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In contrast to analyzing the 2024 legislative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separately, Japanese Professor Yoshiyuki
Ogasawara constructs a hypothesis to examine the flow of votes toward
the Taiwan People’s Party (TPP).
Ogasawara and many Taiwanese analysts all conclude that “the mobilization capacity
of the anti-recall camp was stronger than the other side.” Puzzlingly, most pre-election phenomena suggested the opposite.
More critically, with many local Kuomintang (KMT) party officials interrogated
or detained, and most local party branches’ mobilization capacity either
decimated or significantly weakened, HOW did the KMT’s strong mobilization power
emerge under such adverse conditions? Or perhaps, was there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mobilization energy? The
next question is: why wasn’t this mobilization energy activated previously? Or, will this additional mobilization capacity become a
recurring factor in the future?
Regardless of these questions, recalls,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are
distinct processes. How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analyze, and derive a
conversion constant among the three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相較於比對2024的立委選舉與總統選舉而各自解讀,小笠原欣幸教授建立假設,分析民眾黨的選票流向。
小笠原及許多分析者的結論都是「反罷方的動員力更強」。令人不解的是:選舉前表現出來的現象卻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國民黨許多地方黨部幹部被約談、羈押,多數地方黨部的動員能量若非被殲滅也是大不如前,如此不利情形下,國民黨黨部的動員能力從何而來?或者,動員另有能量。而下一個疑問是:這種動於能量以前為何沒被激發出來?或者,未來此種額外動員能量會常態性的介入?
無論疑問如何,罷免、選舉、公投皆不同,要如何正確解讀、分析,以及得出三者的換算常數,是大災問。
小笠原欣幸教授的持平之論 附圖 1~6
小笠原欣幸教授對罷免數據分析試譯
張進逸FB 20250728
從數據檢視罷免投票的結果
本文試圖分析罷免投票的結果,綜整24個選區的整體數據來解讀其中可能的意涵。
24個選區的整體票數
選舉人數 6,799,977人
同意票 1,614,772票(42.5%)
不同意票 2,181,474票(57.5%)
投票率 56.1%
綜整這次罷免投票24個選區的整體票數後,同意票為1,614,772票(42.5%),不同意票為2,181,474票(57.5%)。如圖1所示,反罷方取得壓倒性勝利。
選區選舉人中同意票的占比(相當於催票率)有跨越罷免門檻,也就是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以上(25%)的有7人。依序為:
①台北市第3選區的王鴻薇27.9%、
②新北市第7選區的葉元之27.4%、
③台北市第7選區的徐巧芯27.1%、
④台中市第6選區的羅廷瑋26.7%、
⑤花蓮縣的傅崐萁25.6%、
⑥新竹市的鄭正鈐25.2%、
⑦台北市第4選區的李彥秀25.2%(圖2)。
這7人經常被台灣媒體報導為「危險」(罷免成功可能性高),看來外界評估並未失準。然而,反對票的數量卻超過了同意票。
圖3將各選區的同意票與不同意票比例,依同意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後,呈現所有選區的不同意票都超過同意票。其中差距最小(最危險)的仍是新北市第7選區的葉元之,其次是台北市第3選區的王鴻薇,第三是台中市第6選區的羅廷瑋,台北市第7選區的徐巧芯則排名第四。排名越靠後,代表罷免派的訴求在該選區越難以擴散。
