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5-18

九二共識與維持現狀:誰在拆外交鷹架?

外交談判雖然是以白紙黑字結尾,過程卻是深奧的藝術。若直來直往無法達成目的,主事者便須通權達變。


以外交理解而言,「九二共識」是典型的談判藝術——agree to disagree。談判雙方因創造了「文件上無,言說上有」的虛擬話術,而能大打模糊仗,期望走一步就賺到一步。至於未來的爭議,等環境條件有了改變再說。

海峽雙方在1992年討論「何謂一個中國」時,並未達成任何白紙黑字的協定。雙方只好循agree to disagree的技法,以中文「各自表述」來呈現爭議與擱置爭議,目的在讓談判能繼續下去。此手法類似於1972年美中〈上海公報〉,季辛吉也不厭其煩的說明其中各說各話的奧妙

根據蘇起在《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自述,「九二共識」是2000年由其重新包裝「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產生的虛擬話術。兩岸在「不說破、不定義」下,的確完成了許多協議(至於這些協議是否逸脫國會監督、利益私相授受、漸失立場,甚至有否海外貪瀆等瀆職背信,那是另外的事情)。

在「談判藝術」上,蘇起這番意見是說得通的。不過,在同一本書中他亦以「法律文件」的視點解釋:因雙方在討論「一個中國」時曾交換諸多電文,可以證明「一個中國的共識」是實際存在的。

就理論裡,在法律解釋或條約解釋的邏輯上從無「最終的法律或條約不存在,反而是過程中的討論電文有效」這等荒唐事。蘇起為己辯護過於急切,反而畫出蛇足而貽笑大方。

若並陳「法律文件」與「外交談判」兩個視點,來理解所謂agree to disagree的「九二共識」,也是相當有趣的互補——就法律文件來看,「說無」完全正確;就談判藝術而言,「說有」也成真。李登輝與民進黨「無九二共識」的見解,屬於前者;國民黨的主張,則為後者。所謂「正看成嶺側成峰」,拘泥一端則不見全豹。

然而,由於談判藝術上的agree to disagree本身並無固定性,只是為長期談判而備用的外交虛擬工具——需要時眾人尊如聖經;橋段一過水,隨時可棄如敝屣。「九二共識」就好像鷹架,房子蓋好了,鷹架就要拆掉;或者,設計變更了,鷹架也要拆掉。這是其作為工具的本質。

此類談判藝術,其操作關鍵是「不可說破、不可定義」。切不可實樓未成,鷹架先拆。只要一方企圖定義、說破「虛擬的共識」,那雙方即無agree,只剩下disagree。即便是虛擬的,談判雙方仍受約束:當一方企圖定義、說破的同時,即給予談判對方「否認、翻臉」的權利。掌握這點,再看看七年間中國的進逼事實,台灣(特別是長期被美中不信任的民進黨)在兩岸交涉地位上便能重新歸零,柳暗花明。

近日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主張,更補充其近似於美日的立場,獲得美方學者正面回應。[1]一如虛擬的「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基本上也是不可說破、不可定義的外交藝術。更妙的是,它在李登輝時代便實際驗證過。它讓兩岸保持了相當長期的和平,當然也順帶度過了當時國民黨政權的正當性危機。

遺憾的是,馬英九居然回以「七年前的現狀或現在的現狀」。馬的回應破壞了前述「不可說破、不可定義」的外交大忌。自以為捍衛「九二共識」的馬,或許只意識到破壞政敵的政見,但這一問反破壞了兩岸和平的未來性。馬所自詡為唯一政績的兩岸和解,已功虧一簣。




[1]  「當然會有如何達成兩岸穩定的關切,但美方心態開放,傾聽其它建議,這最終將是民進黨與美方需解決的項目,就她瞭解,「九二共識」並非就是唯一的方向。」〈葛來儀:美不對台總統候選人施壓〉,中央社,2015.04.23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504230063-1.aspx    

3 則留言:

  1. 分析得好!精采!

    現狀,是一個隨時變動的常態,既是變動,又是常態,字詞本身就已經帶有既因又果的先天矛盾成分,是一種內鍵的Recursive。 例如:A老陳是善變的人。B老陳的立場永遠不變。兩句連接的結論就是老陳的善變是永遠不變。那麼試問,老陳是善變或不變?

    這種邏輯,不僅中華人喜歡採用,山姆大帝也喜歡用,畢竟這種修辭是外交界最喜歡用的慣用語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
      並不是很多人能理解這種「無形且變動的存在」,遑論利用。
      多數人是以「有就有、無就無」的機械式二分法來看世界。

      Ajin兄下的「既因又果」註腳,真恰當。

      刪除
  2. 接續:

    一中,既有 ”各表”,定義上而言,總數鐵定大於 ”1” ,那又何來 ”一中”? 同樣,92共識,事實上是各表了。既是各表,何來共識?再次證明上述邏輯規則的被使用。

    然而,從這些巨霸們喜歡賣弄Recursive邏輯ABC的外交詞句,俺得到一個結論,台澎是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因為除了打這種字詞邏輯戰之外,根本不可能崩出全武行的鐵公雞。在這前提下,不管怎樣,就是讓字詞邏輯對打擂台能繼續下去就對了。根本甭去擔憂啥最終,長期目標是怎樣,就如凱因斯說的: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ll die.)

    佛曰: 不可言也!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