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08-01

高雄氣爆後續:複合災難?

一碰到事件,相關人等就胡言亂語或撇清責任。

一切該由事實與證據來說話。確定的事實是

1.  有人聞到濃濃瓦斯味(八點多起)
2.  雨水下水道有噴冒白色氣體
3.  有氣爆(包括人孔蓋、路中央下方的原料管線,時間在近午夜)

沒有提供證據的「指證」是
1.  中油說是中石化,中石化說是李長榮。都沒出示證據。你們頂多只能說「不是自己」。

2.  經濟部長說是丙烯(相對空氣比重1.8)。他怎知道?證據何在?記者要去追!

3.  說出禍首是丙烯,幾乎就指出哪間公司。或者,他是事先「圈定」公司,再說「確定」原料丙烯?記者要去追!

4.  並烯無味,那居民聞到的瓦斯味是什麼東西?是否也有瓦斯外洩?記者要去追!

5.  是否瓦斯外洩引起氣爆,再引起管線氣爆?(兩種爆炸)

6.  假使為原料管線氣爆,則爆炸點應該呈現直線。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樹枝狀。是否表示:外洩氣體進入雨水下水道,在下水道中瀰漫、引爆,同時炸到原料管線?

是不是複合災難?
還在搶救中,口水就噴成一團。噴口水的,證據在哪裡?


至於「張天安」提供的GIS套圖,這是證據研究的開始。值得鼓勵。
但就方法論上說,有缺點。

由於都市天然瓦斯管線都是沿著道路與巷道舖設,所以像這次沿路爆炸的事件,一疊圖,兇手「永遠是」瓦斯管線。這是,擬似證據!可以提供思考方向,不算好的證據。

45 則留言:

  1. 台灣的家用天然瓦斯,欣字輩的,都是有背景的,很巧都沒有人點名。
    可以確定的是,電視上看到的溝是雨水下水道,所以有比重高的氣體充滿下水道,在爆炸後將路面整個掀開。
    而爆炸後持續燃燒的小管線是天然氣管,不說各位可能不知道,那是塑膠材質的。
    現在不清楚的是,巷道內的爆炸,是天然氣管造成的,還是跟下水道是同一來源?
    水溝蓋冒的白煙應該是比重高的氣體,不像天然氣,而中油的天然氣沒加臭劑,民營的有加。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過去,大概是用 PVC 管吧?
      現在新設的瓦斯管線,以我所見都是 HDPE 並以端面研磨、熱融對接方式舖設。
      相當具有韌性,不易破損。

      沒錯,巷內也有爆炸的。
      顯然不是石化原料管線的「直接爆炸」。
      而是:天然氣管外洩爆炸,
      或者:石化原料管外洩到雨水下水道累積後爆炸。

      注意看照片:一整排的爆炸,低點在街道正中央。
      有RC結構。
      判斷是雨水下水道(高雄有共同管溝嗎?)
      官員說,石化原料管線借用雨水下水道。
      看爆炸畫面,可信度高。

      但,那,下水道截面積就因此減少,而阻礙了流水,降低排水能量。
      這部份石化公司有違法問題!

      要思考「複合災害」的可能性!

      刪除
    2. 我指的就是hdpe.也許在國外很好用,但是重點在回填細沙要確實,而且台灣愛挖路是出名的,後面的施工者會確實回復不是他施工的管線嗎?
      下水道會爆開應該是比重高的氣體因地勢而匯集並充滿造成。應該沒有借道並行的問題,不然溝道中會有殘留的管道及管支撐。

      刪除
    3. 所以,有可能是小洩漏的集中沈積。
      假使是管線新鮮的外洩,爆炸應該呈現線形分布。
      實際上卻是平面的。
      中油當晚也確認現場有瓦斯味,而丙烯無色、無味。

      當一個原因無法解釋時,要看看是否兩種或以上成因。
      今天自由時報有讀者投書墨西哥下水道爆炸,是遠處的油氣洩漏沈積。
      下水道是依據斜率而成為系統的。
      這時候,要往高處(山側)去找。

