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8-25

站在十字路口的陸軍裝甲部隊:海島型國家不需要戰車?五點破解「戰車放棄論」○王悅年 at Mews Lens(2016.08.25)

Remar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陸軍最終決策為何,選擇M1A1替換現有戰車、提升M60性能,又或是以航空兵力和機動性載具、武器戰術取代之,皆有利有弊,不過相同共識是,從政策決定到落實又是好幾年的過程,未來發展走向刻不容緩。



站在十字路口的陸軍裝甲部隊:海島型國家不需要戰車?五點破解「戰車放棄論」○王悅年 at Mews Lens(2016.08.25)
816日,陸軍裝甲564旅一輛CM-11戰車在屏東網紗溪過橋時不幸墜溪,造成四死悲劇。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意外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戰車老舊的問題十分顯著,也讓相關議題沉寂許久後再度浮上檯面。

主力戰車現況
我國陸軍目前擁有兩款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分別是購自美國的M60A3 TTS(代號巴頓Patton)與CM-11(或稱M48H勇虎式戰車,總計約900輛。雖然數量非常可觀,惟現代國防早已不是數大便是美的世界,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戰力,恐怕需要大打折扣。M60屬於第二代改良型,CM-11更是只介於第一代與第二代間,在準備邁入第四代的戰車世代分類中均非常老舊,不論是105公厘主砲、裝甲防護、馬力、機動性,早已不符合現代標準,加上妥善率長期欠佳,有多少戰車能夠有效地投入戰場,數字可能非常不樂觀。

在質與量都受到極大限縮的困境下,陸軍雖在多年前就想籌獲下一代戰車,但至今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近年來,國防建軍方向有所轉變,陸軍重視航空兵力,2008年與2010年分別購得最新款的AH-64E攻擊直升機30架與UH-60M通用直升機60架,耗資新台幣約1,700億元;再加上雲豹裝甲車研製完成,以及反裝甲武器之活用,「戰車放棄論」呼聲乃漸漸傳出。

與放棄戰車論的對話
雖然「戰車放棄論」提出諸多主張,也有其合理之處,且依照高層建軍方向似乎取得上風,但陸軍內部始終有不小反對聲浪,本文以下針對部分論點提出想法。

1. 海島、防衛型國家不需要戰車?
縱觀全球較具經濟規模的島國,或是安全威脅不來自於陸地、城鎮高度發展之國家,包含日本(600輛)、英國(407輛)、西班牙(327輛)、義大利(200輛)、新加坡(196輛)、加拿大(146輛)、葡萄牙(133輛)、澳洲(59輛)、丹麥(57輛)、荷蘭(48輛)等等,都仍然維持一定數量的先進戰車部隊,而台灣始終面對來自中國武力威脅,近年來「不對稱作戰」成為顯學,但海軍縱使發展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沱江級巡邏艦,造艦想定仍維持多艘大型驅逐艦與巡防艦計畫,以期達到高低搭配與互補之效。此時獨步全球推出「戰車放棄論」,單純地以各種反戰車飛彈、火箭應對,恐讓陸軍臨場戰術選擇受到限縮。

2. 與其購買M1A1,不如提升現有戰車?
提升現有戰車水平,或許是在新武器籌獲受阻且財政困窘下的權衡之計。論及M60,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雷神Raytheon)等國防承包商皆曾提出升級案,但費用高昂與購買新車差距不大;而價錢較便宜的以色列、土耳其M60T方案,針對土國陸軍170M60升級在2002年就花費超過200億新台幣,經過10幾年通貨膨脹後價格勢必大幅上升。

再者,由於升級案牽涉主砲、引擎、裝甲,幾乎是全面翻修,而我方戰車這些年來的保養品質,將直接牽涉到車輛體質具不具備升級條件,加上國防預算有限,M60升級完成後要有再戰10年以上的準備,這項投資能有效延壽多久,符不符合戰場強度要求,都是未定之天。

