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8-11

評:〈英國無法在軍事上保衛台灣〉

【雙魚之論】
European NATO member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Germany, while constrained by individual n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us unable to independently deploy sizable naval or air forces to support operations in the Taiwan Strait, are by no means limited to issuing diplomatic statements devoid of military substance. In practice, through operational interoperability, NATO members can contribute as few as one or two warships or a small number of combat aircraft to form a credible multinational task force. When integrated with the military asse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South Korea, Australia, and Canada, such a formation can achieve meaningful strategic effect.
The critical enabler lies in the high degree of operational interoperability among U.S. allies, allowing them to rapidly constitute combined forces operating under a unified command-and-control and data-sharing architecture. The recent public statements by the U.K. Defence Secretary serve to signal political will and compel adversaries to reassess risk, thereby enhancing deterrence. This approach mirrors developments in extended deterrence frameworks in the Indo-Pacific, such as the April 26, 2023 U.S.–ROK Washington Declaration, which explicitly incorporates the full spectrum of U.S. capabilities—including nuclear forces—and emphasizes increased conventional visibility of strategic assets, implicitly pointing toward the potential deployment of nuclear weapons.
While Washington has, at times, urged London to concentrate its military resources on Europe, many analyses overlook the U.K.’s treaty obligations to uphold the status quo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to prevent any unilateral change by force or coercion. Consequently, the United Kingdom remains actively engaged in both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deterrence, with Germany similarly strengthening its posture under the extended deterrence framework.

歐洲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北約成員,雖因個別國力限制,難以獨立派遣具規模的海空軍支援台海戰事,但這並不意味其僅能採取外交口頭表態,而無軍事作為。實際上,透過「作戰操作互換性」(Interoperability),北約各國僅需出動12艘艦艇或少量戰機,即可組成具戰鬥力的聯合作戰部隊。結合美、日、韓、澳、加等國的軍力,這種規模已足以發揮戰略作用。
關鍵在於,美國的盟友已實現高度「作戰操作互換性」,能迅速組成聯軍,並在統一指揮鏈與資料鏈下協同作戰。英國國防部長的公開表態,旨在展現軍事意志,促使對手審慎評估,從而強化嚇阻效果。近年來,美、日、韓通過「延伸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承諾,例如2023426日《美韓華盛頓宣言》,明確納入美國的全方位能力(包括核能力),並強調提升戰略資產的常規可見性,實際指向核武部署的可能性。
雖然美國曾呼籲英國將軍力集中於歐洲,但多數分析忽略了英國的「條約義務」,即確保台海現狀不被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單方面改變。因此,無論是軍事嚇阻或外交嚇阻,英國均積極參與,甚至與德國在「延伸嚇阻」框架下持續強化作為。
20230426〈美韓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 The White House 20230426 / Taimocracy 翻譯

英國無法在軍事上保衛台灣    William MatthewsThe Critics 20250807

我們應採取外交手段,而非軍事嚇阻

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上週訪問澳洲時表示,如果英國必須與盟友並肩作戰。儘管存在一些解讀,但他並未提及英國在中台戰爭中將採取何種行動,儘管他確實將英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與嚇阻聯繫起來。問題在於,雖然阻止中國對台灣的侵略無疑是可取的,但英國無法透過軍事手段真正做到這一點。相反,它應該尋求外交途徑

但英國為何要先關注遏制中台衝突?如何在崛起的中國和日益交易化的美國之間遊走,同時保持與歐洲的有效關係,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在後脫歐時代和後規則時代找到自己的國際角色,所有這些挑戰都需要政府的關注。與烏克蘭不同,台灣位於遙遠,在國內引發的情緒也遠不及加薩衝突。為何要進一步加大外交努力來遏止中國的侵略?

