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12-30

首相之言與安倍之行

首相之言與安倍之行
日本首相1226日參拜靖國神社。歷史又顯現黑色的幽默性格:這天是安倍上任一週年,也是毛澤東一百二十歲冥誕。
靖國神社供奉從1868年的戊辰戰爭、1877年西南戰爭開始,包括外國人與平民犧牲者在內,近250萬亡靈記錄。此次參拜套中有套:首相參拜了靖國神社,卻也同時在國殤之前發誓:捍衛和平與不主動挑起戰爭。
鄰國要如何評斷這「矛盾現象」?中韓「照例」暴跳如雷。
但中曾根、宮澤、橋本、小泉都曾以首相身分參拜過靖國神社,中韓當時無感。另外,日本評論家也看出一個弔詭現象:安倍兩度以較低姿態的「真榊」、「玉串代金」代替本人獻祭亡靈,卻仍被中韓視為「與本人親自參拜無異」,既然如此,他乾脆「堂堂親自參拜[1],這是政治上一味打壓的反彈。
EU的聲明流於膚淺只見祭拜之卻未細聽其言。美國政府則由駐日大使館(而非國務院)擔綱,以「日本是重要盟邦與朋友,但…(Japan is a valued ally and friend.  Nevertheless,...) 為破題發表聲明—用「失望」 (disappoint)[2],憂心參拜行為的後效;但也「注意到」 (take note of)安倍的誓言,凸顯日本矢言反省與堅持和平的非戰態度,謹慎平衡參拜的言與行。
在短短聲明中美國兩度使用 past 的字眼—以「衍生自過去的敏感議題 (sensitive issues from the past) 與「對過去的悔恨 (remorse for the past) 提醒中韓日,代表美國對東亞三國走出「歷史認識糾結」的期待。
美國國務卿凱瑞和國防部長哈格爾十月訪日時,連袂前往東京只供奉二戰戰士與平民遺骨的「千鳥淵戰歿者墓園」獻花,暗示日本應以墓園代替靖國。但凱瑞的行為著眼現代政治,缺少如戰後GHQ曾展現的文化關照。從歷史上看,薩滿神道經過神佛習合、聖德太子整理神社系統、神佛分離等階段演進,並加入陽明思想後,成為明治開國工程中將日本從封建鬆散諸國向近代單一國家轉型的黏合劑。日後來本走上軍國之路是菊花與劍之過,還是君臣父子的原罪?文化、政治及宗教的複雜辯證,很難一刀切。
安倍在靖國神社國殤前矢言和平與深切悔恨,是精密的政治姿勢。中韓一味的否定,徒然增加日本「挺直腰桿」的籌碼。非常微妙!美國注意到了,歐盟卻失之魯莽。
憑藉著戰勝對戰敗的優位,中韓藉「舊金山和約體制」之便,說教一甲子的歷史認識論。但諸如朴槿惠「被害者與加害者的立場歷經千年也不會改變[3] 的老戲,還能在新局中扮演建設性因素嗎?





[2]  disappoint: to make (someone) unhappy by not being as good as expected or by not doing something that was hoped for or expected. 
[3]  韓國大統領朴槿惠在201331日韓國獨立紀念日演講時,提及「加害者と被害者の歴史的立場は千年たっても変わらない」,被輿論稱為「千年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