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02-22

美國外交政策矛盾和舉步維艱的源頭○白頭翁(2014.02.22)

 Comment
高手又出現了!這次是白頭翁大大。

日前,我對Quantum的回覆?中對於國際社會體系的穩定說明中缺少「雙極」的情境(只提到一超強系統、多強平衡系統),確實是疏忽。事後雖想補充,卻不斷因循而未做。所幸白頭翁大大的說明更為精闢與系統化,還包括了「無極」的情境,讓我著實好好上了一課了,拜服並感謝。
白頭翁大大再加入傳統美國內政影響外交政策的因子:選舉、民意、軍產複合體(或應再加個建國時期的理想主義、價值)等,說明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的複雜。看似舉棋不定的外交政策,並非有意而是江湖下的不得已。
白頭翁大大的呈現較接近現實,也同時揭露了「單一因素命定論」的無法避免的缺點。
回到終戰時的福爾摩沙,假使看在國民政府盟國一份子的份上,盟總非請蔣介石佔領一部分日軍的管理地不可的話,那漢字可通的福爾摩沙、北印度支那必然是選擇之一(滿洲與朝鮮另有戰略與戰功平衡的考量,而有不同安排;沖繩也有可能,但蔣不敢)。
假使蔣介石已經管理台灣,美國也給了蔣一個「中華民國」的幻影來成就美國的反共防線,則在和約中賦予台灣人民一個「中華民國國籍」,既保障了台灣住民的民事權利、完成國際法義務,又止住了蔣的異心,就成為每個轉折關口的順理成章抉擇。然後就是美中接近釜底抽薪、蘇聯崩解冷戰結束、中國崛起美國失神等等。這些,都不可能是事先可以規劃的,也沒有一幫人能長期持續參贊機要。但「事先」已完成的抉擇,又對日後有莫大影響力…。
這是現實政治的沉浮。
和以往一樣,題目是我加的,也做了些許編輯。再次致謝。

