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1-10

亞洲經濟正在「中國化」 日經20180109

Comment
Though the scale of Chinese economy is huge, Chinese has yet to prove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superior civilization etc.  The facts indicate that China, showing nothing to lead and to share, has been and will be just a follower. 



亞洲經濟正在「中國化」    日經20180109
一直依賴美國的亞洲的經濟結構正迎來重大轉變期。預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對亞洲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超過美國,域內經濟的「中國化」將加速。也有聲音擔心美國的影響力下降,亞洲的市場經濟化和民主化進程將停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亞洲各國來説世界最大的消費地美國長期佔據著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的位置。然而,東盟(ASEAN)對中國的出口額在雷曼危機後的2010年超過了對美國的出口額,2016年對華出口額達1430億美元,比對美國出口額高出9%

日本方面,2017年(截至11月)的對華出口額為133842億日元,超過了此前峰值的2014年,刷新了歷史新高。

美國獨大時代在遠去
對華貿易的這種勢頭持續下去的話,中美在亞洲的影響力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田原健吾使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投入産出表推算顯示,「2030年中國對東南亞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增至2015年的1.8倍,比美國高出4」。

田原健吾推算出2015年和2030年美國與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即最終需求)分別增長1%的情況下,會通過出口等途徑將東盟主要5國和日本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推高多少。

對於東盟來説,到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的經濟波及效果為33億美元,比2015年翻了一倍。2030年美國對歐盟的經濟波及效果僅為中國3分之219億美元。

對日本來説,2015年中國的經濟波及效果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經濟波及效果為28億美元(按1美元=112日元換算),而美國為27億美元。其原因是,以中國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為契機,對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資被推高,日本對中國的機械等産品的出口額大幅增長。

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對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為46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6成,對東盟5國和日本的波及效果是美國(56億美元)的1.4倍。從經濟波及效果和名義GDP的比重來看,日本2015年為0.064%,到2030年將提高至0.096%2030年中國對東盟5國的經濟波及效果是名義GDP0.074%.

從全球範圍來看,到2030年美國的經濟波及效果為529億美元,比中國高出2成。不過在地理位置較近的亞洲,中國的影響力將超越美國。「美國打了個噴嚏,亞洲就得了肺炎」,這種美國獨大的時代正在漸漸成為過去。

 在人工費不斷增加的中國,製造業的省力化投資具有巨大潛在需求,三菱電機決定在中國啟動工業機器人生産,類似這種日本生産資料大顯身手的機會將增加。

 不僅是出口。在日本企業進駐中國之際,當地子公司的利潤(直接投資收益)或將流回日本國內,用於日本的工資和投資。

「弱國無外交」
 由於不斷湧現的中國化的浪潮,亞洲將獲得益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産生異變之際,對區域內産生的影響也將隨之擴大。「弱國無外交」——中國猶如在印證這句話,不惜將突出的經濟力量作為外交武器,對於他國來講這種姿態也構成巨大的風險。

 例如韓國。中國強烈反對韓國設置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簡稱薩德、THAAD),掀起了抵制韓國産品的運動。韓國銀行(央行)估算稱,2017年韓國GDP被拉低6750億日元,幅度為0.4

 被逼入困境的文在寅政權宣佈不參加美國的導彈防禦(MD)系統,顯示出向中國靠攏的姿態。

 過去,美國突出的經濟實力是推動亞洲民主化的原動力。實際上,緬甸一直推動民主化,正是為了讓美國解除經濟制裁。但近年來,由於伊斯蘭裔少數民族羅興亞人的難民問題,美國等國際輿論的批評加強,緬甸的孤立感不斷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圍繞這個問題的應對,中國向緬甸顯示出寬容姿態,緬甸也明顯向中國傾斜,強大中國的凝聚力在加強。另一方面,美國促進民主的力量很有可能減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