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雲程大的專業說明!!! 比起對岸的模擬圖還更清楚!!
網路上有一票人借用對岸的分析來指責台灣 看瞭很厭煩!!明明台灣自己本身。
在橋梁工程上就有很厲害的人在,幹嘛要去看對岸的那些模擬出來的東西??? 希望這事情可以生死兩相安!! 後續不要有類似的遺憾!!!
中國土木人員,用FEM來解析,也不是不行。
問題是,FEM著重在「靜力」,要找出組件對於應力流轉時的弱點。
南方澳橋,要看動態應力,也就是「振動」的影響,但絕對不是「疲勞」。再說一次,絕對不是疲勞。很多教授,都亂講一通。
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 • 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為工程上解邊界值問題(與起始值問題)近似. 解的一種運算技術. –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嚴格說 FEM在大學時沒有這樣的課
但畢業後因電腦關係
FEM成為主要工具
感謝你提供詳盡的資訊與理論...
目前唯一看到比較接近的報導:
至於負責橋樑設計的亞新工程顧問公司,是公建案的熟面孔。亞新副總謝震輝昨接受媒體採訪指出,從影片中研判,應該是鋼索鏽蝕鬆脫、橋面拉力頓失,橋樑才會從中斷裂......
倒是想請問要是檢測有做好,理論上夾片的鬆脫位移是可以看得到的吧?謝謝你。
到錨錠位置,一個一個打開蓋板檢查,有機會看得到是否鬆脫。
楔形(圓錐)夾片的內側,必然有經過硬化加工的齒狀物以增加摩擦係數。
相對的,楔形(圓錐)夾片的外側(與定著板空的內側),要實施研磨加工,以期待與相對應的定著板的完整接觸。
當然,材料也是要加強。
所以,最後檢視證物時,只要看是否在鋼絞索上有「齒的拉痕」,就知道是否鬆脫。
假使是鋼絞索斷裂,鋼絞索的長度必然是參差不齊,而且斷面不會是整齊的,而是粗糙的,而且鋼線直徑是變小的。
很簡單物理現象。
已經確定是鬆脫了嗎?
不管鬆脫或斷裂,其實當初有做索力監測系統,就沒這些事了。偏偏台灣這些橋,很少有做監測的
新北大橋有,二高高屏溪斜張橋也有。其他就不知道了。
新北大橋有,二高高屏溪斜張橋也有。其他就不知道了。
再說一次,楔形夾片型式錨錠型式,源自PC混凝土結構。
除非做反力對策的設計(以後有機會再說),否則絕對不適合用在自重較輕的鋼構橋上,因為會遇到顯著的上揚力。
大大所言的兩條橋,因為自重相當巨大,應該沒問題。
監視畫面上鋼索末端瞬間噴開的樣子,較像張力下的斷裂,而不是擠壓下的鬆脫。
對於「拍攝顯示6號索還有殘餘鋼絲掛著,應屬斷裂跡象」,雲程大的解釋反而是不同。
請看雲程大下一篇中的名詞解釋:
6號吊索脫落但還留有一條鋼絞索,證明:是吊索的鋼絞索從錨錠部的定著板處鬆脫。那就是夾片wedge的問題。
因為是採用wedge-type,所以,在吊索承受反力時,鋼絞索會個別鬆脫。
所以,留下一根鋼絞索,很合理。
PC鋼絞索的力量多大呢?
一根15.2mm直徑的PC鋼絞索,由7條5mm的PC鋼線組成,而每一條5mm直徑的PC「鋼線」可以吊起一台大型自用車(破壞應力3250公斤或3公噸以上)。
換言之,以小一點的吊索19條鋼絞索組成,可以承受3*19*17=969公噸以上才會破壞。
而這條橋,有13根吊索,意思是根本可以支撐10000萬公噸以上的結構。
本橋大概只有2700-3000公噸(包括拱肋與橋桁),支撐本橋,安全率在3以上,綽綽有餘。
假使,是吊索的PC鋼絞索斷掉,斷裂處會出現在吊索中段(最弱處)。
從影片看,顯然不是這樣。
雲程大的推論是合理可能的。有點像右手捏住橡皮筋,左手拉橡皮筋,左手放開後橡皮筋會反彈打到右手一樣。
當橋面板超荷重時,橋面板會有一定的沉陷量,等到荷重移除,橋面板反彈回覆到原高程。
這個反力會從橋面板的錨頭,藉由鋼索傳遞到上拱樑的錨頭,由下而上的反力就有機會將夾片推擠出一些。在這反覆推擠的過程,就會造成夾片牙齒跟鋼絞線的磨損,從而導致脫落。
但我懷疑的是,當夾片被擠出,單根鋼絞線預力減少,力量還是會傳遞到其他根去。
亦或是全部鋼索力量都減少,那應當是鋼索預力損失撐不住鋼橋導致斷裂的機會,會大過脫落的機率。
雲大,我提供一些訊息給你:你一直敘述的楔形夾片系統不適用這樣的橋,除非做反力設計。
事實上,在全球前三大的預力系統公司:VSL以及法西奈,都有反力的設計。
我們會在預力施拉完,切斷鋼絞線後,再放一塊擋板,這塊擋板本身有多個小洞,剛好對應鋼絞線的位置,大小也只容許鋼絞線通過,最後擋板會鎖在錨頭上,把夾片壓制在擋板下。
