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2-11

台灣和平中立的經濟效應○彭百顯 (2015.02.05)

Comment
這篇,又要請教椰樹下哲學家的意見,他對賽局有過瘋狂。



台灣和平中立的經濟效應○彭百顯 (2015.02.05)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3de7905-8795-433e-bf56-9920edcc02b1
台灣島國的經濟屬性,必須仰賴對外經貿發展,才能保障台灣經濟成長。由於台灣經貿傾中,因此,國內本土派人士從根本上反對台灣進一步與中國經貿往來,旨在避免形成「一中市場」而牽制台灣政治交上之發揮空間。台灣「永久中立」的經濟效應如何?這是台灣前途思考的重點

台灣中立的經濟關係
台灣中立之意義,指台灣不與他國做政治及軍事結盟,基本上亦不做經濟聯盟。由於經濟與政治關係密切,故台灣中立對經濟關係甚有影響,但並非指經濟不與他國相交流。

經濟結盟一向被視為地緣政治之一環,當然含有政治意圖在內。一般之經濟結盟,依經濟整合程度包括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及貨幣同盟在內,台灣既然永久中立,似無再參加任何經濟協定之理由。經濟結盟在地緣政治上非常敏感,例如瑞士即未加入歐盟;最近的例子是烏克蘭與歐盟簽訂準會員國協定,致遭俄羅斯強力干預。1938年美國與英國簽定經貿同盟,1985年與以色列簽定自由貿易(FTA)協定,繼而又簽定北美自由貿易區,都有政略及軍略目的。

由於台灣戰略地位重要,美國當然想與台灣簽FTA,只是此舉必招致中國反彈;日本與台灣簽亦同。由當前經濟結盟的國際態度,說明了在國際社會台灣係形同中立,以致遲遲未能與重要貿易夥伴簽訂FTA的主要原因。而2010年起台灣馬政府與中國簽定ECFA及服貿協定,日、美均認為是向中國傾斜的表現。這項經濟結盟動作,事涉台灣在美中之平衡關係,應引為鑑。

其次,進一步說明中立化與自由貿易、關稅同盟、共同市場以及貨幣同盟四種經濟協定的關係。其中,以關稅減讓為主的自由貿易協定比較不敏感,不過關稅減讓亦隱含加強往來與相互支持之意味,也具政治效應。故台灣亦不宜與中國、日本及美國單獨簽約,除非當前與台灣關係緊密之關鍵友邦包含中、日、美三強的多邊自由貿易區,邀請台灣參加則可考慮。共同市場及貨幣同盟,亦然。

觀察亞洲未來中長期出現類似歐盟的經濟同盟及貨幣同盟的可能性甚低,即使出現,台灣既然中立應學同瑞士亦不參加,否則可能捲入國際紛爭。至於台灣與完全不涉及區域均勢的主要貿易國家,如瑞士、瑞典等則可簽定比較不敏感的自由貿易協定。迄今與台灣簽署FTA的中南美洲國家,即屬此不涉及區域均勢性質國家。

目前全球貨品關稅平均稅率已降至5%水準,各國都是利用商品檢驗等非關稅障礙來保護本國市場,若台灣效法瑞士的永久中立,也要效法她如何強化本國產業競爭力,利用外交談判降低貿易障礙,而可不執著於要簽定自貿協定。

台灣中立化效應
對台灣而言,「和平中立」最重要的效應包括國際上政治外交與經濟的影響,美中日之反應更是關鍵

基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現實生存,台灣中立馬上直接面對與國際關係之衝擊,問題在於美、日、中可以共同保證台灣中立比較安全,還是《台灣關係法》及臺美日合作比較安全?前者可以取代後者嗎?這是商界普遍關切的問題,相信台灣商界或國際商界都有定見。

台灣中立一旦改變美國《台灣關係法》,將衝擊商界敏感神經,也會出現資金及人員外移。因此,由於商業的現實利益,如能不改變《台灣關係法》的安排,商界對中立化提供的「安全紅利」自然是歡迎,畢竟 “business as usual"。台灣中立的商界經濟安全顧慮,也是台灣不能忽略的現實問題。

今台灣倡言中立,經濟隨順地緣更而傾中,面對的問題當然是目前國際兩強霸權(G2)格局之間的平衡關係。就立場言,如果台灣選擇永久中立,代表台灣脫離以美為首的西方勢力圈,也代表與中國共享台灣的戰略價值,這將使台灣背離過去半個世紀以上賴以發展致富的軌跡,而迎向一個不可測的未來。

就經濟而言,馬上面臨的經濟局勢變化是:擁有先進科技及資本優勢的美國,將優先以軍事同盟國的南韓,而非台灣,作為經濟合作對象,以經濟同盟為其東亞戰略的一環。基於競爭關係,台灣經濟將相對南韓處於競爭劣勢,南韓經濟升級勢將走在台灣前端,而接近於日本、美國等富裕國家的水準。如此,台灣高科技產業能否在技術上持續與美國密切結合,相當令人懷疑。這是離美傾中首見的經濟效應。