      刪除
  2. SuSan 回應: 爆炸到現在都20小時了,還無法確定原因. 讓我想起如果核能電廠爆炸,後果恐怕更不堪設想. 地下管線的施工品質要求通常比較高. 因為管線回填後不容易維護或檢修. 有關單位應趁此時從爆炸現場開挖檢查各種管線是否有依照設計規範施工及檢驗. 埋設地下管線通常周圍都要先用合格的細沙包覆,再覆蓋原土層層夯實,鋪上警示標誌,最後依規定選擇級配回填.可是若干不肖承包商為了節省成本或趕工往往用推土機將開挖後的土石推落管溝,直接在上層用推土機或壓路機輾過. 如此一來管線不僅會造成位移,周圍有了空隙,管路便會扭曲變形,焊道接頭常是應力集中處,先不說酸雨滲入造成腐蝕,即使是不鏽鋼管,若不做防蝕包覆和陰極保護,光是地下電流造成的管壁蝕刻就足以大幅縮短使用年限. 這次氣爆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是節省區區管線施工成本所能相比. 監督單位若再因循怠惰而不作為,大高雄地區若再陷火海, 又是默哀,又是全力配合搶救,恐怕為時已晚.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分享
      尤其是地下電流的 pitting 、管線焊接的應力集中、矽砂覆蓋與級配回填不時

      雖然,石化污染抗爭已經有30年歷史
      但此案後,高雄的石化工業與都市化的利益將出現無可妥協的拮抗了

      刪除
  3. http://m.6park.com/index.php?act=wapnewsContent&nid=44199#follow

    這次高雄爆炸 很有問題 因該有被後策劃者 因為CIA 人員 發現
    中國記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在旁邊 報導拍照
    ,早在旁邊等待報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分享圖片。

      有關 CIA 之事,並無證據被提供,因此純屬臆測。
      我們這樣區分事實、證據、推論或臆測,目的在保持客觀,並希望找出真正的原因。

      會有記者在場,較為合理解釋事先有瓦斯外洩的社會事件。

      消防人員灑水,是瓦斯外洩的慣常作法,並無問題。
      但若時間很久,應該要疏散。
      在灌水的同時,應通知瓦斯公司斷氣。

      刪除
  4. 這事真的很可疑,大家都只聚焦在爆炸後,
    為何有消防人員傷亡,因為他們早就到了,還有記者也到了,因為之前冒煙的畫面也有,搭配在地人的說法,至少九點以前就知道了。
    問題來了,為何九點之前發生什麼事沒人提?有沒有人施工?這四個小時內不可能沒檢測記錄,這段時間的空氣檢測到了什麼?天然氣一定是第一個被懷疑的,但會上飄不會聚集,不易檢測,不過民用的有加臭劑,會有瓦斯味,是不是同時有兩種以上管線破裂?
    只有施工才會同時造成兩種以上管線損壞,而這一塊目前是空白的。附近是捷運工地,是打高雄菊的好利器,藍媒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有施工才會同時造成兩種以上管線損壞」
      這點很值得思考

      另外可能是
      一處先出現慢速滲漏,另一處快速滲漏引發連鎖反應

      爆炸處一旁有看到中油加油站,沒繼續爆炸是萬幸

      刪除
  5. 原料管線是鋼管,爆炸只會在斷裂處,之後會激烈燃燒,直到管內物質燒淨,所以平交道的火光是這樣來的。
    電視上看到的凱旋路及三多路的溝是雨水下水道被炸開來的狀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此,我懷疑原料管早有滲漏
      但碰上瓦斯外洩

      然後不可收拾

      福島核電廠,也是複合災害,才不可收拾

      刪除
    2. 也是有可能,管線工程有一個名詞叫洩漏率,台水約是20%吧?
      也許管線早就外洩因土石鬆動而量大。

      刪除
    3. 早上,壹電視傳出,附近巷道路面有陸續被發現有瀝青凸起,依據電視影像目視每個約直徑20公分,高度約5-10公分
      從電視至少看見5個

      高雄市養護處現場工人說,不敢挖
      大家都嚇壞了

      事件為真,是否表示地底仍有漏氣?
      這時候,應該所有石化場的管線要停止加壓。(但,茲事體大)

      刪除
    4. 漏氣的力量不會大到讓路面凸起,不然我們在做地下管線查漏就容易多了。
      應該是爆炸時造成的。

      刪除
    5. 新聞說,是第二天陸續出現。
      所以才令人懷疑(也有可能是居民看錯,但也有可能是要注意的徵候)

      總之,查明才是辦法

      刪除
    6. 新聞有時真的只能參考,我去現場外圍繞過,基本上就是電視看到那幾個下水道大溝比較嚴重,凱旋路後面的巷子就看不出很具體的破壞。反倒是更遠的中正高工附近有一些強度差的小水溝被炸翻開,所以應該可以證明是跟著下水道散佈的推論。