近日東亞的局勢進一步緊張 (不論是日中的矛盾、東南亞問題、或是朝鮮半島問題),美國作為全球勢力的態度無疑需要關注。而不少版友在討論美國外交政策的時候,不經意的假設了以下的命題。
美國的所有外交政策,是以一切手段鞏固美國「單邊極強」 (Uni-polarity)、保護美國國家利益為策略核心。
但若我們仔細觀察美國自二戰後的外交政策,我們將會發現以上「看似非常合理」的大戰略方針存在不少問題:
一、美國存在多種不同的全球戰略,而不是只有「單邊極強」一種。
在此我們先假設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以國家主體主導,「一以貫之」以保護美國國家利益為主 (我在下文會提出質疑),但甚麼國際現實才能保護國家利益?在美國智庫的研究中至少存在四種 (在這段中只列出當中三種) 不同的答案:
        1) 單邊極強 (Uni-polarity)
這種「帝國主義」的方針最為容易被理解:運用一切手段扶助國家優勢的發展、或阻礙他國優勢的發展。美國在金經貿融優勢方面的主策略就是以國際貨幣基金 (IMF) 來增加其對全球金融影響力,美洲自由貿易區 (FTAA)、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TPP) 也是為了中和新興經濟共同體的影響。這政策的中心思想是以自身擁有絕對優勢,阻嚇其他國家對抗的意圖,但這政策容易形成政治「加拉巴哥化」 (Galapagosization),面對外在 (如環境) 轉變時無法適應,也有戰略過度擴張的問題 (見結構現實主義學派創始人 肯尼思·沃爾茲 (Kenneth Neal Waltz) 的分析)。留意由於是以國家優勢來結構策略,因此較「雙邊極強」更少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又較「多邊極強」更多意識形態的影響 (如對自由貿易的追求)
        2) 雙邊極強 (Bipolarity)
沃爾茲建議的國際現實。這種「以兩大政治團體對抗作為動態平衡」的方針與歷史中的宗教衝突、或現時各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非常類似:在政治、文化、經濟各方面也與敵對方割裂,由妖魔化對方加強我方陣營的內部團結,並由此從追隨國的支持中獲得政治利益。美、蘇冷戰是當中最著名的例子:歐洲各國與日本為阻擋共產主義的擴張,在冷戰時期與美國共同建構的國際關係網,無疑令美國擁有超越其直接行動的影響力。這種附從關係是源自蘇俄與其追隨國的威脅,因此儘管兩大陣營相互對抗,但美、蘇也需要對方來守護其國際地位,這也是美、蘇在 19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末期期間的「緩和政策」(Détente) 的理論基礎。在冷戰結束後歐洲與日本在政治、外交上與美國的分歧愈來愈大,正是由於缺乏共同威脅 ( 2004 年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對美國缺乏冷戰後外交政策的警告)。這政策的優點是對峙雙方的政治意圖明顯,在政策上較少不確定性,也就減少「擦槍走火」的情況 (對比「多邊極強」) 因此短期而言相對穩定。但由於其建基於 (同時又製造) 意識形態的對抗,因此國家間的政治關係缺乏「單邊極強」與「多邊極強」般的彈性。
        3) 多邊極強 (Multipolarity)
這種以各國共同協議與共識、放棄獨霸而結構的國際現實,主要在歐洲羅馬沒落後至十九世紀英國獨霸前被採用。其特色是國家與國家間缺乏穩定的政治結盟,各國間藉由阻礙或扶持他國的發展來守護國家間權力平衡的國際現實。現時美國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包括 2008 年時改變對印度發展核武的反對,可被視為扶持印度發展其在南亞的影響力以共同阻礙中國的外交擴張。這政策最接近國際間無政府狀態的現實,但最著名的不良後果是一戰的「連鎖結盟」 (Chain-ganging) ── 一國因聯盟關係而圈入與其無利益關係的衝突中,與二戰的「推諉責任」 (Bunk-passing) ── 一國借他國相互制約而保持自身力量。現時美國對敘利亞與烏克蘭的外交政策便接近「連鎖結盟」、印度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便接近「推諉責任」。
無疑,以上各項理論是可以同時存在於一政策上,如 1989 年美國入侵巴拿馬的戰爭便同時合乎「單邊極強」與「雙邊極強」的分析。但由於核心思想不同,因此在實務中不同理論往往提出不同答案。依據美國二戰後外交史 (二戰前也許是一樣的,但當時美國的外交影響力不大,因此難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事實:
美國自二戰後的外交方針從未確定在某一理論上,而是在不同理論間搖擺
正因如此,美國外交政策往往出現戰略不連貫、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比如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的取向便接近「多邊極強」中扶持埃及 (而不是以色列) 作為區域強權,從而嚴重的破壞其在早前「雙邊極強」中對歐洲、特別是英、法的結盟關係,法國的政策從此改變成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強烈支持區域整合,種下了現時美國對歐洲大陸影響力每況愈下的遠因;美國在「福克蘭戰爭」中,與「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取向不同 (甚至違反了美國一向的「門羅主義」政策),向英國提供衛星情報以支持英國的軍事行動,激起南美洲各國聯合發表立場鮮明的反對聲明,令美國與南美各國的關係惡化。上文提到的「緩和政策」便是「雙邊極強」取代「單邊極強」政策的結果;日後美國前總統雷根上台後,對蘇改採強硬攻策,其理論則剛好相反。
二、美國的政策並未全部以美國「國家利益」為主。
在此我們補充上文未提及的另一國際關係理論:
        4) 無極強 (Non-polarity)
「無極強」強調存在超越國家的法規,主張以國際組織結構「政府的政府」,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 (WTO),將權力從主權國家體制中分離:美國支持民族自決作為解決屬地紛爭的政策便接近「無極強」。由於這種思想質疑國家存在的合法性,因此不太受國家主體歡迎。
當中著名的例子是 1946 年的「菲律賓獨立」,以當時的外交環境,雖然印度等不少殖民地的反殖民族主義運動已經展開,但英、法仍然保留其殖民地 (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至今仍然是法國的屬地,而英國、法國、荷蘭現時也保有不少殖民島嶼),蘇俄正在中歐建設其新的「殖民地」,而菲律賓反抗美國的力量在二戰結束時也沉寂下來,因此美國保留菲律賓作為殖民地並沒有巨大的政治外交成本。而菲律賓在二戰結束時與現時不同,乃亞洲工業最發展的國家,因此菲律賓在經濟上也具有戰略意義 (這在日後韓戰時更為明顯)。而更奇怪的是,美國在 1959 (也就是 13 年後) 將夏威夷立入成為美國的第 50 個州,而又不是與菲律賓一樣容許其獨立,其他太平洋島國的處理政策則介於菲律賓與夏威夷之間。另一例子是上文的美國對「福克蘭戰爭」的態度。因此不論以任何方式定義美國的「國家利益」,也無法解釋美國矛盾的政策
三、美國的外交政策並非以國家主體主導。
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其對外政策往往受選舉影響。當代美國史中,以越戰最為代表美國反覆的政策:儘管以「雙邊極強」的分析,當時東亞各國內部也存在共產革命份子,若北越成功吞併南越,會大大的鼓勵當時存在於東亞各國內部與國際共運有連結的共產革命份子,找尋機會推翻其他東南亞國家,東南亞整體便逐漸被共產黨赤化:正是這著名的「多米諾骨牌理論」 (Domino theory),指導美國從外交支持南越,提供軍事物資,增派軍事顧問,最後直接介入南、北越的內戰,甚至於 1969 年地毯式轟炸中立國柬埔寨以切斷越共的補給線。但由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導,激起美國境內大量的左翼人士 (特別是學生) 以行動反對美國參戰,最終美國政府在民意影響下「功虧一簣」 (當然主要失敗原因仍是錯誤的 「逐步升級戰略」):美國未在北越失敗的「復活節攻勢」中給予其致命一擊,轉而協調南、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約》。歷史最終以北越完全吞併南越,留下美國與越南間惡劣的關係至蘇聯解體,而美國為了防止「赤化」而支持東南亞各國軍事獨裁政治也為美國與東南亞關係蒙上陰影。
另外,財閥也左右美國的政策:現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TPP) 作為美國在「單邊極強」理論指導下中和東亞經濟共同體影響的主要手段,但在美國國內財閥向參議院施壓加入太多特殊利益條款下,日本與其他十個參與國對協議的態度也轉為消極,而美國民間的反對聲音也愈來愈大‧‧‧
四、美國作為唯一全球勢力的「只輸不嬴」局面。
正如上文提及,歐洲大陸與日本作為美國在冷戰時期的盟友在後冷戰時期與美國愈離愈遠:這不是指美國盟友公開反對美國的政策,而是他們正脫離冷戰結構,建構自身與他國獨立的國際關係 (德國─伊朗關係、日本─俄羅斯關係、日本─印度關係、中國─加拿大關係、中國─澳洲關係),因此損害了美國在冷戰時主導各盟國所帶來的優勢。另外,往日在冷戰時被擱置的盟友間的矛盾,也在冷戰後被重新提出 (日本─南韓問題、西班牙─英國問題、菲律賓─馬來西亞問題、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問題),在這些問題上美國無法同時滿足矛盾雙方的要求,因此在維護一段關係的同時,必然傷害另一關係。
§ 總結
儘管現時美國理論上能於任何區域投射其龐大的影響力,但由於:
1)  無穩定的政策理論
2)  
受民主選舉與財閥影響
3)  
作為唯一霸權,受各國軟性牽制。同時也缺乏明顯的戰略目標。

