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2-08

共享經濟,是真是假?

Comment
相對於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其實已經算老了,但我絕對不承認。



共享經濟的下一步:取得政府和大眾的信賴○Business Next (2015.01.21)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076
約莫從2010年以來,全球網際網路市場興起一股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以AirbnbUberLyft等新創企業為首,這群新創公司通常以線上中介平台自居,打破過往私人企業經營的概念,將每個產值或商業單位縮小到個人。每個人都可以藉由線上中介平台提供或「分享」各種商品或服務。這種商業模式更像是打工族,因為人人都可以在自己閒暇之餘,將自己的汽車或房間出租,加入共享體制的一環。

全球共享經濟的資本額已經破新高。以Airbnb為例,今年市值已經超過100億,比傳統的高檔飯店業者市值更高。而Uber目前的市值也超過182億。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所提供的數據,全球共享經濟市值在2013年已達260億,預計在未來幾年將可衝破1100億,比全美的飲食產業價值更高。

有些人質疑共享經濟根本不算創新,因為他只是搭著網際網路的平台,將現有的飯店、交通等傳統產業順水推舟的推上線上化而已。酷米移動CEO許世杰更質疑Uber只是以「共享經濟」包裝,規避了運輸業的責任與風險。

共享經濟遭各地政府打擊已經不是新聞。而最大的爭議點往往在於執政者從消費者保護的觀點質疑平台存有用戶安全、隱私上的問題。另外,共享經濟的勞工保護問題也讓人質疑。當Airbnb上出租的房間發生安全事件時,責任歸屬究竟要由上架服務的Airbnb負責,還是提供飯店服務的個人店家?

以電子商務產業來說,各國對於線上商品的責任歸屬依照不同案件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至少美國eBay、中國阿里巴巴都自掏腰包進行商品審查制度。美國總統歐巴馬雖然公開表態支持網路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但討論的範圍應該只侷限在「內容」產業,意即我們反對YouTubeGoogle等網路平台增設言論審查制度。但媒合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共享經濟呢?

共享經濟是否屬於媒合產品中介角色值得討論,而區分的關鍵應該在於服務公司是否單純只屬第三方角色,只提供平台,而非直接提供消費者服務。

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宣稱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創造工作機會。例如Uber就稱他們三年內,在紐約已創造出13千多個工作機會。

但現在各國法規卻成為最大阻礙。哈佛商業評論認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各國政府還不熟悉這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二方面是因為這些新創公司遭質疑只是換了包裝,打擊傳統產業來賺取獲利

所以,哈佛商業評論認為,共享經濟業者應該要開始著手取得外部驗證,取得大眾和政府的信任。例如加入產業聯盟或產業工會,或適度的釋出資料(Opne Data),減少法規顧慮。例如如果有事故發生,Uber這類公司可以立即提供檢調單位行車記錄,讓當地政府知道資料是可追蹤的,減少管理者的疑慮。最好共享經濟業者還要提供一份好的數據報告,來證明你的服務確實比過去好。例如Airbnb就曾提出一份報告表示,Airbnb出租的房間比一般飯店業者更便宜。

國外媒體Medium.com中曾提到,共享經濟的出發點奠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Airbnb邀請陌生人來自家住、LyftUber讓陌生人搭上自己的私家車。但現在看來,共享經濟還是必須要先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先取得政府和人的信賴,新經濟體才得以延續下去。


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李開復Business Next (2015.02.05)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267
什麼是「共享經濟」?《經濟學人》的定義「在網路中,任何資源都能出租」說的沒錯,但是沒有表達共享經濟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以下5點:
1. 閒置資源被激活
閒置的資源是巨大的浪費。比如說一輛車只有4%的時間在行駛,96%的時間是停著的。這96%停著的閒置時間都是浪費的。換一個說法,如果世界上50%的車都在行駛,那麼世界上的車輛就可以減少92%。交通擁擠、能源耗損都會大大下降。

2. 傳統時代的資源出租和中介將滅亡
傳統經濟中很大的一部份是中介、代理、渠道商收著不合理的費用,提供無增值的標準服務。但是在共享經濟裡,經過網路就可以讓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直接搭配。比如說租房租車中介、廣告代理、出版商、計程車行、月嫂介紹所、清潔工介紹、婚姻介紹所、高利貸甚至銀行貸款。這些傳統中介都會逐漸被共享經濟消滅。
哪些會先滅亡呢?利潤越高越先滅亡,附加價值越少越先滅亡,服務越標準化越先滅亡,越沒有(過時)法律法規保護的越先滅亡