雖然是否贊同罷免與支持朝野政黨與否並非完全一致,但重疊部分相當大。這次罷免投票顯示在野黨支持度較高,那麼這24個選區的朝野勢力比是否已向在野黨傾斜?讓我們將這次罷免投票結果與去年立委選舉結果進行比較。
綜整24個選區立委選舉各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後,民進黨(包含台北市第6選區的苗博雅、桃園市第6選區的趙正宇)獲得1,937,022票(40.3%),國民黨獲得2,333,894票(48.6%),民眾黨及其他(含各派無黨籍)獲得530,919票(11.1%)。圖4整理了兩次投票結果的相對比例。
支持罷免者的比例較去年投給泛民進黨候選人的比例上升了2.2個百分點。如何解讀這個數字頗為微妙。在國民黨相對優勢的選區中,即使增幅不大,仍可視為進步。另一方面,「民眾黨及其他」當中包含了與民進黨競爭的台北市第4選區基進黨候選人,以及環保運動出身的基隆市無黨籍候選人等,朝野支持結構其實變化不大。雖然這次罷免方敗北,但執政黨支持度並未下降,反而略有成,這點值得留意。
我們也要觀察全體選民的動向。除了上述有效票的變化,還有棄權與廢票的動向(圖5)。24個選區去年選舉的投票率為72.7%。這次罷免投票的投票率為56.1%,下降了16.6個百分點。罷免投票的投票率低於總統大選/立委選舉是正常現象,顯示中間選民對罷免投票的關心度不高。接著我們來檢視去年投給民進黨、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民,這次有多少比例投下同意票或不同意票,也就是「回流率」。
去年選舉中,泛民進黨候選人得票1,937,022票(占全體選舉人28.7%),國民黨候選人得票2,333,894票(34.6%),民眾黨及其他得票530,919票(7.9%),棄權與廢票1,944,803票(28.8%)。而這次罷免投票中,同意票1,614,772票(占全體選舉人23.7%),不同意票2,181,474票(32.1%),棄權與廢票3,003,731票(44.2%)。
據此計算,去年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選民中,有82.7%這次投下同意票。這是相當高的回流率。然而,去年投給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民中,這次投下反對票的比例高達92.7%,國民黨陣營的回流率更高。不過,這種計算方式無法反映「民眾黨及其他」的流向。若機械性地將國民黨與「民眾黨及其他」合計,不同意票的回流率為75.6%,但這並不精確。立委選舉中,各選區無黨籍候選人參選情況不一,難以推測整體動向。
因此,我們對這24個選區的總統大選得票狀況作比較,建立模型來推測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的票如何流向這次的罷免投票。
首先,基於以下前提:民眾黨支持率在去年1月大選後減半;賴清德支持率在45%以上,高於大選得票率40%。我們假設去年柯文哲26%的得票率分成三部分:一是「死忠柯粉」占一半(5成),二是去年投給柯文哲但後來轉向支持賴政府的占2成,三是對政治失去興趣的占剩下的3成。如此一來,投給柯文哲的選民中有7成可能參與這次罷免投票。假設其投票率與兩大黨支持者的投票率相同,可得出以下兩個方程式:
①賴清德得票數×投票率x+柯文哲得票數×20%×投票率x=1,614,772(同意票)
②侯友宜得票數×投票率y+柯文哲得票數×50%×投票率y=2,181,474(不同意票)
計算結果為:x=77.80%,y=85.68%。
也就是說,罷免方動員了去年投給賴清德的選民,以及投給柯文哲選民中2成的77.8%出來投同意票。另一方面,反罷方則動員了去年投給侯友宜的選民,以及投給柯文哲選民中一半的85.68%出來投下反對票。當然,對於去年柯文哲26%的票流向何處,也可以有不同的假設,但結果應該不至於出現反轉結果。
以公民團體為首的罷免方能夠動員賴清德77.8%的支持者出來投票實屬不易。然而,國民黨的反撲更為強勁,動員了侯友宜85.68%的支持者投票則更加驚人。這些數字證實了反罷方的動員力更強。原本預想這股能量會在背水一戰的補選中展現,沒想到提前在罷免投票階段就爆發了。
最後,圖6呈現24個選區總統大選票數與罷免投票票數的流向。需要注意的是,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的選舉人數不同(原住民屬於別的選區),數字無法完全對應。為便於理解,我們將總統大選與罷免投票的票數圖表和比例圖表並列。
總統大選中賴清德的得票率為35.7%,而罷免同意票的比例為42.5%。如前所述,這24個選區是國民黨相對優勢的選區。罷免方雖然落敗,但與總統大選相比,罷免同意票的比例確實有所提升。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這也可視為藍白合有效性的證明。不過,兩個選舉的性質不一樣,投票率又不一樣,兩者都不宜過度解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