因此,與不少版友的言論相反,美國 (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的現在) 往往是作為國際關係大戰略的防守方,而不是攻擊方。從這一角度,看現時美國在東亞 (日中韓關係、東南亞政治緊張)、中東 (敘利亞化武、伊朗核問題、中東泛伊斯蘭主義再興)、歐洲 (烏克蘭問題、北約與歐洲共同體的角色重疊) 舉步維艱,也是合乎情理的

23 則留言:

  1. 【應該放這邊】

    先請問白大一點:

    --美國自二戰後的外交方針從未確定在某一理論上,而是在不同理論間搖擺--

    那麼最後得到什麼結果?

    回覆刪除
  2. 搖擺,就會傷害盟邦之間的信任,小盟友就會跟著搖擺,兩面討好。南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是國際政治弔詭的地方,似乎現實掛帥,但是精神的旗號如果倒了,破壞力也很驚人。(不過中國沒有這個問題,他們沒有精神的旗幟。)

    再度感謝白頭翁大客觀又專業的分析! 對個人而言,這是勝讀十年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搖擺,就會傷害盟邦之間的信任,小盟友就會跟著搖擺,兩面討好。南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是國際政治弔詭的地方,似乎現實掛帥,但是精神的旗號如果倒了,破壞力也很驚人。

      ********************************************************************

      所以這是S大對「最後得到什麼結果」的答案?

      刪除
    2. 很抱歉,Quantum大,你不是版主,我在這裡留言,沒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我個人對您的comments也完全沒有興趣。真的很抱歉!

