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The anti-nuclear movement in Taiwan, led by figures like former DPP Chairperson
Lin Yi-hsiung, has not only successfully halted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but also, during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s governance,
facilitated the phased shutdown of existing nuclear plants and blocked their
life extensions.
Such individuals seem to reside in an utopia. The reality is stark: Taiwan’s
economy hinges on the AI boom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y, both of which demand
vast, near-limitless electricity supplies. Taiwan clearly lacks surplus land
for scalable green energy production, and nuclear power has been effectively
obstructed by certain groups, effectively cornering the nation into a
checkmate.
Anti-nuclear advocates conspicuously avoid addressing the inevitable power
shortages. Their sole focus is obstructing nuclear power with a singular
viewpoint, sidestepping any responsibility for resolving the resulting
dilemmas. In extreme scenarios, such anti-nuclear stances could prematurely drive
Taiwan into capitulation. One wonders whether these individuals are naively
idealistic or misled by those with ulterior motives.
To address the rapidly widening electricity gap and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most pragmatic solution lies in nuclear power. Immediate, viable
steps include extending the life of fossil fuel plants and restarting nuclear
energy initiatives.
以林義雄路線為主的台灣反核勢力,不僅成功阻止台灣核電的發展,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也使之陸續關閉既有核電廠並阻止其延役。
這樣的人是活在想像的天國裡。現實是:一方面台灣經濟要靠AI浪潮與半導體產業,一方面前述趨勢卻需要大量甚至無止盡的電力供應。台灣顯然沒有剩餘土地產生綠電,核能又被部份人成功阻止,等於下棋下到死局。
反核人士絕口不提面對如何解決必然的缺電。因為,他們心之所繫就是以「單一觀點」來「阻止」核電,因為解決困境的責任從來不在他們身上。這樣的反核,在極端狀況下會讓台灣提早投降。有時候真的不知道這些人士天真,還是被別有用心者誤導?
彌補迅速擴大的電力缺口與溫室氣體環境,最實際答案顯然在核電身上,緊急可行的為延役化石燃料與推動核能重啟。
美能源部啟動 Speed to Power 計畫,因應 AI 用電需求與電網缺口
科技新報 20250919
美國能源部(DOE)週四宣布啟動「Speed to Power」計畫,加速大型發電與輸電專案建設,以應對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及電動車推升的電力需求,並下令多座原定關閉的燃煤與天然氣電廠繼續運轉。能源部表示,這項計畫將透過資金工具與國家緊急權限,快速擴張美國電網與電力供應。
根據能源部最新的《Report
on Evaluating U.S. Grid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若缺乏干預,至 2030 年美國將面臨嚴重資源缺口。報告指出,AI 與資料中心用電需求將額外增加約 50 GW,再加上傳統製造業與半導體先進製程晶圓廠的再工業化浪潮,整體負載成長速度將更快。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源部已開始徵詢各州政府與電力業者意見,盤點哪些大型專案能迅速上馬。同時,川普政府也明確收緊對再生能源的支持,終止了拜登時期多項補助計畫。產業估計,這些措施可能使未來十年綠能投資減少數百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能源競賽中,核能也正重返舞台。本週密西根州
Palisades 核電廠在退役兩年後獲得重啟批准,成為全美首座「退役後再度運轉」的核電廠。該廠裝置容量約 800 MW,若能於 2025 年底重返電網,將成為 AI 與資料中心需求下的穩定基載電源補充。後續包括賓州 Three Mile Island 也計畫於 2027 年重啟。
隨著 AI 與先進製程推動的用電需求持續上升,美國政府正逐步建立因應方案。Speed to
Power 不僅意味著延役化石燃料與推動核能重啟,更代表對未來十年 AI 用電與電網可靠性的戰略規劃轉折。
AI 電力需求飆升!美國資料中心 2035 年用電翻倍,核能成救命稻草
科技新報 20250918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不斷攀升,核能被視為解決能源危機的關鍵選擇。根據 Deloitte
與 Bloomberg NEF 的預測,到 2035 年,美國的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將超過當前年份的兩倍,需求高達 78 至
123 GW,占美國總電力需求約
8.6%。這一情況促使業界重新評估核能在未來能源供應中的角色。
核能長期以來被視為清潔能源的「安靜競爭者」,如今被認為是支撐AI革命的基石。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和新型燃料技術的發展,為核能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NANO Nuclear Energy Inc.的首席執行長詹姆斯·沃克(James
Walker)指出,核能的穩定性對於需要極高可靠性的資料中心來說,是一項無可比擬的資產。
與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的容量因子通常在90%-95%之間,而天然氣的容量因子僅為60%。這意味著核能能夠提供更穩定的電力供應,特別是在資料中心這樣的高需求環境中,任何短暫的停機都可能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然而,核能的發展並非沒有挑戰。儘管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具有巨大的潛力,但由於監管困難和歷史上的安全顧慮,這些技術仍需克服多重障礙。此外,核電廠對於濃縮鈾的依賴使得美國的供應鏈變得脆弱,約40%的全球鈾濃縮能力掌握在俄羅斯手中,這使得美國的核能未來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LIS
Technologies的首席執行長傑伊·努(Jay Nu)正在開發美國唯一的雷射鈾濃縮專利技術,這一新技術有望將鈾的濃縮成本降低75%。美國能源部已經注意到這項技術,並在2024年12月選擇LIS Technologies參與一項34億美元的計畫,以擴大鈾濃縮能力。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如亞馬遜、微軟和Google等已經開始探索與核能的合作,這不僅是出於可持續發展的考量,更是對於AI增長的最大限制──電力供應的實際回應。沃克和努的觀點強調了在AI時代擴大核能的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將反應爐部署到需求地點,二是確保鈾的供應鏈穩定。
隨著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預計在未來五年內翻倍,美國的能源策略可能需要依賴核能的發展,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能源挑戰。
台電曾文生:核三廠自我安檢,盼初步成果年底出爐
科技新報 20250916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今天表示,預計 9 月底、10 月初將 3 座核能電廠現況盤點結果向外界說明;依照現況,核三廠較有條件進入自我安檢,屆時也會找原廠合作,確保安檢報告詳細完整,盼今年底、明年初有初步結果。
經濟部今天舉行經濟部長龔明鑫上任首場媒體交流會,龔明鑫表示,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均表示,不排斥新核能,核安會也啟動相關研究調查;至於既有機組重啟部分,核安會訂定辦法預計10月公告,屆時台電就能據此啟動自我安檢。
曾文生表示,核一、核二、核三等3座核電廠都會做評估,預計9月底、10月初將3座電廠狀況盤點結果向社會說明;依照現況,核三廠比較有條件進入自我安檢,會按核安會辦法進行,最主要在老化管理、耐震強度等,也會找原廠合作,確保安檢報告詳細完整,希望今年底、明年初有初步結果。
至於核二廠重啟可能性,曾文生指出,核二廠已在進行乾貯工作,須待爐心用過燃料棒退出,才能進行安檢工作,「所以核二廠能否往前進一步,要等乾貯有進度才能做進一步確認」。
媒體詢問對核融合發展態度,龔明鑫說,期待有好突破,事實上這也是10年前、20年前就在期待的事,可以繼續期待下去,的確是好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