      刪除
  6. 不過我覺得消防隊的臨場判斷有問題,外洩氣的比重高與低的表現不一樣,處置也不一樣。
    顯然這一塊的訓練明顯不足。
    最後,第一線的永遠是最倒楣的,不教而誅之,罪在官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小隊長判斷「會爆炸」,就應該立即疏散所有人
      問題是,是時間點。
      訓練可能不足。
      高雄有石化工業,換言之,石化救災必須市政府與業者,常有交流,不可有門戶之見

      刪除
    2. 消防隊到場之後的作為是以天然氣外洩佈置,所以警戒範圍不大,因為比重輕不會聚集。但是卻有比重重的氣體在下水道蓄積擴散沒人知道。

      刪除
    3. 看起來這是可能的故事

      消防會判斷錯誤可能就是:複合災害──只防其一。
      不過,連瓦斯味也未找到洩漏點。

      所以,故事可能是「連發」。更糟!

      刪除
    4. 除非發現漏氣的廠商第一時間就通知相關單位、並立即停止輸送;否則沒人能知道撤退範圍該有這麼大、也不可能有時間撤離那麼多人、而且已經漏這麼多了,就很難善了了。

      如果撤退到一半爆炸,那死傷會更慘重。(待在房子裡還比較安全)

      發現疑似漏氣還硬要輸送氣體,送完了才發現漏這麼多,不但不主動通知、消防隊在抓漏時還不承認有漏氣。這兩家公司真的很惡劣。

      事後還有很多黨工要把責任推到高雄市政府上。


      馬政府對福島核災的解讀也是如此惡質,說什麼只要當機立斷廢爐就可以避免災難。事實上唯有在事前補強才可能避免災難、現場員工根本沒有辦法處理這樣的災難,而且福島核災已經算是運氣很好了(當地盛行風風向是往海上吹,核電廠的事前補強雖然不足以防災但至少還是有做一些)。

      刪除
    5. 我關注點是:證據。
      也就是文明、理性。

      像一般網友,只能靠媒體所報,努力以物理常識進行推論。
      可是,政府機關,保有證據、也背負有官方權威的立場,不應亂推論、搶先發言。

      比方,中油說,不是我。這可以接受。
      但中油說兇手是中石化,就過分了(A公司如何確認是B公司?)
      中石化也一樣。

      李長榮,有降壓問題,應該立即處理、並與榮運相互檢證。
      為了生產?所以盡量不停供氣?
      假使如此,是黑心或專業不足。

      民眾聞到瓦斯味,是一般瓦斯味,或是奇怪刺鼻味道,此事從來未見媒體報導。
      消防人員到現場,聞到的是什麼?
      味道不同,表示外洩氣體不同,處理方式自然不同。

      現在大家都指向李長榮,實際上,檢察官 8/2 晚間才進入爆炸點。
      證據要明天才會知道。

      問題是,「管線」屬於某公司,是一回事。
      只能證明氣體所有權,以及緊急處置責任。

      但「洩氣原因」卻是另外一件事情。
      兩者不能混在一起。

      管線有可能被他人挖斷,那洩氣管線的所有者(目前被指涉的的加害者),將瞬間變成受害者。
      假使是地層掏空,又是另外的故事。
      假使是管線老舊,也是不同故事。
      這都要證據!

      高雄環保署與新聞局,講話不像官員,而像議員,也像里長。
      完全沒有掌握資料與背負權威的樣子。

      撤退。
      假使有做到封鎖區內的撤退,警消的責任就較輕(因為沒有人預期範圍會這樣大)。
      但若連民眾都驚恐,卻未下令撤退,實在說風險意識要再加強。
      面對風險,特別是民眾的風險,怕死一點的好。
      這也就是為何颱風前部分區域要先撤退。

      一位消防說「死就死」,就個人而言,是很勇敢。我們的確需要這種勇氣。
      但消防要逐漸專業化,因此,「死就死」不於任何事情有補,反而平白犧牲。
      怕死一點,或許反而能救更多人。

      1999說回去睡覺。
      新聞局說,大批人員在街上,反而不安全。這點有道理。
      但是,要配合現場的撤退一起看。

      經濟部,那就別提了。
      至於台灣影帝,多了兩位。

      化學兵仔細檢查後馬赴現場,可以啦,尊敬總統的職位。雖然我們很希望有其他故事出現。


      刪除
    6. 一開始就斬釘截鐵地放話,咄咄逼人得令人起疑。
      證據還沒查證完畢,就逼迫榮化開記者會,這是正常的程序嗎? 不論事實如何,榮化此時能說甚麼?