當然,原則上也存在爭議。台灣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事實上是獨立的,其居民幾乎沒有意願被其龐大的專制鄰國吞併。北京在香港,甚至新疆和西藏的政策,暗示一旦成功入侵,反對政權的人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然而,隨著英國的資源因地緣政治和國內挑戰而日益捉襟見肘,英國也需要一個實際的理由。中台戰爭至少會擾亂直航台灣海峽的五分之一國際海上貿易,幾乎肯定會影響經東海和南海的更廣泛的貿易往來,並切斷全球獲取台灣供應的管道。台灣供應的半導體佔全球半導體供應總量的60%以上,以及約90%的最先進晶片。相較之下,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場戰爭很容易將美國捲入其中,使其與實力相當的對手對峙,而後者過去 30 年來一直在打造一支旨在在此類衝突中擊敗美國的軍隊,其造船能力是華盛頓的 200 多倍戰爭的風險極高。對北京來說,失敗將是毀滅性的,不僅會損害其奪取台灣的野心,還會損害中共的合法性。對華盛頓來說,這將對其軍事優勢、地區聯盟和全球地位造成致命打擊。面臨這樣的後果很可能會改變雙方訴諸核武的意願。英國將面臨協助美國的巨大壓力,面臨艱難的選擇——包括權衡如果中國獲勝參與其中的利弊。

因此,嚇阻完全符合英國的利益。但其追求必須切合實際。雖然英國在該地區執行海軍任務受到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夥伴的青睞,但這對中國並不構成真正的威脅。一旦爆發戰爭,英國的任何海軍援助都將難以及時抵達,也不太可能帶來實際的改變。中國深知這一點,美國也深知這一點,並呼籲英國將其有限的軍事力量重新集中在歐洲

此外,軍事嚇阻對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從環島軍事演習到網路攻擊)幾乎不起作用——任何果斷的反擊都有可能嚴重升級局勢。重要的是,這些戰術表明,全面戰爭是北京奪取台灣最不想要的選擇。中國領導人非常謹慎,除非他們認為透過其他方式實現統一的前景不可行,否則不太可能訴諸全面入侵。相反,北京的行為顯示了一種逐步迫使台北屈服的策略。如果它能保持這種勢頭,同時繼續推動軍事現代化並在產量上超越美國,它最終將實現地區主導地位,使華盛頓無法承受任何在衝突中干預的風險。

這並不意味著不應認真對待戰爭的可能性;誤判或被認為是挑釁的行為確實存在風險。然而,這確實提供了一個透過外交手段反擊北京目標的機會。北京幾十年來一直在打造作為第三世界可靠夥伴的聲譽。這些國家的意見對於中國日益提升的聲譽至關重要,中國正致力於建構一個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同的新秩序。

這延伸到了北京對台灣的態度。中國投入巨大的外交努力,說服第三世界各國與台北斷絕關係或降低對台北的承認這導致自2016年以來已有十個國家與台灣斷絕了正式外交關係,亞洲、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也「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最近一個重大案例是南非撤回對駐比勒陀利亞台北聯絡處的承認,迫使其降級為「商務辦事處」,並從首都遷至約翰內斯堡——此舉被視為北京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體現。

雖然此類行動顯然損害了台灣的利益,但也凸顯了北京對其合作夥伴對其主權主張合法性的立場的重視程度。因此,中國越難證明統一的合理性,就越有可能在採取果斷行動(無論是透過脅迫還是入侵)之前猶豫不決。

英國佔據有利地位,可以利用這一點。誠然,它對中國的行為幾乎沒有直接影響力。但它擁有一個廣泛的外交關係網絡,其範圍超越西方,包括透過國協,可以利用這個網路來促進與台北的更深入交往。這些關係塑造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包括在印太地區)的行動環境的潛力往往被低估。

然而,為了充分利用這些關係,英國需要避免說教,而要從夥伴國自身利益出發。這包括幫助識別與台灣接觸的有益機會,並識別衝突可能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東南亞,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反駁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也將使中國暫停進一步推進其在南海的主權主張——但要使這種說法可信,英國必須更願意幫助其他主權聲索國建立統一戰線。

英國同樣必須加強與台灣的接觸。即使沒有正式的外交承認,雙方本已牢固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聯繫仍可進一步加強——包括就共同關切的「灰色地帶」威脅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以及利用英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促進和倡導台灣更多地參與。

當然,沒有人能保證這種做法一定會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它幾乎肯定會使北京的野心複雜化,為台灣爭取更多時間,並降低北京對風險升級的胃口。這也有助於英國根據其作為外交行為者的實際能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固守日益難以為繼的全球防禦態勢。外交嚇阻的能力是存在的。需要的是採取行動的政治意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