      刪除
    3. S 大有點過於直接。
      實際上,量子大的表現形式是熱情。

      直接與熱情,都是「急切感」引發出來的。

      說不定,真有機會見面,會發覺恨晚呢?
      這是我的亂想,或調停。ㄏㄏㄏ
      (實際上,作為「網友」仍以保持不見面為佳)

      刪除
    4. 好,接受調停,就此熄火。

      刪除
  3. 白翁老大整理出來的這篇文章是概括: 山姆的 What it is (實然)。
    然而,我們所期待的是: 山姆的 What it should be (應然)。

    實然會導向何處?會帶給山姆啥結果?會帶給地球啥結果?
    這是means & ends 的問題。雖然誰也看不清,但山姆不能因看不清可免其咎的。更不能因山姆的means 導致錯誤的ends,而可推卸與他毫不干係,畢竟大家都因山姆的態度都受連累,這就相當於山姆是酒醉開車

    實然這樣,那麼該問的不是山姆的角色了,反而是小盟友各自要怎樣自求多福,而且需啥態度面對如此實然的山姆大帝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Ajin 大具有方法論的基礎,清楚點出「實然」(Sein)與「應然」(Sollen)的區分。

      於是,我們就清楚,白頭翁大所觸及的是國際政治的「實然」面。
      但作為台灣人,我們則急切的想知道「應然」。
      這也無可厚非。

      不過,先知道「實然」是基礎功夫。
      有人做基礎功,有人做應用功。
      各有必要,大家分工,美事一樁。

      山姆得天獨厚,可以「亂搞」而自己不太受傷害。
      因此,就沒有急切感,也天生缺乏責任感。
      假使,有意利用這優勢搞亂,那就糟糕了。

      另一方面,我們都企望美國如何如何,說不定暗中承認幾個前提:
      1. 美國萬能,只是不做。(但這是事實嗎?有可能,也不一定,但我們不知道)
      2. 美國萬能,我們指摘。(這反過來暗示我們無能、懶惰,或失敗主義。而這樣,顯然反過來證實我們台灣人不夠成熟。)

      這是我最看討論的一點感想。
      謝謝

      刪除
  4. 我現在想到的問題是,烏克蘭的變局,可能造成羞辱俄羅斯,間接加強俄中同盟。

    俄中加強同盟,又會增加日本的壓力,這是否使得中日擦槍走火的機會更加大?

    前幾日和朋友聊到中國硬著陸的風險,也許中國是真的要搞一個東海小型海戰,而不只是小動作。

    回覆刪除
  5. "- - - 1. 美國萬能,只是不做。- - - 2. 美國萬能,我們指摘。- - - "

    原則上這兩點是無可厚非,然而,這兩點要成立,就是美國要做到徹底中立,不要干涉或選擇性地選邊站。最讓俺火的不是山姆任何無效率的外交政策,而是關鍵時機從白宮跑出來一位對小英的詆毀,這就不能說山姆是中立的囉!

    一旦山姆選邊站,那麼更要追究,無能,無助的民眾何來?不就是你山姆政策的結果嗎?白宮一出來詆毀小英,多少票跑了?白宮一旦給王董,與郭董任何暗示讓他們出來講話,這對選情的影響是幾十萬票的來回差距。這能怪說民眾自己無能嗎?

    非也!已經飽經摧殘的民眾本來就是山姆大帝政策的結果。民眾要的不過是安定與吃飯罷了!當民眾稍微覺醒之後,再加之棒打的還是山姆,這樣還能指責民眾的無能嗎?豈不讓山姆大帝完全免於負擔責任?

    台派就算再無能,一來甭寄望你山姆的資助,二來也不期待山姆拖後腿。更甭提山姆之徹底反對台灣建國論,而且此題目是反映成熟民眾的傾向卻反而得到你山姆的棒打!事實山姆確實非常大力明確助紂為虐地扶捧KMT!

    對台派如此,對沖繩也如此,對尖閣群島議題卻拍拍屁股,對黃炎島也視而不見。這些玲玲瓏瓏不能說山姆沒有選邊站吧!那東亞的小角色們可以期待因山姆如此的政策而得到平和的日子嗎?山姆,能信任你嗎?

    山姆之萬不萬能是一回事,作不作又是一回事,關鍵是:山姆本身已經是監守自盜了!但山姆卻完全可以繼續拿別人的生命財產作抵押,並將責任歸咎於那些生來就被看成是笨蛋,無能,所以受罪是活該的傢伙!

    這樣的山姆與凱道那廝,有啥差別?

    所以拿山姆出來檢討,那是絕對應該!態度上可以緩和,但原則上不能放縱,更不能自慚。讓山姆知道,好壞與功過,算責任帳時,不會忘記你的!

