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蛋停工,又報備施工。經過姚立明說明之後才知道柯文哲的路數,的確是以戰逼和。
遠雄根本沒在施工大底。存心擺爛!扯爛污後再來亂指一通。過去一兩個月,大巨蛋已經事實上停工。
所以,監測數據才會加劇惡化。
余烈說:要回填B4與B5。還要做1m厚的連續壁長城,隔絕大巨蛋基礎與板難線。
所以,監測數據才會加劇惡化。
余烈說:要回填B4與B5。還要做1m厚的連續壁長城,隔絕大巨蛋基礎與板難線。
當地,軟土層約50公尺深。大巨蛋必然使用筏式基礎。
也就是大巨蛋像一艘船,只是它不是浮在水上,是浮在泥土上。
大底沒完成,就好像船底破洞,當然會進水,也會湧砂,非常危險。板南線,會因為軟土層被淘空而潰損。
所以要報備施工,趕緊將大底完成。
問題是,假使它是一艘船,則由於B4與B5與其他地下層與地上層成剛性連結。
所以回填B4與B5,並不會使基礎穩固。反而會使得船體加重。
好像載滿鐵砂的貨輪,船會在土中沈得更快。可能會將附近建築物(包括板南線隧道)拖下水,喔!不對。是拖下土。
以上只是定性看法,實際上要定量計算。
很頭痛!
多慮了!
回覆刪除平地挖了很深的大洞,沒作好防制措施,旁邊的建築物下方泥土可能會被擠壓到該大洞導致建築物傾斜、崩塌或下陷是常識。
以地面上建築物喻船會沉沒,會將附近建築物(包括板南線隧道)拖下水---沒邏輯。
若建築物會沉沒,其下面土方會到哪裡去?難道土方會憑空消失?
船是比喻、是形容。
刪除載重過重,在船的話是沈沒。
在建築物的話是下陷(因為建築物更重,超過原始設計基礎的負荷)。
該處土方,是黏土,是可以緩慢流動的彈性體。
不比砂礫層。
但大巨蛋不容易歪斜,只會因受力不平均而龜裂
而變更設計那樣多次,還增加地上量體,基礎重新計算設計過沒?
想想,大巨蛋屋頂在兩天頂升連結,自重瞬間增加。
但式基礎還繼續施工到半年後的今天還沒完成——基礎還沒完成(承重力不足),自重便大致就緒。
也就是那時起,多數監測資料開始出現急遽變化。
建築物,也有歪斜或沈沒的,最著名的一個在比薩,成為景點。
永凍層上的建築物,近年也有歪斜的。這些都是建築物與基礎的關係改變的後果。
我懷疑:要回填時,可能要將B5大底打掉,以使回填土方的重量與建築物本體分離,使多餘的土方重量分散傳到地底(即便不是岩盤)。
一樣的,這是定性的看法。
或許這一切都在安全率範圍之內,但我很懷疑。
因為公開出來的數據不是這樣的。
*******——基礎還沒完成(承重力不足)*******
刪除——巨蛋基礎還沒完成不是承重力不足,而是怕反壓不足----承受地下湧土反壓 (因由捷運地下泥土受捷運壓力,其地下泥土轉向反湧出沒完成基礎的巨蛋地下室----巨蛋挖太深了)。
故巨蛋大底基礎完成後較為安全。余烈說:(除了基礎完成還)要回填B4與B5,(大底基礎雖完成但怕不足百年安全,為了是要平衡兩邊壓力,這就說明為什麼捷運旁施工需離捷運50公尺)。余烈還說:(並且)還要做1m厚的連續壁長城,隔絕大巨蛋基礎與板南線。
我們講的,差異並無那樣大。
刪除1. 基礎未完成,指的是半年前,不是差兩片大底的現在。而當時,巨大的靜態負荷,是瞬間加上去的(相對應的基礎進度先跑到地位,還是後到?)
2. 余烈的說法,著眼在土壓,我同意是有的。
但是,對於回填所增加的自重,是否會產生(側壓之外的)額外問題(即鉛垂壓力)而該修正?
物理上,從固體到氣體都是彈性體,差別僅僅是時間(從千萬年為度到瞬間)。這我也同意。
余烈建議:1m連續壁做50m深,這我也同意。
的確是救板南巨蛋間12.7m距離的補救方案。
判斷:50m深的數字,是來自巨蛋的22.6m。
這方案的頭痛之處是:很難安全施工。
所以才有回填的激烈方案。
我認為,回填才一勞永逸,但要邊回填邊將大底打掉。然後在B3重新做大底。
這也是激烈手法。
要不然,就是拆掉大巨蛋整個上部結構。
更激烈了。
妖棋士:
回覆刪除余烈 , 台灣這幾年的新聞 經常出現 單名的人物 ! (題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