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2017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是蔡英文政府上台後首份QDR,其戰略指導原則就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問題是這幾任總統的戰略指導原則,有以下的「改變」:
李:「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陳:「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馬:「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蔡:「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哪裡不同?至少前三個,幾乎一樣。
「重層」(佈局)也要「有效」(結果),在此脈絡下,幾乎沒有改變。
梅復興提出俞大維時代的資料
「制敵彼岸,擊敵半渡,摧敵水際,毀敵灘頭,殲敵陣內」,
「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
證明了:幾乎沒有改變。或者,因少了一項「殲敵陣內」,戰略涵蓋性更差。
哪麼,國防部聯參的戰略「思考」在哪裡?
只剩下尉校級幕僚關起門來的「白先勇文風」?
「思考」在哪裡?
○()
梅復興看四年總檢討QDR
由於沒有看過原文,不敢妄下斷論。
不過,僅就媒體報導所言,有幾點初步反應:
1.) 「重層嚇阻」顯然是爭議最多的,但這似乎是用詞過於砌琢之過(有點像白先勇的某些作品!)。其欲傳達的核心意思想必是「(藉由/透過)多層次的防禦手段達成嚇阻」。這當然不是什麽真知灼見,但也説不上是什麽十惡不赦的死罪。就個人粗淺所知,英文裏原來並無這麽個字眼,但若硬要將此觀念反譯成英文,那大概應該是deterrence through
(the threat of) layered defense(s)。
2.) 海島作戰,不是滅敵,就是被殲。臺灣雖然不算太小,但畢竟還是個島(面積排名世界第38大),是以,俞老部長60年前所主張的防衛戰略口訣大致上還是難改其宗。當然,俞大維博士何許人也,豈是如今的參謀文膽所能剽竄的!?
且拿俞Sir的原文來與國防部最新的版本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他所主張的概念不僅比現今版完整,涵蓋也更豐富,思維也較細膩。
3.) 俞版: 『制(拒)敵彼岸,擊敵半渡,摧敵水際,毀敵灘頭,殲敵陣內』
今版: 『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
明顯可看出,當初講的是「擊敵『半渡』」,而不僅限於今版的『海上』。那空中來的敵人該如何應對??
4.) 除了與國防部今版另外四項大致相同外,俞版還多了個「殲敵『陣內』」,表示可能必要時亦有(敵人突破灘頭後)在本島地面戰鬥之想定,並假設會投注戰場經營(防禦陣地,強固化設施等)。 在共軍輸具日益多樣強韌,兵力投射能力快速壯大的今天,我們是否能全然不考慮本土地面戰鬥(至少在號稱「重層嚇阻」的大招牌之下)!? 很值得決策者省思。
5.) 霍總長的理念整體而言是正確的,事實上,早在2008年底就曾明確表示過,令人印象深刻。他後來雖未能接任部長,有些可惜,但畢竟思想與規劃在相當程度上得以延續,其長期影響力可能不亞於總綰兵部。
6.) (攻陸飛彈打擊能力達)1,380公里!? 這既非航浬或英哩整數距離之換算,又不接近之前報導過的雄二E射程,不知是否為翔展機最大作戰半徑加上萬劍彈之最優化射程之總和??
7.) 國防部若干用詞也頗帶玄機,尤其:「除了遠距陸基飛彈、『火箭』持續建案中…」。『火箭』!? 這是指彈道飛彈嗎!?
8.) 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那就暫時不在此園地談了。容後再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