    回覆刪除
  6. 「應然」不在我們手中,譴責也無路用。美國不想要這塊小版圖的軟實力,我們只能靠自己覺醒、凝聚行動力。

    以下是我在《福爾摩沙1949》p. 91所看到的「實然」。國安會NSC 37/1文件的結論,放在今天似乎仍有解釋效用:

    『由以上分析銘顯得知,想在福爾摩沙與澎湖達成目標,我們的行動選擇和在亞洲其他地區是一樣的----我們沒有明顯滿意的選項,只能選擇最不差的,或者併用較為不差的幾個選項。福爾摩沙目前局勢未定,我們應該在立場上保持很大的彈性空間。』

    當年美國意圖扶植「非共產的中國人地方政權」(不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建設台灣以降低台灣被赤化的可能性,並與台獨保持聯繫以備不時之需。美國沒有最好的選項,所以併用幾個選項,保持政策上的彈性。

    今天東亞、兩岸的局勢也是隨時在流動的,美國會有絕對的單一政策嗎?

    回覆刪除
  7. 我突然提烏克蘭,大家可能覺得是來亂的。

    但當初美國放給台灣爛就是因為相較來講,歐洲對它是更重要。

    如今也一樣,同樣的情況,在歐洲,美國支持烏克蘭,不怕得罪俄羅斯,但在亞洲,卻壓抑台灣日本,反而「怕中國」。

    如果,不是戰略優先順序的關係,其誰能信。

    回覆刪除
    回覆
    1. 《福爾摩沙1949》的NSC37/3文件支持夏途島大的觀點。

      p.112 提到:戰略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認為『冰島』對美國安全至關緊要,福爾摩沙的重要性並不能提升到同樣的等級。

      政治上,國務院當年視蘇聯為美國的頭號敵人。中國不是敵人,不可得罪。

      為了上述兩個原因,美國不肯派兵駐守台灣,而是選擇讓蔣介石去擋中國共產黨。歐洲在傳統上確實是美國的防衛重心。

      夏大:其實我們都是來亂的。

      刪除
    2. 講到冰島,讓我來提供一段史實。

      有關這段史實,是殖民母國易幟(被佔領、或改弦更張)的後果。相同的母國有難,殖民地無所適從的前例,還有被分為五種領土地位的法國。

      因為殖民母國擁有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若母國淪陷於敵方,敵方所獲得的殖民地領土,可在一夕之間改變戰局。
      所以,兩次大戰以歐洲為重,並非文化紐帶而已。

      設想了這個情況,所以,會出現預防性攻擊與佔領。
      請注意,時間是1940年。

      1940.05.10 ── Germany invades Belgium, France, Luxembourg and the Netherlands; Winston Churchill becomes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upon the resignation of Neville Chamberlain. The United Kingdom invades Iceland.
      1940.05.19 ── The British complete their invasion of Iceland.
      1941.07.07 ── British and Canadian troops in Iceland are replaced by Americans.
      1941.10.17 ── The destroyer USS Kearney is torpedoed and damaged by U-568 near Iceland, killing eleven sailors. They are the first American military casualties of the war.
      1941.10.31 ── The destroyer USS Reuben James is torpedoed by Erich Topp's U-552 near Iceland, killing more than 100 United States Navy sailors. It is the first loss of an American "neutral warship."
      1942.06.27 ── Convoy PQ17 sets sail from Iceland; only 11 of 37 ships will survive.

      因為,冰島可用來對付UK與北美,所以,在丹麥與納粹德國合作之後,UK聯合加拿大,預防性的佔領冰島。美國後來說:我來吧!

      預防性攻擊,是懷璧其罪,有時候不是外交妥協、或和平政策可以抵擋的。
      這是人的原罪。
      這也就是馬的政策的最大問題,是故意還是疏忽?

      那,我也是來亂的!

      刪除
    3. 夏大提烏克蘭,絕非來亂;反而是很有見地──志在俄羅斯。

      倒是我遺憾,從頭開始就沒有追烏克蘭、敘利亞等事件。

      實在是沒氣力了。抱歉

      刪除
    4. 對了,是否請夏大幫我們簡單介紹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
      好像,美國白宮已經請俄羅斯不要派兵介入。
      http://sankei.jp.msn.com/world/news/140224/amr14022410140001-n1.htm

      刪除
    5. 最近還蠻多不同的局勢在發展,直接對於美國而言卻是互有關聯.白網友提的問題點,其實在於時間差,有些體系還存在於並且國際也都基本同意繼續存在於過去某時點所建立的架構,而在其他各自或者區域政治軍事財經議題上又希望建構一個新的架構或是權力模式出來.