      刪除
    7. SW:

      你寫的句子裡,沒有主詞,只有動詞,形容詞和受詞。我看不懂。

      你寫的句子中,主詞是誰? 是誰"一開始就斬釘截鐵地放話,咄咄逼人...就逼迫榮化開記者會"?
      能不能直接寫出來?

      (by Beau)

      刪除
  7. 化學兵進駐,意義可大可小。
    為了馬的安全,是最不重要的。

    新聞報導,華運到李長榮之間有遺失2354公噸丙烯。

    回覆刪除
  8. (by Beau)

    以下報導,真令人驚異。這一天多之中,當搜救人員在搜救之時,中石化管線還有丙烯,中石化卻不發一語,直到八月二日在高雄市政府開會時,才說出來,語驚四座,連「市長陳菊對於[與會的]中石化代表的說法,不滿地表示,她自已被嚇出一身冷汗」。

    中石化這種行為,已經涉嫌蓄意謀殺罪和公共危險罪。真是視人命如草芥。檢察官應該主動剪報分案偵查。

    參考新聞如下:

    ​氣爆現場中石化管線還有丙烯 高市官員傻眼
    [民報編輯部 2014-08-02 14:01]

    高雄市災害應變中心今天(2日)召開0801 石化氣爆第6次工作會議,中石化首次派代表出席並說,目前已開始清空管線內的丙烯,呼籲大家開挖救援時要注意。高市官員當場傻眼,副市長劉世芳甚至說「謝謝你們這麼晚才說」。

    高雄市長陳菊對於中石化代表的說法,不滿地表示,她自已被嚇出一身冷汗,這段時間第一線救災人員竟然在危險下救災,令人憂心,她同時要求中石化業者提供專業技術,協助救災人員在安全環境下救災。
    ....續文略...

    新聞全文連結如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1cdfed75-9743-41b0-97e9-377a1feb4b84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最恐怖!

      資料誰有?專業誰有?

      所以說化學兵出動,可能有蹊翹。

      政府機關,因為掌握資訊,所以其半隱密的非尋常行為更我們應注意(有時是善意隱瞞,以免於事無補又引起集體恐慌)。
      因為已經可能流往下水道,因此,可能堆積丙烯的,可能在災區以外。
      下水道是根據「高程」設計的,往下游找便是正辦。(然而,洩漏點與洩漏原因要先找出來)。

      高雄那幾個局處首長的激情表現,雖然不恰當,卻也可以體會其壓力。
      經濟部長的事不關己,也極度「以官帽興亡為己任,置他人生死於度外」

      網路上討論區,一味指謫高雄市,或有政治操作。

      刪除
    2. 一開始就說管線是榮化,我就存疑了。現在終於有訊息是中油借給榮化。那麼長的管線是要花很多錢的,幾十年前,誰能有那麼大的財力?
      現在的操作是給眾人一個既定印象,然後在一點一滴的揭露其他訊息,而且很可能是化妝過的。目的可能是讓大家去打稻草人。
      我所知道,大部份的廠外管線是屬於賣方的。

      刪除
    3. 剛跟住一心路附近的人談過,當天一心路上的正薪醫院前是第一個爆點,電視也有當時在那的消防車的行車記錄畫面。
      所以當下消防隊應該已經知道擴散了,這是官方想隱藏的故事,顯然不單純。

      刪除
    4. 我並非在地人,無法太理解「一心路是第一個起爆點」表示擴散。

      不過,丙烯是常溫常壓氣體。一般而言,會以低溫高壓狀態儲存(也就是需要球體儲存槽)
      新聞報導「中石化指中油前鎮儲運所至中石化大社廠間的丙烯管線內,液態丙烯測得13個大氣壓,」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2/8845366.shtml
      這是中石化的管線,在沒有使用時的壓力。

      換言之,運輸的管線必須是大於13氣壓的狀態。

      可是我們看李長榮的前鎮廠,廠區並無球狀儲存槽,只有圓桶狀儲存槽。
      但華儲前鎮廠,有至少三個球狀儲存槽。
      上 Google Maps 去看就知道。

      這或許代表進口的丙烯船是直接停靠華儲的碼頭,直接由華儲負責送到李長榮大社廠。

      這又可能代表,管線或許是「公用」的。
      特定石化工廠有錢、有需要時去租用,並由一兩個點負責從船隻接收卸下、加壓送出到幾個大石化工業區(再分管到特定廠商)。
      這一兩個點,當然是石化大哥。

      這樣的合作體系比較有效率,要不然,大家都要埋管線,根本辦不到。
      但也很難打破。

      換言之,管線維修是管線所有人要負責的。

      假使如此,這下,經濟部糗了!不願意提供正確資料。檢調的查緝,要調出「契約」才知道。

      華儲,主要股東是華夏塑膠、亞聚、台達化。

      刪除
    5. 如果,丙烯(包括乙烯等)管線不用時,是在13氣壓(Espresso 咖啡機是9氣壓)
      那,近日連續高溫會否導致地底溫度累積,從而使管線內的壓力增高?