再次,就經濟主體而言,倡議台灣中立,主體的經濟環境如何,亦即台灣能否自立自強,條件是否充分?這是考量中立與否的主體要件。

永久中立的地位,有利於爭取國際會議在台舉行,而國際組織在臺設置,亦有利於銀行等產業爭取外國客戶。然而,檢視客觀環境,就實例言,瑞士是國際中立化的楷模代表,台灣一直也有以東方瑞士為想像努力之指標,瑞士不只有觀光、會議及銀行,還有精密機械、鐘錶、食品等產業聞名於世;但台灣人口是瑞士三倍,相對擁有較佳的人力資源,卻仍依賴西方先進富裕國家持續提供工業技術以發展製造產業,才能持續提高就業與所得。可見台灣經濟仍需受國際經濟勢力所左右,倡言永久中立條件尚不充分,仍需加強調整。

台灣中立的經濟賽局
至於台灣中立面對國際G2平衡關係的選擇,台灣的策略為何?

由於二戰後台灣扈隨美國揭櫫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的價值大旗,持續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如今「維持現狀」格局卻也同時面對中國統一威脅及美國外交棄台之變化,雖然中國與美國皆各力促拉攏台灣傾向於彼方,致使台灣出現「傾中vs傾美」之兩股社會力現象。台灣內部在統獨之間本已爭議不斷,如今「維持現狀」也面對國際G2之角力拉攏,台灣的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y為何?

1表示,面對美中G2角力,台灣「維持現狀」下傾美有優勢策略,當然有利經濟發展。但美中對台灣未來有不同意見主張,因此,「維持現狀」不會是台灣之究竟。但改變現狀,還須美中皆能同意,這是台灣的困局。無論是否中立,台灣未來的變化仍然面臨在「傾美」與「傾中」之間的平衡選擇,美中的反應如何?以及台灣的策略又會是什麼?

除了維持現狀,統一與獨立兩者並非當前國際局勢下之台灣選項,雖然中國急欲「統一中國」,而台灣人急想建議自己國家「台灣獨立」。然而,台灣「維持現狀」在經濟上雖有優勢策略,但終究也非台灣之最佳未來。

總而言之,台灣前途就以上三種動向之發展,台灣都沒有優勢策略,主要因素係台灣受制於國際政治現勢下的G2美中意志,因此對經濟發展仍有變數。尤其,台灣「維持現狀」的兩岸和平發展,亦形成台灣政治趨勢與經濟傾中依賴的變化,圖2表示「維持現狀」下,兩岸發展台灣並無優勢策略(無Nash均衡)。

因而,在國際G2制約之下,台灣前途問題尚須突破未來框架之牽制,嘗試思考採行劣勢策略(dominated strategy已是必然,改走另一條台灣生存發展之道:和平中立。這也是一種選擇。這就是經濟理論上所謂的「次佳理論」(second best)。

但台灣中立化也可能形成賽局嗎?事實上,台灣選擇和平中立(中立化),亦須面對國際之認同與否,特別是G2美中之態度反應。因此,台灣之「和平中立」與「維持現狀」之間亦是一場賽局。就經濟考量,在台灣由「維持現狀」選擇走向「和平中立」的目標,即「中立與否」賽局中是否有優勢策略?

由圖3,顯然在經濟上,台灣「維持現狀」仍有優勢策略,而「和平中立」的經濟發展則存在有不確定風險,至於風險程度另待評估。如此情況,台灣該怎麼選擇呢?

和平中立的經濟思維
客觀而言,今台灣中立化,以和平中立的台灣,在G2之間的優勢不再是政治方面的自由民主體制,也不只是經濟方面的自由市場。但如果台灣中立化,一方面仍以民主政府型式之市場經濟體制續與美國保持二戰以來的政經結合一方面則以實質國家資本主義轉型過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驗與中國形同兄弟。如此,對美國而言,由於台灣在經濟上仍行自由市場機制,政治上依然接受美國民主政治價值,是實質以美國為首的「自由民主主義」聯盟;對中國而言,台灣維持與中國所標榜兩岸關係的政經「和平發展」,而實質以中國之地緣與歷史文化相連結。則實際上G2兩者應無排斥台灣中立之必要,除非兩者對台灣戰略價值,存在有各自不同之政治盤算。若果如此,台灣前途之自主力量仍將微不足道

台灣的未來在國際社會中,要統要獨,難免充滿現實考量,就是「維持現狀」也難以跳脫經濟利益與美國軍事「核子安全傘」(nuclear umbrella)保護的思維,即所謂「價值同盟」。依國際關係理論,台灣可以是現實主義,強調經濟的重要,追求台灣相對利益;也可以是自由主義重視經濟因素,以合作創造絕對利益,重視國際合作的關鍵。面對近世紀的歷史發展,台灣的未來,包括台灣「中立」思維,都難以避開國際局勢的美中賽局

雖然如此,台灣未來的走向,台灣中立化必須精準的掌握美國態度,美國是不可能撒手不管的,而中國對台的民族主義與中華文化之統戰,兩國際主力之間,台灣自不宜失去政經平衡



10 則留言:

  1. 學理辯證不是不可以、然而要考慮的是還要不要買新一代武器、放棄TRA的機會成本、以及只以美中作賽局唯二因子是否過度單純化現實世界中愈來愈偏向的多極走勢間的連動.其實如果用賽局來辯證、會發現共產黨中國對台戰略下的基本最適策略永遠就是能吃就吃、沒吃只是因為還沒能力吃、至於要硬吃還是和緩的吃、當然並不會影響能吃就吃的方針.任何中立理論顯然是假議題、因為台灣並不處於這樣的最適平衡上.

