的70%)。
假使這樣,就是與鄰近國家相距不遠。

林伯實說,要調薪可以,要政府先把餅做大。
事實是,過去20年,餅已經做大。大企業也賺到了,卻不調薪
無良商人。人人得而豬隻。這是古人講的。


再談低薪問題    自由 20180103
告別2017年,蔡總統宣示今年最重要任務就是改善年輕人低薪問題,同時提出5大方法要終結年輕人低薪,包括產業升級與轉型、鼓勵企業加薪、基本工資調整、職涯諮詢及職業訓練、推動社會住宅等政策,以減輕負擔。蔡總統日前更以帶頭消費的方式,力挺加薪企業,並宣布將提供加薪企業實質獎勵。

台灣低薪問題由來已久,究其原因,除了全球化效應、產業外移、產業結構及經濟成長趨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分配問題。根據主計總處資料,1996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超過50%,營業盈餘占比約31%;但2010年受僱人員報酬占比降至43.8%的史上新低,2016年則是43.81%的史上次低,營業盈餘占比卻攀升至35%。與其他國家相較,韓、德、美等國受僱人員報酬占比都在55%以上,日、英更超過60,均遠高於台灣。

換言之,台灣企業把更多盈餘分給股東,此舉有助於股價表現,但員工分到的相對減少,導致薪資停滯問題愈來愈嚴重。過去10年,儘管國內經濟表現不好,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還有約2.7,每年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卻僅約1.5%,薪資成長追不上經濟成長及物價上漲。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日前呼籲「少分一點股利、多為員工加薪」,蔡總統近來不斷鼓勵企業加薪,都是希望透過分配來改善低薪。相較於調整產業結構、提供職訓等方法,鼓勵企業加薪確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許多企業也不是沒有能力加薪,問題在於,政府要提出什麼樣的獎勵政策,才能讓企業買單。(鄭琪芳)

5 則留言:

  1. 豪宅買太多、女人包養太多、政治保險投注太多、海外藏錢太多 ..... 台灣的商人,特別是大商人,有許多就是這副德性,你要他們加薪,他們想到的可能就是為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加薪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起來就大概是這樣
      仍就是貪婪、貪婪、貪婪

      貪婪的人,不會創新
      所以,只好不斷向下壓榨、對外勾結(包括政府與外國)

      刪除
  2. 小英團隊的概念,在程序上是犯了大忌:先搞一例一休,再搞低新,這樣的程序就是把經濟流程顛倒了。

    假使當初小英先注意到低薪問題,提出三萬夢,之後再來看如此條件下的工時與工休該如何才合理,俺說,不可能會讓勞工,勞團,與資方產生對工休工時產生這麼大的反彈。

    畢竟 Y = W x T,若Y是三萬,那麼以當下2018 01 01開始最低時薪 $140為準的話,則需要每月工時 214.3小時,相等於每週53.6小時。遠遠超過週工時40小時的國際標準。

    所以小英團隊原本就應該把低薪問題先端出來,最少應該反映20年來GDP的提升,讓薪資提升到合理的水準。勞資雙方有個相互妥協之後,以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再來商談工時與工休,以及彈性法則,這才能底定工休工時的邏輯,也根本不需要繞一大圈,大家搞得衝突,火大,不愉快。而最後才又回到基本問題,低薪。

    繞這麼一大圈只能顯示小英行政團隊在概念上的貧窮與虛弱!

    回覆刪除
    回覆
    1. 椰子大之言,震聾啟聵(就是驚醒夢中人的意思啦)。

      施政有次序的,顯然小英政府仍就是小專家多,點子有,缺的是系統整合者,缺的是大畫面。

      3萬與工時的矛盾,沒去解。

      若說,基本工資 ≠ 中位數工資。
      那中位數工資應該是
      53.6/40=1.34。
      140*1.34=187.6/時
      有嗎?

      刪除
    2. 蔡總統內部的矛盾,我的觀察。
      獲取政權的力量來自傳統民進黨的支持,勞工居多,加上從事軍公教體系的人大多是隱性支持者,所以造成"類階級問題"。
      獲得政權執政後,執政的系統卻是由"軍公教"體系來運作,勞工階級能進入"執政團隊"嗎?花瓶囉。
      先搞年金問題,軍公教體系雖有部分良心的支持,但是從陳前總統時代開始,實際上是職務越高砍越少,基層反而砍比較多。政策要出門,難道不需經過高官的蓋章?哪一個高官不為自己退休著想!
      年金的問題,下一波就是勞保。我個人意見是勞保的部分最好不要去動了,不然真的會輸到脫褲!
      ----------------
      今天在FB看到一位老師利用閒暇時間自己做出"洗麥機"送給透過網路認識的烘焙坊朋友,讓我聯想到教育部每年補助北中南東各區幾個大學成立"自造者工坊"中心,經費都是3千萬以上。但是這些中心的績效,論真來看,人事費是跑不掉的,但聘人來幹嘛?跑公文核銷經費啦!
      這也是政府推一大堆產業政策、計劃,投了大把的鈔票,最後換得的是一堆報告而已。
      如果政府能改變思維,瘦身當個小政府,不要想去主導甚麼,讓民間自己去做,沒有禁止的就可以去做;有紛爭無法解決時,政府是一個平台,網路時代,也可以來個全民推舉焦點團體,由焦點團體來給出判決。
      中國為何看起來"商業創新"很旺?因為政府還沒說甚麼之前,能撈就撈呀。等證明可行有錢賺,嘿嘿,中共就接手了。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