      刪除
    6. 地下管線一般來說比較不會因氣溫而影響,不過13bar應該是使用時的壓力。管線不用應該不會保持壓力。

      刪除
    7. 我也覺得奇怪,我覺得管中該僅留存一大氣壓前後的氣體,才得穩定。
      但聯合報有此言「中石化指中油前鎮儲運所至中石化大社廠間的丙烯管線內,液態丙烯測得13個大氣壓,」
      而中油的管線,並無使用。
      值得查證。

      刪除
    8. 管線停留在非常壓是為了方便測漏用的吧
      雖然說應該以氮氣維持高壓比較安全

      另外,不少真空設備的穩定狀態其實是在真空下,而不是常壓下
      不知道高壓設備是不是有類似的設計

      刪除
    9. 高雄由南往北是一心,二聖,三多,露氣點是二聖,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如果已經在一心路部署,證明當下的一些事情正逐步的在掩蓋掉。就像昨天衛生署才在解釋為何那麼久都無法確認外洩氣體,剛好數據要出來時就爆炸了。而今天卻傳出中油在接獲是丙烯外洩,差了一段時間後,想起來榮化有管線準備通報時,已發生爆炸。
      顯然有人說謊。

      刪除
    10. 聯合報的報導意思是中石化的那根管子沒有損壞,可以持壓,且沒有使用,如此而已。如同榮化的工作日誌記載,他們也有做管線持壓測試,結果正常。

      刪除
    11. 管線本身會有內漏的問題,尤其是老舊管線,所以沒在使用中的管線壓力會隨時間逐漸降低。但是不影響功能與安全。至於不用時會不會特地去洩壓,這就只有內部的人才會知道了。

      刪除
    12. 媒體說,中石化的管線26公里(26 000公尺)有殘餘丙烯260公噸(260 000公斤)
      換言之,每公尺10公斤。

      假使數據為真,這顯然是在壓力下。
      壓力是否為13大氣壓?
      可以算的。

      問題是,裸露在雨水下水道中(沒有土壤作為隔絕材),易受溫度影響(暫時還未論及侵蝕)

      刪除
    13. 說謊的人,必然是瞭解實情,而且是平常就知道,所以能很快編織謊言。

      刪除
    14. to hero:
      re 地下管線一般來說比較不會因氣溫而影響,不過13bar應該是使用時的壓力。管線不用應該不會保持壓力。

      這不一定
      要看原來的設計
      我看過的例子是即使管線沒在用(閒置)也要打氣體進去加壓以維持管內外壓力平衡

      刪除
    15. 的確是依設計為準。
       
      我之前忽略了這是液態氣體,會有氣化而壓力上昇的現象,
      看壓力計錄曲線圖來判斷,管線不用時應是保壓狀態,而且氣化壓力不小。

      刪除
  9. 一般來說,地下鋼管都會做防蝕處理,不會裸管,大大的推理應該沒錯,但是壓力值不用拘泥,因為跟管線長度及直徑有關,不會是絕對值。
    以我跟環保局打交道的經驗,這些人常指鹿為馬,有時連法條都弄不清楚。
    所以依照有限資訊,客觀來看會比聽他們瞎扯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大大

      這次學很多,從與大大等討論與報導
      總之,要注意物離常識、事實說明(而不是「說法」)、與證據
      根據這些,來推論(而不是臆測)

      這樣,至少我們才能從一次一次事件中成長。

      刪除
    2. 謝謝大大過譽,大大在台灣定位論述的精神才是我等學習的目標。
       
      再重看一遍壓力圖表及工作日誌後,發現如果出廠溫度遠低於土壤均溫,
      液化氣體會因溫度上昇而壓力上昇而且變化很大,(打火機不建議陽光直射就是這個原因),
      之前版主顧慮的管內壓因溫度而上昇是有可能的。
      這樣也才能解釋為何未使用的時侯管內壓(3~40kg)大於使用時(13kg),
      以及泵送壓力跳昇到33~34kg對操作人員是一個問題。
      這也說明,管線未使用時是沒有排空的,中石化後來說現場還有丙烯也指明未使用的管線並未排空。

      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