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舊文重刊
【原文刊登】
【原文刊登】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勝,獲得該黨有史以來最好成績。選舉結果不僅提振了民進黨、衝擊到國民黨,實際上也必然影響兩岸關係,甚或使其產生質變。
上述傳聞真假不得而知,但觀察兩岸關係的蛛絲馬跡可知:轉身的時間在或許早從太陽花學運後就開始,而且身段極其謹慎微妙——型塑「九二共識」於無形。
11月25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參加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揭牌儀式後回答媒體「偏綠的柯文哲當選後是否有和大陸對話的基礎?」他以一般論回答:,「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認同九二共識」。[1]當天柯文哲立即回應:他長期以來對九二共識最大的疑慮是「到底內容是什麼?」又成竹在胸的表示:「自認對中國、中國人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管台灣喜不喜歡,跟中國交流是必須的,但重點是如何維持台灣的主體性。」他認為雙方應該在「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四個互相』的原則下進行。中華民國是底線。」[2] 勝選之夜柯文哲不忘表示:上海和台北年度雙城論壇必將持續。路透社記者在勝選記者會上問的也是兩岸。這豈是偶然!
但柯文哲以「四個互相」來回應張志軍「九二共識」的試探,並非毫無頭緒。
回顧今年5月7日,習近平主動邀約宋楚瑜到北京。這是台灣於四月間發生「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後,習近平首次與台灣知名政治人物會面。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罕見的以逐字唸稿方式提出中國對台灣政策的「四不原則」:
-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
-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
- 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
- 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
當時,宋楚瑜則回以「四個體諒」:
- 多體諒台灣同胞的台灣意識,但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
- 多認識和體諒最近台灣的自主性公民意識,畢竟台灣跟大陸政治和社會制度不一樣。
- 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大陸應多體諒台灣的民主體制。
- 台灣經濟多元自主,很多中小企業白手起家、在各地打拚,請多體諒他們的處境。
涉外關係中主角公開會面只是過個場,宋習兩人以「四對四」的形式交換對兩岸交流的立場,背後必然有繁雜的幕僚作業,絕非臨時起意。雙方似乎以「不提一中」的迂迴,嘗試著處理長年難解的「一中」爭議。
與此相對的是蘇起在選前一個月集結出版《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在書中,他回憶過去兩岸如何以迂迴方式尋求妥協的過程。他在第一章斷定:1992年辜汪會談中雖未簽署一標題為「九二共識」的書面文件,但雙方確實有許多討論「一個中國」的往來函電與各自表述——等於「換文」,足以證成一個(法律的)「九二共識」。但他接著在第四章補充:其在2000年發明(政治的)「九二共識」一詞,乃是企圖以一種 “Yes, But” 的「共同包裝」,來調解北京的“Yes”與民進黨的“No”之間的鴻溝。
如果蘇起承認「九二共識」只是「共同包裝」,則等於賦予「九二共識」可因時勢之需而被修改,甚至被放棄的工具性格。蘇起的書,似乎在為一個時代蓋棺。
而今,無黨籍柯文哲的勝選讓他僅次於馬英九,成為台灣政府的二號人物。柯的「四個互相」,份量足以與習的「四不」與宋的「四體諒」相互輝映。
喧囂近15年的「九二共識」,或許已到了雙方審度時勢改懸更張的時候了!選後國際社會接下來將關注的,必然是作為最大政黨,有實力問鼎2016總統的民進黨,要如何順應時勢重新論述兩岸事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