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嚴肅話題,有時會以花邊型態呈現。
名人買藝術品,到底是愛藝術品還是愛增值?
他們會說,前者。
或者藝術品好洗錢、逃稅、進貢高人?
他們會說,絕無可能。
藝術品與通貨一樣,本來無價。
出品之後的價格是喊出來的,所以要權威機構出面。
背書兼昭告天下,就一槌,隱藏在供需法則下。
不是嗎?名人怕賠錢(說成沒面子),所以吞下偽作。
這是什麼供需法則?
但,誰吞下偽作,誰又有真品?
名人嘛,隨便說也自然有人跟隨。
權威機構,不作聲了。
「藝術界也開始爭論他的作品究竟是偽作,還是一種藝術?」
看起來藝術品是「價格」作意,從出品之後一直如此。
這一個大LOOP,如何解脫?
紀錄片「蘇富比偽畫大師」中,從小就有繪畫天份的沃夫岡貝特萊奇發現「賣一幅2000萬的畫,比賣一幅2萬塊的畫更容易,因為沒人會認為那是假的」。從此展開40年的偽畫人生,連好萊塢笑匠史提夫馬丁都曾花3000萬台幣買過他的畫。
貝特萊奇已賣掉300幅偽畫,海撈18億台幣。藝術界也開始爭論他的作品究竟是偽作,還是一種藝術?
多謝分享,世界真有趣。
回覆刪除真是假,假是真。
要趕緊買來看!
這個維梅爾假畫事件,非常有戲劇性,可卻是真實故事。那名偽畫製作者曾畫了很多維梅爾的假畫,其中一張還在二戰荷蘭「德據時期」賣給納粹將領戈林,結果他戰後遭控把國寶賣給敵國的通敵罪,為了不想當荷奸被吊死,他只好承認那是他畫的假畫。
回覆刪除從台灣最近的一些假貨事件,正可看出贗品之所以能橫行於世,除了造假者的奸巧與無恥之外,共犯結構以及一定的社會文化與政治文化,也是讓假、騙、山寨品得以興旺的溫床。這本「不存在的維梅爾:偽畫家、藝術史家、犯罪集團和納粹合力搬演的世紀騙局」的精彩之處,除了詳實說出原本就很戲劇化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他還從「為什麼那麼多本來應該不笨的人,卻如此輕易受騙」的角度,論及偽造業的流通體系(共犯結構)和當時的思想氛圍與審美品味(價值文化觀)等問題,提出更有深度的視角。
回覆刪除「為什麼那麼多本來應該不笨的人,卻如此輕易受騙」
刪除註解得真好!
不是智力問題(笨,從而分辨不出),是心理問題(貪、懦弱)
心理狀態會障礙認知,一旦認知被自己障礙,再聰明的董事長(如高雄氣爆)也會做不可思議的事情。
印象中,有電影描述林布蘭的偽作者,好像是林布蘭委託的畫家
回覆刪除我好喜歡那片,卻忘記名字
這叫什麼呢?
商業?
假使有個偽畫展,說明來龍去脈,一定很有趣。
回覆刪除絕對有讓人們從迷失中返璞的效果。
但這要很有勇氣,因為很多「假的財產」或失去「真的價格」。
很多電子新貴(已經變成老貴),恐怕要感嘆:為何而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