      其中大概只有美國完全都受到這些變動過程的影響,而這個局勢美國也沒遇過,其他野心家或者如俄羅斯依樣想恢復過去勢力的國家也只能試試看,因此傳統議題和全球化帶來的新議題互相牽連著,造成混亂的局勢.這種混亂的局勢使得優先順序無法兼顧,從而沒有清楚的解決路線圖.要改變這種局面只有大戰一場才能讓新秩序的決定者清楚的制定規則,又或者陷入多方混亂致使全球架構瓦解退回區域地緣為主體的系統.

      另外台灣日本之所以美國反而是在外交辭令和動作上打壓著,是因為台灣問題真要攤牌就可能是要有結果的海權及全球霸權的零和遊戲,而日本和中國的衝突還在互有往來的基礎上,但烏克蘭是正在進行國內權力直接轉換且影響往後北約軍事和歐盟政經的布局,在亞努科維奇血腥鎮壓後美國當然聯合歐盟採取道德制高點進一步給予反對派國際支持的力量,

      一方面穩固烏克蘭主權作為外交活棋,另方面進而削弱俄羅斯政治外交的掌握,烏克蘭對歐美的防禦縱身是大有幫助的,但和對敘利亞的化武事件依樣,會派出部隊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總的來說美國是在交新朋友,在想辦法應對混亂的局面,因為傳統盟友可以充裕應付的全球局勢已改變,必須在挑戰者們有辦法直接衝擊現有的全球性體系前,將局面平衡好.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90年代後的戰略失敗,因此造就了中國這個靠資本主義長為巨獸的非民主政權來挑戰和衝撞戰後體系及後冷戰時代的緩和局面,若是中國今天沒有這樣的衝撞能力,現在各區域都能維持良好均勢.

      這是個很大的議題,要思考的面向很多,這幾天時間不夠就先在這做點拋磚引玉的回覆希望大家多多討論.

      刪除
  8. 在探討美國的實然與應然時,台派應該再回憶一下,美國在取得菲律賓時的美西戰爭,當時的美國是如何對待菲律賓的本土派,
    個人的看法是,美國是反覆的,而且對台派有其攪動一池春水的巨大能量,我們就像巨人腳下的蟻窩,

    回覆刪除
  9. 把北極熊當作天仇敵人,不把土龍當作敵人,「俄敵中友」這個戰略觀點不是今天的山姆才有,而是自從一戰之前,甚至追碩到沙皇時代就有的。這個觀點是最典型小圓帽眼中的國際陣營分界線,也是老季外交學的金碑銘,且一直流傳至今天成為山姆大帝的外交政策準繩。再次,這是實然!

    然而,當我們檢討從911以後的整個山姆大戰略,有多少是合乎這樣分界的現像?此外,從2008的金融海嘯到今天,難道是北極熊所造成的經濟禍害?山姆國內長久的高失業率業是如何導致?美元地位之搖搖欲墜又是啥造成?即使過去美俄冷戰時期,有誰敢橫躺在山姆軍艦的前面?

    山姆若不徹底檢討從19世紀以來所堅信「俄敵中友」的大戰略原則,山姆遲早會被這個迷信誤導致慘兮兮的,就像台派一直迷信著山姆是挺台派的,直到2012才驚醒!

    也罷,該來的會來。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流淚,那麼就等棺材送來咩!

    回覆刪除
    回覆
    1. Ajin大別洩氣,驚醒總比醉死要好,還有奮力一搏的空間。

      刪除
    2. 各地的變動是內部的質變,然而中國卻沒有在全球化體系下質變(至少無論內部折衝,目前結果仍如此),反而從資本主義和全球貿易上厚植了實行帝國主義的本錢,這和二戰後各主要經濟體從帝國殖民主義蛻變到穩固的民主思想是有很大的差距,根本思想上的迥異讓沒有有用的溝通能出現,大規模的衝突就難以避免,不過,或許中國內部高昂的"反質變"成本會讓衝突只侷限在於外交轉內政的層級上.

      刪除
  10. to Ajin 大
    「山姆把北極熊當作天仇敵人」,依我理解Hopkins 可能不同意這句話,美蘇瓜分世界有一前提是:蘇不會攻擊美,美不會攻擊蘇。

    Robert E. Scherwood寫《Roosevelt and Hopkins》這本書內,述說上述前提。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