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5-03

小房運動

Comment
台灣人的平均房屋面積,顯然比日本多很多,但台灣平地人口密度卻大於日本很多。
台灣人住這樣大的房子,看起來只是建商推出的商品如此,以及沒有計劃的買東西所以要地方放而已。

在灰塵特多的台灣,擁有大房子打掃起來,很累人的,所以只好每年過年前掃一次。

小房運動已經很久了。甚至於,是美東來自於歐洲的傳統生活方式。每間約5-10坪吧。
不過,這種房子都在稀疏的森林中——雖然房子小小,但是土地不小。

反過來看,台灣的稅制與利率的失衡,讓租房不如買房(鼓勵了投機客以別人的租金繳貸款利息還有剩餘)。影響所及,就是社會資本(包括金錢、物質與人力)集中且浪費在不動產上。
華人雖然很會賺錢,但經濟模式其實很原始:只會囤積居奇。從金融保險業到不動產業都是。社會的肉食階級都只是囤積而已,一點創造力與貢獻都沒有。



不做房奴 夫妻百萬打造迷你屋○聯合 (2015.05.03)
莫利森夫婦(Gabriella and Andrew Morrison)搬到美國俄勒岡州南部一個人人羡慕的社區時,以為住進了夢想屋。但是六個月後,就後悔做出這個決定。

莫利森太太說,他們發現美夢其實是噩夢,為付房貸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壓力大增,讓他們覺得有如房子的奴隸,開始質疑如此辛苦是否值得。

不久後,這對夫婦從謝佛(Jay Shafer)的著作「小房之書」(The Small House Book)得知小房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發現他們想以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所以他們處理掉九成的財物,賣掉房子,搬到墨西哥待了五個月,住在一個活動屋裡。

莫利森夫婦在這段時間體會到生活愈簡單,他們愈快樂,便決定設計和建造一棟小房自住。搬回俄勒岡後,他們就著手進行,剛開始親友對他們的計畫抱以懷疑眼光,那時沒幾個人聽說過「小房運動」,大家都認為這對夫婦不切實際。

但是四個月後,這個221平方呎(6.21)的迷你屋大功告成。莫利森夫婦花了22744美元(約新台幣70)蓋房子,另外花了1345美元(約新台幣31.8)買「宜家」(IKEA)的櫥櫃和電器。他們從這個蓋屋經驗累積了滿滿的心得,便設立TinyHouseBuild.com,傳授如何自己動手建造小房。

莫利森夫婦現在住在五畝的鄉村土地上,小房除了夫婦兩人外,還有女兒、一隻貓和一隻狗。他們說,他們打算每年有六個月住在墨西哥的海邊,但是這棟小房將是他們永遠的家。


2 則留言:

  1. 房子再小, 政府還是要抽property tax稅,
    五畝的鄉村土地上 稅金必定數千圓
    美國沒法逃 墨西哥也許可以

    回覆刪除
  2. 房屋雖然小,但是感覺悶的時候出門就是自己的土地。

    一般夫婦如果住這麼小的房子,但沒有大院子,大概下不了蛋了。

    台灣少子化的原因之一是於都會區住宅過小,柯P想要提供的社會住宅其實還沒大到能解決少子化問題。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