3. 資源「擁有權」和「使用權」拆分
當我們能不必花錢去購買那些可以按使用付費的東西,我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比如說:當有一天有出租自動電子車,隨要隨到,我們就不必買車,可以把錢花在別的地方。

4. 共享經濟才剛剛開始
共享經濟的第一批創業(UberAirbnb)只是用精實創業解決一個單一的問題。例如Uber現在也只是讓有車族可以靠做司機賺錢,並分到比較多的利潤。下面,一旦車子跑起來,也可以提供送貨、跑腿、導遊等工作。以後再加上電動車、自動駕駛,就成為科幻片看到的情景了。

5. 世界現在真的平坦了
Tom Friedman在《The World is Flat》曾給世界青年建議:世界在產品和生產是平坦的,所以不要從事無創新的生產工作,若不能做有熱情有創意的青年應該考慮服務業,才不會被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工或機器取代。

但是隨著共享經濟的來臨,大部份的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服務中介必然有滅頂之災服務者也會面臨各種挑戰(Uber CEO去年就說過:「如果你嫌Uber貴,不是因為車貴,是車裡的另一個傢伙貴。」)。



6 則留言:

  1. "比如說一輛車只有4%的時間在行駛,96%的時間是停著的。這96%停著的閒置時間都是浪費的。換一個說法,如果世界上50%的車都在行駛,那麼世界上的車輛就可以減少92%。交通擁擠、能源耗損都會大大下降。"

    從本來只有4%的車在路上跑變成有50%的車在路上跑,擁擠與能源耗損應該是增加的吧?何況道路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本來已經飽和,用這種方式能擠出的額外容量其實應該有限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章這段寫得不清楚:

      依我理解,應該是「4%的時間」提升到「50%的車(時間)」。也就是利用率提升15倍。
      假使「完美模型」的條件下,車子的需求,應該會降到現在的1/15。
      也就是說,道路使用應該降到1/15。

      這裡會有衍生現象:
      1. 車子很快(時鐘時間)會壞掉。所以,很快(時鐘時間)要買車
      2. 車子的銷售,會減少。

      兩者的相乘效果,不知如何?

      這是新經濟模型的測試,會經過許多失敗之後,才成功,或者呃~~繼續失敗。
      繼續換個方式,實驗。



      刪除
    2. 這說的4%是你需要製造一萬輛車來應付四百個運輸需求
      如果把效率提升到50%,你只需要製造八百輛車 (減少92%)

      例如我們知道飛機白天幾乎通通都在空中移動
      想像一下如果只有4%的時間在空中,會需要多少停機坪
      運能會下降多少

      刪除
  2. 老了,未必可以看得見,但確確實實是如此呈現著進行式。理論如此,模型如此,只是移動得非常緩慢,一般人很可能無法感受,但事實上確實方向如此。

    工業革命後以消費帶動的經濟發展,呈現出量多與快來達成資本集中,這些都在2008年金融海嘯達到最高峰,而且此後數位化的世界,也必定把過去透過製造業的生產方式徹底改變。工商鏈撤必定被打破,只因Mass Production 變成 Production by Mass.

    此後經濟發展所依藉的是不斷的概念修正與創新。這包掛新典範的建立。農產品的價值勢必超越工業產品價值。貨幣的定義也必定受到衝擊,也因此M1, M2, - - - 都必須修訂其涵蓋範圍。金本位的貨幣存底,或外匯純底,國際貨幣標準 - - - ,都必須考慮到新型態的經濟,包括網購,3D打印,數位化的服務行政,BITS dollars,clone species - - - -

    財富集中不是成功的標地。也因此,共享經濟只是其中的一個必然,也不是全部。

    回覆刪除
  3. 將來潮流走向,也之所以如此,所以俺一直非常樂觀,中華價值僅能還存留在IQ特底的人腦內,信義計畫區的那些BOT案都必定是belly up的結果。因為這群製造妖魔鬼怪的人,以為中華價值可以因北京過去30年的英既高速發展,而認為中華價值可以征服全球。錯了,將來的全球走向是完全沒有絲毫中華成分的。

    一句話可以證明俺的判斷絕對正確:數位化的世界是講求精準,而中華思考是絕對與精準相離無限遠距的。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