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32條款」說明
「232條款」是指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案〉(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第232節(Section 232,編纂於19 U.S.C. §1862),是一項授權美國總統在特定進口產品被認定威脅國家安全時,採取貿易限制措施的法律條款。該條款意在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確保關鍵產業(如鋼鐵、鋁、半導體等)不因過度依賴進口而受損。以下是對232條款的詳細說明,涵蓋其背景、內容、運作機制、歷史應用及影響。
1. 背景
- 立法背景:
- 〈1962年貿易擴展法案〉由總統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於1962年10月11日簽署,意在透過國際貿易協定促進美國的經濟福祉、外交政策和安全。甘迺迪稱其為「自馬歇爾計畫以來影響經濟的最重要立法」。
- 232條款源於冷戰時期對國家安全的關注,當時美國擔心過度依賴外國供應可能削弱國防工業基礎,如鋼鐵、石油等關鍵物資。
- 政治與經濟環境:
- 1960年代,美國推動貿易自由化(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但同時需要保護國內產業免受進口衝擊,232條款成為平衡自由貿易與國家安全的工具。
- 條款賦予總統廣泛權力,在特定情況下可繞過國會,採取行政行動(如關稅或配額),以應對進口威脅。
2. 主要內容
232條款授權美國總統在商務部調查確認某進口產品威脅國家安全後,採取措施調整進口。核心內容包括:
- 調查啟動:
- 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可自行啟動調查,或根據其他政府部門、機構負責人或利益相關方的申請啟動。
- 調查需在270天內完成,評估進口產品是否「以數量或情況威脅或損害國家安全」。
- 調查範圍:
- 調查考量因素包括:
- 國內產業滿足國防需求的能力。
- 進口對國內產業的競爭影響。
- 進口對就業、財政收入及經濟福祉的影響。
- 外國補貼、不公平貿易行為(如傾銷)對國內產業的損害。
- 「國家安全」定義模糊,涵蓋國防、關鍵基礎設施及經濟穩定,給予行政部門廣泛裁量權。
- 報告與行動:
- 商務部完成調查後,向總統提交報告,提出是否採取行動的建議。
- 總統在收到報告後有90天時間決定是否同意商務部的結論,並採取行動(如關稅、配額、進口禁令等)。行動需在15天內實施,並通知國會。
- 國會角色:
- 232條款允許總統在特定情況下繞過國會,但國會可透過「否決決議」(disapproval resolution)反對總統行動,決議需提交至眾議院財委會或參議院財經委員會。
- 實際上,國會很少成功推翻總統決定,因總統可否決國會決議。
3. 運作機制
232條款的實施遵循以下流程:
- 調查申請:由商務部、其他政府部門或利益相關方(如產業協會)提出。
- 調查進行:
- 商務部與國防部及其他機構協商,評估進口影響。
- 公開聽證會或徵求公眾意見(如2017年鋼鐵調查)。
- 報告提交:商務部在270天內提交報告,說明進口是否威脅國家安全及建議措施。
- 總統決定:
- 總統可採取關稅、配額、免除特定國家或產品、或其他非貿易措施。
- 例如,2018年川普總統對鋼鐵徵收25%關稅,對鋁徵收10%關稅。
- 排除程序:
- 企業可申請產品排除(exclusion),若證明國內無足夠供應或特定國家安全考量。排除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ITA)與工業安全局(BIS)審查。
- 監控與調整:商務部持續監控進口情況,總統可根據需要調整措施。
4. 歷史應用
232條款自1962年以來使用次數有限,但近年因川普政府積極應用而備受關注。以下是主要應用案例:
- 1962-1995年:
- 早期調查多針對石油進口,如1979年對伊朗原油實施禁運,1982年對利比亞原油實施禁運,均以國家安全為由。
- 1962-1980年間,商務部、財政部及緊急規劃辦公室共進行26次調查,多數未採取行動。
- 1995-2017年:
-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後,232條款使用減少,因其可能違反WTO規則(如非歧視原則)。
- 1999-2017年僅進行少數調查,如鈾、鐵礦石,均未導致關稅。
- 2018年川普政府:
- 鋼鐵與鋁(2018年):2017年4月,川普下令調查鋼鐵和鋁進口。2018年3月8日,根據商務部報告,川普對鋼鐵徵收25%關稅,對鋁徵收10%關稅,豁免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後部分取消豁免)。
- 影響:2017-2024年間,美國鋼鐵進口從3600萬噸降至2460萬噸,國內鋼鐵業復甦,但消費者成本上升。
- 汽車與零部件(2018-2019):2018年5月啟動調查,2019年2月商務部報告認為進口汽車威脅國家安全,但川普未立即採取關稅。2025年4月,川普再次宣佈對汽車徵收25%關稅。
- 2025年川普第二任期:
- 鋼鐵與鋁關稅提升:2025年2月,川普簽署公告,取消所有鋼鐵與鋁的豁免,恢復25%鋼鐵關稅,並將鋁關稅提升至25%。6月4日,進一步將鋼鐵與鋁關稅提高至50%(英國除外,維持25%)。
- 半導體調查:2025年4月,商務部啟動對半導體及製造設備進口的調查,反映對供應鏈安全的擔憂。
- 其他調查:2020-2022年間,商務部調查釩、鈦海綿、變壓器等,2025年新增七項調查,顯示232條款使用頻率增加。
5. 影響與爭議
- 正面影響:
- 保護國內產業:如2018年鋼鐵關稅促進美國鋼鐵業投資,新增就業,國內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 供應鏈安全:232條款促使美國關注關鍵物資(如半導體)的自給能力,減少對外國供應的依賴。
- 負面影響:
- 貿易戰風險:2018年鋼鐵關稅引發加拿大、歐盟、中國等國報復性關稅,影響美國出口商。
- 消費者成本:關稅推高鋼鐵、鋁等價格,增加汽車、家電等下游產業成本,轉嫁至消費者。
- WTO合規性:WTO成員國質疑232條款濫用「國家安全」例外,認為其違反非歧視原則,可能削弱多邊貿易體系。
- 爭議:
- 定義模糊:「國家安全」缺乏明確標準,給予總統過大裁量權,可能被用於非安全目的(如經濟保護主義)。
- 國會監督不足:總統可繞過國會,國會否決決議難以透過,引發權力平衡爭議。
- 利益衝突:如2018年汽車調查涉及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的商業利益,引發倫理質疑。
6. 與其他貿易工具的區別
- 301條款(Trade Act of 1974):針對不公平貿易行為(如知識產權盜竊),而232條款聚焦國家安全。
- IEEPA(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用於更廣泛的經濟制裁,232條款更專注於進口限制。
- 反傾銷/反補貼稅(AD/CVD):針對特定產品的傾銷或補貼,232條款適用範圍更廣,無需證明不公平貿易。
7. 結論
232條款是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案〉第232節,授權總統在進口威脅國家安全時採取關稅、配額等措施。透過商務部調查和總統決定,條款為保護關鍵產業(如鋼鐵、鋁)提供法律依據,但其模糊的「國家安全」定義和總統廣泛權力引發爭議。歷史上,條款使用較少,但川普政府自2018年起頻繁應用,顯著影響全球貿易格局。2025年,條款繼續被用於鋼鐵、鋁、汽車及半導體等領域,顯示其在美國貿易政策中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