法西奈的設計,在夾片與擋板中間還有彈簧,利用擋板鎖固的壓力把夾片頂住。
南方澳有沒有這樣做,我不清楚。
但這樣的系統設計,就我所知VSL跟法西奈,3,40年前就有了。就算沒有擋板,坦白說在預力作用部份抵消的情形下。我不認為那樣的反力有足夠的力量把夾片推擠出錨頭。
沒錯,Freyssinet,
Vorspann Technik, VSL, Dywidag等等,為因應上揚(反力),他們都有做過補充設計。
有些是鎖上蓋板(使鋼絞索端部與蓋板間沒有軸向間隙),有些是雙層Wedge,也可以灌注Mortar或其他增加摩擦力的填充材等,不一而足。這些設計是有效的。
我本來會接著說,大大先說了,可見得也是專家。哈哈哈。
另外,PC在施作時,會灌注mortar,吊索的話,有些會省略。意思是,吊索中段的摩擦力沒有。
這也很好,因為PC也會需要中段摩擦力,但吊索不需要,只需要前後端就夠了。
基本上,問題是來自於吊索產生軸向反力,原因是鋼構自重過輕。
我說是鋼絞索鬆脫,是因為看影片,沒看見錨錠(大大的一塊)飛出。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頂壓板或調整板沒有固定(電焊等),所以在出現反力時,板子掉下來,這時候,吊索就射出去。
但是,這樣一來,吊索還是「一條」,不匯市「鋼絞索」的狀態(鬚鬚狀)。
是這樣判斷的。
總之,要看證據。但我不相信是鏽蝕。
在主桁內(箱桁的話)灌注混凝土,作為壓重或配重。
或者,加裝剛性H beam或box girder,抑制主桁上揚。
或者,主桁(箱桁的話),內部加裝PC,以增加剛性(但Box girder會變粗,內部也要進行軸向補強)。
或者,在恰當的地方加裝制振的cable。都可以。
我也考慮過rain vibration。只能說:感覺不像!
觸發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等等要去分清楚。
我現在懷疑:「很多肉粽」要負很大責任。
我思考過,是不是其實每一束鋼索裡的鋼絞線的鋼絲或多或少都已經有斷裂了,因為生鏽造成斷面積減少,應力變大。
所以每束鋼索裡的鋼絞線的鋼絲都斷了幾根或者開裂,同時每束的荷重也增加了一些,等到海端第六根鋼索斷裂後,力量分攤到其他根就造成力量大過設計的安全係數。
會做這樣的推論有兩點:
1.我所得知的訊息,當年用的stay cable,不像今日外層有緊密包覆一層PE,同時在鍍鋅鋼絞線與PE間還有油脂填充,當年只是鍍鋅鋼絞線而已。
2.氯離子濃度高的地方,容易加速鋅離子自鍍鋅層剝落。
坦白說,整束鋼索在鋼絞線部分有HDPE管保護,在錨頭部分有帽蓋保護,想單憑肉眼去看鋼索的狀況,很難,基本上還是只能靠索力監測系統,去瞭解索力的增減來判斷鋼索目前的情況,有無鬆脫或斷裂。小弟從事斜張橋10多年,一點小小心得。
就事論事:
前面有回覆過,本橋鋼構重量在2700-3000公噸之譜(橋面1600公噸),而吊索的抗張力負荷,約10000公噸。
意思是,安全率在3或以上,不會造成鋼絞索的斷裂。(除非採用當時的中國產品之類)
意思是,鋼絞索要斷到2/3根以上,吊索才會「斷裂」。
顯然不可能。
有關PC鋼絞索,在南方澳橋應該是早就有PE包覆與油脂的規範了。
假使是「熱鍍鋅」鋼絞索,耐腐蝕能力應該更高,至少一樣吧。
這裡要注意,是「熱鍍鋅」,不是「電鍍鋅」。
熱鍍鋅,耐腐蝕百年,應該沒問題。(你看過交通號誌或路燈燈桿生鏽嗎?)
另外,鋼絞索有HDPE外管(紅色)包覆,功夫一點的話,裡面會灌發泡PU(但鋼絞索若有「熱鍍鋅」或PE披覆層,也不必)
尤其處在在鋼箱桁內部,完工後,應該都有塗上防鏽材料:防鏽底漆、GREASE、PU、瀝青等等都可以。
所以,不會生鏽的啦!!!!
吊索張力檢測,實用上至少有兩種方式:
1. 直接放壓力墊片load cell在頂壓板上。
2. 採用振動法,透過FFT得知。
就本橋的狀態而言,因為靜力方面無問題,問題應該出現在振動與其後果,很難透過靜力檢測得知。
我是認為:主要是錨錠的型式,不適合用在輕量的鋼構上。要不然就是要有防鬆脫設計。
恰巧,小弟在21世紀來臨前,從事吊索與鋼橋的技術協調10多年,出過4本相關書籍。
對橋的評論,特別是吊索錨錠的細部構造,多數設計者,特別是教授,不會通曉這些細節,只有現場實務者比較知道。也是一點小小心得交流。哈哈哈!
我罵的是電視記者找象牙塔的教授,亂講一通。實際上,顧問公司、派駐現場技術人員與廠商,他們沒有鎂光燈,卻可能才是掌握關鍵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