    回覆刪除
  2. 很不錯的一篇文章,不危言聳聽,也不胡亂建言和立論。台灣需要更多這種從台灣安全利益本位出發,以學理、現實為基礎,探討未來可能性的辯證文章。不管是國際政經或國內政經、社會、文化各方面,越多這種論證,台灣未來的政治人物就會更具深度和視野,人民也會更審慎和更有能力對政治發言。

    回覆刪除
  3. 說真的,這篇文對俺來講,有些深奧,讓俺搔破頭皮,但還是抓不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新發現。

    不左不右,是曰中立乎?可也!

    問題不在中立,問題在於衡量左右的量尺。最淺顯的提問,中國是左,或右?坦白說,俺霧煞煞,根本無法判斷,只因為俺所看的中國,既不左,也不右,且既左也右。一向放在供桌上馬列共產主義,壓根兒僅掛在牆上而已。其他任何意識型態的堅持,一律都用中國國族主義作為處理標準。對中國任何立場的解讀,都依中國自己的特色需要之方便而定。所以有時既可史大林,,有時也可希特勒。有時可以蔣中正,有時也可以毛澤東,那麼誰可以告訴我,中國是左或右?

    既然左右根本無法評斷的話,何來中立可言?俺有如此先入為主的成見,就很難消化這篇大作所要傳達的新發現。

    當然台灣誰也不得罪,與山姆,與土龍都保持等距,經濟有法治保障下的市場機制,自由買賣;政治有民主選舉,言論自由;社會有最優化的福利保障;不偏左或右,那是最佳方案了。然而,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台灣主觀上要採啥立場,關鍵是:國際局勢容許台灣採啥立場?

    回覆刪除
  4. 有哪個小國弱國不希望保持中立?有哪個強國不希望保有侵略權?若某國自行頒布、自行實施、自行負責捍衛自己,這樣是比較合理的。若希望他國承認、他國合作,這和其他軍事同盟一樣也需他國有一定的默契,如何保證他國永遠配合??

    FU

    回覆刪除
  5. 我倒是對它的表現,印象深刻到看到它名字就發抖。
    以前,台灣的水泥市場曾有一短暫春天,自由進口。
    但這家伙寫什麼「從價」或「從量」(對不起,太有學問)

    結果是由於稅制變更,台中港的水泥自由進口,就沒啦。

    台灣人活該用高貴的水泥。那次表演,聽說代…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以賽局理論看台灣,值得鼓勵。
      不過,缺少背後的發展戰略理論與資料作為支持,稍微變成腦力激盪的遊戲。

      從文脈看,作者似乎有一定的猶豫遲疑:美國很強大,但中國逐漸崛起。但這是大國遊戲下的小國焦慮。
      怎辦怎辦?

      當然,文章也有嶄新的部分,如優勢策略、劣勢策略,以及「和平中立」與「維持現狀」本身也是賽局。
      可惜沒再加以深入說明。

      所以分享網友。

      至於,他阻斷了水泥自由進口的政策。
      水泥不能自由進口,則肥了業者、國外消費者(高耗能的台灣水泥產量一半外銷),但瘦了台灣的環境與消費者。



      刪除
  6. 覺得這個賽局理論是硬套的,全篇文章要講的其實就是「台灣一旦選擇中立,則經濟上吃不到甜頭」。

    這並不一定。芬蘭在經濟上選擇了歐盟,但在軍事上避免了加入北約,誰說政治上的選擇一定會伴隨經濟上的選擇,反之亦然。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文章開頭就講,美日中。
      但在賽局時,只剩下美中。
      少了一咖並與前提相違的賽局,技術再好,也是枉然。
      這是純從方法論看的。

      刪除
  7. 俺完全同意夏途島大大的觀點。

    其實整個 game theory的應用,其最重要的前提是:是透過正當比賽管道,遊戲規則,配合得失的機率,針對各方就資源佈署功夫與策略運用來論輸贏。就這前提來說,台灣在美中之間,存在著三方共同的遊戲規則嗎?

    然而,此文所提之中立,說真的,根本沒有其定義,僅把不偏北京,也不偏華府,這樣是曰中立。如此的定義,根本毫無辦法把維持現狀,與和平中立作個精準區分。

    Game theory 的運用,最大的困難在於概率的擇取。一來既然是概率,就永遠存在著萬一。二來,概率要從何處取得?尤其是針對來勢,更是經常碰到史無前例,或不足夠事件來形成概率。

    採賽局觀點來思考問題的本質,絕對可以。但在實際運用上,是毫無辦法把賽局模式套進去台,美,中的三角拔河內。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