3. 台灣的戰場環境不適合比M60更大的M1A1
其實單就戰車大小而言,M1A1艾布蘭Abrams)與巴頓的差距相對有限,兩者僅在車長相差約5%,車寬幾乎一樣,艾布蘭車高是顯著地矮了約20%,最快速度更是以68公里完勝M6048公里,其餘綜合性能評比也都有所強項,也因此M1A1雖然車身較重,但比較下機動性還是勝出。

談到戰場環境,雖然台灣山多平原少,城市空間稠密、溪流遍布、道路品質欠佳,這些看似都讓主力戰車處於不利的位置,但適應地形,其實正是履帶車對上輪型車的最大優勢。

很多人主張,一輛M1A1動輒超過60噸重,可能會「壓壞馬路」云云。對於這點,筆者認為台灣大型重車在經過改裝後,新聞偶爾也可看見動輒50噸以上的砂石車在路上奔馳,況且一台戰車是以履帶運作,平均分散到每單位面積的重量可能還較低;更甚者,美軍這幾年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投入M1系列作戰,台灣道路品質應不至於比這兩國差。如果仍覺得不足,解決之道應以長期專案來改善路面水準,這不僅有助於裝甲車操作,平時對一般車輛而言也有相當助益。

4. 以空騎單位取代裝甲部隊?
在國軍陸航戰力突飛猛進的今天,鑑於戰車目前尚無有效反制攻擊直升機之對策,以空騎單位取代傳統裝甲車,也是其中一派的論點。他們指出,兩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阿帕契(Apache)、眼鏡蛇AH-1 Cobra)攻擊直升機,乃至於A-10攻擊機,應付伊拉克地面部隊皆得心應手,打擊效率顯著,也建議台灣可以朝此建軍方向思考。

但這論點忽略的是,空中打擊效率再高,最後仍要透過傳統陸軍進行掃蕩,尤其解放軍與國軍在數量上有極大落差,台海戰爭存在著演變為持久消耗戰的可能,對於戰機、直升機這類高精密武器而言,出勤率與戰爭持續時間呈反比,因此哪怕擁有最久遠空騎操作歷史的美軍都維持了全球前三大規模之主力戰車部隊,皆可看出兩者關係應是互補而不是替代。

5. 後勤問題
換裝一項新武器,絕非「會使用」就好,若換裝M1A1,將面臨油耗較高、首度接觸120公厘戰車砲彈,整體後勤補保體系都需一併更新,是一項浩大工程。但筆者認為,現有戰車妥善率非常低,且艾布蘭能帶來的效益十分龐大,這樣應屬必要之痛,雖然剛開始會面臨複雜問題,但只要換裝完成,將現有戰車按階段除役後,其實裝甲部隊的後勤與擁有三款主力戰機之空軍、以及高達六種直升機的航特部相比,反而會單純許多。

結論:決策刻不容緩
正如同軍艦設計訴求損管一樣,在戰場上,一台戰車難免會被砲彈擊中,此時如何確保車輛擁有最高的戰場存活度,不僅可以保護武器資產,更可保護人員的生命安危。不論設計數據有多先進,或是在演習表現有多亮眼,都敵不過豐碩的實戰經驗來得可靠。而綜觀西方國家設計,大概僅有艾布蘭與英國挑戰者Challenger)系列擁有上述戰場經驗,也讓M1系列戰車堪稱陸戰王者。

面對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解放軍而言,艾布蘭戰車跑得快、可適應更多元地形、裝甲厚、砲管粗、車身矮等等特色,以及與M60相比所能帶給敵方的嚇阻力,更是一個檔次以上之差別。

其實數年前,台灣就傳出將在「銳捷專案」向美國購買120200輛經過性能提升的二手M1A1主力戰車,陸軍一再爭取,但該案似乎胎死腹中。筆者認為,不論最終決策為何:選擇艾布蘭替換現有戰車、提升M60性能,又或是以航空兵力和機動性載具、武器戰術取代之,皆有利有弊。不過相同共識是,陸軍裝甲部隊現在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尤其從政策決定到落實又是好幾年的過程,最不樂見就是以現狀無限期拖延之,未來發展走向刻不容緩,期待國防部能在防衛需求與財政考量間得到最妥適之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